毕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研究.doc
《毕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研究.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研究 以南宁市兴宁区为例作 者学籍批次0809学习中心广东潮阳奥鹏学习中心13VIP层 次专升本专 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内 容 摘 要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不平衡态势,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可是农村基层政府由于受到财力制约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完善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保证国家和省级政府增加的义务教育经费更多的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促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地发展。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对南宁市兴宁区城乡义务教育在财政差距进行研究,通过财政
2、转移支付对南宁市兴宁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在义务教育的发展上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可是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配置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尚存在明显的缺陷。为此,论文提出了要考虑地区差异,选择适合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发挥此项制度的强大作用,建立独立的教育财政预算,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均衡化的拨款制度,以确保教育投入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所有这些都需要完善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予以保障。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转移支付 目 录一、引言1二、概念的界定
3、1(一)教育均衡方面的概念1(二)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概念2三、理论基础2(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梳理2(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3(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3(四)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认识4(五)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5四、兴宁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及问题6(一)兴宁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6(二)兴宁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缺陷7五、对策与建议9(一)建立独立的义务教育财政10(二)采取合适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形式12(三)建立均衡化的拨款制度15(四)加强基层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监督机制建设16参考文献18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研究
4、 以南宁市兴宁区为例一、 引言2000年中国政府宣布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到2004年,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93. 69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 95%,己经基本解决了所有人“有学上”的问题。1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即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身处不同的地区、城乡学校的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差距过大,并且这种差距至今没有缩小的迹象,至少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这一现象己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05年南宁市区划调整后,原岂宁县三个乡镇38所农村中小学并入兴宁区,使兴宁区从一个以城市学校为主的城区变成了以农村学校为主的城区,农村学校数占学
5、校总数的75. 9%,农村学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60. 4%。这种情况在南宁市其它的城区也如此,这时候的南宁市不再仅仅是市区了,还包括了乡镇也即是在本研究中所界定的农村。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兴宁区正是一个覆盖市区和农村典型的城区,由于历史的现实,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如何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正是这些城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但从对相关研究资料分析表明,现有的政策和措施尚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兴宁区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城区在城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
6、,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尽管由于本人能力和资源的制约,所研究的方法、深度和效果上有限,但也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为解决问题添砖加瓦。二、概念的界定(一)教育均衡方面的概念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法律层面的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的是在一个区域内政府提供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所需要的硬件投入(校舍、设施、办学经费)方面,实现国家(含地区)内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初步实现居民之间义务教育权利平等、公民发展权力起点公平。3从经济学层面的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适龄儿童与少年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
7、的实现(包括建立和完善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平衡,并最终落实在人民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2.“城乡”的界定教育的统计资料大多将“城乡”分为“城市”、“县镇”和“农村”三类。考虑到县镇所属学校对辖区内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业户籍人口也是开放的,以及县一级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学区,本文所言“城乡”中的“乡”包括县镇和乡村两个部分,指乡镇及以下的整个农村地区,而“城”则是指城市本身及其城区。3.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定义理解和对城乡界定的基础上,确定本论文所指的城乡义务教育
8、均衡发展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政府提供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所需要的硬件投入(校舍、设施、办学经费)方面,实现城乡间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初步实现居民之间义务教育权利的平等、公民发展权力的起点公平。其核心是追求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最基础的。 (二)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概念 1.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转移支付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为实现某一目的,将其部分财政资金单方面无偿地转让给地方政府发生的支出,也有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向其他地方
9、横向转移支付。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款项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某些转移支付具有调节总需求与部供给的关系和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 3 2.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根据下级政府在其管理所辖地区内提供义务教育时所产生的财政缺口,对下级政府给予的用于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补贴. 三、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索与筛选,发现无论是对教育均衡的研究还是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成果甚多,而以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为背景,进行财政分析且通过量化的方法专门研究如何充分地发挥财政支付作用的研究不多,下面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梳理教育
10、的均衡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命题,对于“均衡发展”的理解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在对“均衡发展”内涵的研究上提出了很多的观点。1.概念的理解瞿博从“均衡”的词源出发对其作了界定,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于建福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概念,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2.内涵的理解田芬在博士论文中,对均衡的内涵进行分析,均衡描述的是一种和谐的比例关系。杨昌江认为教育
11、均衡发展,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期望达到的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指导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谢泽源,王小清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应关注办学条件的标准化问题。(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上存在着结构性偏差,突出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41.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分析马佳宏在研究中发现,从全国总体上看,以2001-2003年的数据为证,我国普通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明显,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的缩小趋势不稳定,偏差较大,全国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整体上也呈缩小趋势,
12、但缩小的幅度不是很大,且缩小趋势很不稳定。栗玉香通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9-2004年)的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朱迎春、周志刚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均衡,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30. 06%和60. 36%,生均经费的比较更反映出城乡差距的显著,农村的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分析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较上,结果与生均教育经费差不多,总体上呈缩小趋势,但这种缩小趋势比较缓慢,且不稳定。3.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也就是指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
13、投入与城市中小学的差异。这一指标最能反映城乡之间教育财力的配置差异问题。因为计算的口径越小、越精确,反映的问题也就越明显。马佳宏(2006)的调查显示政府对农村普通小学生与城市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的差异尽管在减小,但还是存在很明显差距。(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人的追求,也应该是全体国民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它需要在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领域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调整。1.在义务教育投入的立法方面有的学者建议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标准和全国任何地区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对不能达到标准的地方政府以及克扣、挪用、
14、拼占、拖欠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谢光灵等人指出,统筹城乡教育和振兴农村教育,政府是关键,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工作的政府责任制。2.在义务教育投入的财政体制方面鲍传友(2005)提出要构建新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栗玉香(2006)指出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政策,明确中央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实现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长效机制”,而且在同一区内,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课题组的研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发放“教育券”资助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将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软件的改善。谢光灵等人(20
15、04)的观点是加大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有效地解决教育债务问题,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增加经费供给。3.执行层面的对策谢泽源、王小清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途径提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消除城乡差距对义务教育所带来的非均衡。有的学者把限制规模扩张,规范招生行为,规范收费行为作为缓解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拉大的策略。程方平在对北京海淀区教育均衡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要加强相关的宏观管理和临近督导,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基准。马晓强、刘芳对于如何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设计了一套评价的体系,确定了评价的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
16、评估技术和方法。(四)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认识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上级政府为确保各地区之间教育支出和教育发展水平大体平衡将自己的财政资金转作下级政府教育收入来源的一种经费援助制度。1.理论基础财政转移支付有两个理论基础:一是公共经济理论,二是财政学理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建立在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财政联邦主义主要用于指导和处理多级政府间财力和财权关系。王琼芝、田汉族等人同样以公共产品理论作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依据,也考虑了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为了满足贫困地区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必须对贫困地区进行补助。2.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常万新、黄育云认为政
17、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不平衡问题。财政转移支付是为了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纵向财政失衡和地方间财政失衡问题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财政转移支付一部分。王善迈、袁连生(2002)提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经济落后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供给和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地区间义务教育财政的不平衡问题。从更深层次来看,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义务教育的公平和效益,促进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模式和特征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不同用途,可将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
18、资金。王善迈和袁连生根据转移支付的目标,将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型可分为两种:总额比例补助模型和分项补助模型,并对其计算公式进行了介绍。与王善迈等的研究一样,吴春山和龚经海(2003)也认为以县为单位进行义务教育经费供求测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可行模式。司晓宏和王华(2006)在综合王善迈、袁连生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式设计思路:(1)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型;(2)义务教育标准支出模型;(3)义务教育标准收入模型;(4)激励系数模型。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财务司、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研究中,根据
19、中央、省和县三级政府分担资金的方案上,参考国外经验提出了一套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模式。(五)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1.中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宋超在研究中指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数额只有通过查各地区预决算的本子才能知道,并没有象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一样单位反映。专项转移支付有“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和“义务教育危房改造教育工程”专款。2.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本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转移支付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而农村义务教育却有增长的法定要求,且要快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范先佐,2006 ) 。还有学者指出了义务教育财政转移的专
20、项转移支付量少面窄,多为一次性投入,不能缩小地区间经常性经费差距,而且这项制度缺乏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机制,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被挪用、截留。另外,挤出效应问题也是财政转移支付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即当中央与省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如何保证县级政府不降低其财政投入的努力程度。3.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因此,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5(1)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地测算义务教育的最低经费需求和财政负担能力,根据测算结果制定合理的标准,使财政转移支付成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的主要、经常性的途径(
21、褚萍,梁万泉,2006)。袁连生(2001)建议实行分级测算方式,按标准公式采用因素法测算经费需求和财政负担能力,逐级将差额部分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补充,将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从一般性总转移支付中分离出来,从而规范这项制度。郭睿等人的文章也提到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数学模型,计算出义务教育的供需差额,确定各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来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义务教育财政的转移支付过程中还应该规范其基本项目,包括将这些项目细化、固定化,以避免财政转移支付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明另外,建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监督机制,防止转移支付被挪用。(2)加大中央及省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我国一
22、些学者都认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过小,加大中央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是首要的。有的学者强调,向中西部倾斜,这是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省际间差距的最有力的杠杆和现实选择。有学者提出,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结构,提高过渡期转移支付比例,降低税收返还比例。同时,扩大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增加人员经费等固定支出,把目前一次性投入逐步变为稳定的经常性经费投入,对配套性补助要重新设计配套比例,使之与各级政府的财力相匹配(褚萍等,2006)。王善迈等人(2003)参照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的经验,指出要建立县级义务教育收支缺口弥补的责任制度,对县级政府无力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上级政府应该足额弥补,并列入各
23、自的预算,地、省、中央要明确分担的责任,其中,省级政府应该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主要责任。(3)构建独立的义务教育财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善迈等学者就一直呼吁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项目预算单列。农村税费改革后,有学者提出了改革义务教育税系来建立独立型的义务教育财政的建议,有两个选择:一是指定某一种税专门用于教育;二是开征新的教育税专门用于教育。但是在当前全国总体税负偏高、减轻农村负担的大环境下,开征新的税种用于教育似乎不大可行,所以专门指定某一税种用于教育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四、兴宁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及问题兴宁区是南宁市老城区,也是南宁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自2001年来,城区区
24、划几经调整,2005年兴宁县撤并,其四塘镇、五塘镇、昆仑镇划归兴宁区管辖,安宁办事处划归西乡塘区管辖。目前,兴宁区辖三塘镇、五塘镇和昆仑镇3个镇和民生、朝阳2个街道办事处,有37个村委会,34个社区,面积751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侗、苗、瑶等16个民族,人口32.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42.6%)。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地区间义务教育财政的不平衡问题,从更深层次来看,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义务教育的公平和效益,促进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兴宁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级财政比较困难,近年来,尽管中央财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城乡 义务教育 均衡 发展 转移 支付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