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神经.ppt
《生理学课件神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件神经.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 外周(传递信息)神经系统 神经元(处理信息 控制状态)中枢 神经胶质细胞 调节作用(环境平衡;活动协调)神经系统 觉醒与睡眠;高级活动 学习与记忆;思维、意识、语言等。,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体 合成物质 接受与整合信息 神经元 树突 接受信息 影响细胞体的活动 突起 轴突 执行细胞体的“指令”(传出冲动 释放物质),(二)神经纤维的分类 1.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类;类;类。2.根据纤维直径分类:类、类、类、类。(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结构完整性、功能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传导;4.
2、相对不疲劳性。,(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1.直径的大小;2.髓鞘的有无;3.温度的高低。,(五)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顺向运输(1)快速轴浆运输:(神经递质)300400mm/d;(2)慢速轴浆运输:(营养物质)1 12mm/d。2.逆向运输(异物、神经递质、神经营养性因子),(六)神经纤维对支配器官的作用,1.神经的功能性作用 神经纤维通过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改变被支配器官 的功能活动。2.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纤维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营养性因子),持续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对其组织的结 构、生化与生理过程进行持久性影响。,(七)神经营养性因子 神经纤维所支配的组织和星状胶质
3、细胞,产生对神 经元有营养作用的多肽分子,称为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1.神经生长因子家族 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神经营养性因子6(NT-6)2.其他神经营养因子 3.神经营养活性物质,二、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上,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重量上,约占脑重量的一半。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 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室管膜细胞 许旺细胞 外周 卫星细胞,(一)支持、绝缘和屏障作用;1.构成神经元的网架,起支持作用;2.分隔神经元,形成纤维髓鞘,起绝缘作用;3.参与血-脑屏障的构成。(二)修复与再生作用;1.
4、有分裂能力,神经元变形、死亡时,可填补缺损;2.形成胶质瘢痕,防碍神经轴索的再生;3.增生过强,诱发脑瘤。(三)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周围;胶质细胞产生神经营养性因子。,(四)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1.当细胞外液K+时,胶质细胞膜上钠泵活动加强,避免细胞外高K+干扰神经元正常活动。2.神经元损伤造成胶质瘢痕,胶质细胞钠泵活动减弱,细胞外高K+,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触发癫痫放电。(五)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1.摄取谷氨酸、GABA,消除对神经元的持续作用;2.通过代谢,将其转变成递质的前体;3.合成血管紧张素原、PG、神经营养因子等。,第二节 突触传递 突触:实现神经
5、元之间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相接触而形成的特殊结构。化学性突触传递 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一、突触的结构及分类(一)化学性突触 突触前膜 1.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的分类 轴突-胞体式突触 部位 轴突-树突式突触 轴突-轴突式突触 兴奋性突触 功能 抑制性突触,1.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 两侧膜上有连接两个 细胞的桥状结构。2.存在部位 大脑皮质的星状细胞、小脑皮质的篮状细胞、前庭核、下橄榄核。3.传递特征 双向性,传递快。4.功能意义 使相邻的许多神经元 产生同步化活动。,(二)电突触,(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平滑肌接头与神
6、经-心肌接头的兴奋传递),1.结构基础 曲张体 2.传递过程 曲张体释放 神经递质,经组织液扩 散到效应器上。3.传递特征 范围广,距离远,潜伏期长。4.存在部位 中枢的单胺类神经末梢;自主神经节后纤维末梢。,二、突触传递的过程,(一)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1)突触前膜兴奋,Ca2+内流(2)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3)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4)Na+(K+)内(外)流,局部去极化,产生EPSP(5)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1)突触前膜兴奋,Ca2+内流(2)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3)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4)Cl(K+)内(外)流,局部超极化
7、,产生IPSP(5)突触后神经元抑制。,兴奋性突触传递 抑制性突触传递 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Na+内流 Cl内流 局部去极化(EPSP)局部超极化(IPSP)总和达阈电位,后膜兴奋 突触后神经元抑制,(三)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1.功能结构(1)接头前膜(2)接头间隙(3)接头后膜(终板膜),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1)运动神经轴突末梢兴奋,Ca2+内流(2)乙酰胆碱释放进入接头间隙(3)乙酰胆碱经扩散与终板膜N2受体结合(4)终板膜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5)终板电位总和达到阈电位,终板膜兴奋。,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1)终板电位属于局部反应电位;
8、(2)传递过程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肉毒杆菌毒素抑制Ach释放,引起传导阻滞;黑寡妇蜘蛛毒促进Ach释放,致Ach耗竭,传导阻滞;终板膜N2受体阻断剂(箭毒)肌肉松弛剂;自身免疫抗体破坏终板膜N2受体(重症肌无力);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中毒,引起抽搐。,三、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 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必备条件:1.神经元内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2.兴奋引起递质释放;3.递质与受体结合;4.突触部位有灭活递质的酶或移除机制;5.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神经调质 神经元产生的,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 强或削
9、弱递质效应的特殊化学物质。神经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调制作用。戴尔原则 递质共存 外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1.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绝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2)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肽类递质(肽能纤维)广泛分布于外周组织(胃肠道)。,2.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 脊髓前角躯体运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丘脑后腹核内的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纹状体及边缘系统的梨状区、杏仁核、海马等。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作用非常广泛。,(2)生物胺类
10、(多巴胺、NE、Ad、5-羟色胺、组胺)多巴胺 主要位于中脑黑质,分布:黑质-纹状体系统: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中脑 边 缘 系统:与情绪控制有关;结节-漏斗部分:与神经内分泌有关。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位于脑干。参与睡眠与觉醒、学习与记忆、情绪活动、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调节等。肾上腺素 主要位于延髓和下丘脑。参与血压和呼吸的调控。5-羟色胺 主要位于脑干中央的中缝核群。与痛觉、睡眠、精神情绪活动、内分泌活动 及内脏活动的调节有关。,(3)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兴奋性氨基酸-氨基丁酸、甘氨酸-抑制性氨基酸 谷氨酸 在脑和脊髓含量较高。在学习与记忆、应激反应、痛觉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氨基丁酸 主要
11、分布在大脑皮层浅层、小 脑皮质浦肯野细胞层、黑质、纹状体与脊髓。对中枢神经元具有普遍的抑制作用。甘氨酸 存在于脊髓、脑干。可能对感觉和运动反射有抑制性调控作用。门冬氨酸 研究资料不多,是一种兴奋性递质。,(4)肽类 肯定的有P物质、脑啡肽、强啡肽。P物质 传导痛觉的初级传入纤维末梢的递质;在脑的高级部位起镇痛效应;调节心血管活动、躯体运动、神经内分泌。脑啡肽 有很强的镇痛作用;调节心血管活动。强啡肽 在脊髓内镇痛,在脑内对抗吗啡镇痛。(5)NO 调节突触功能。,胆碱,+,乙酰辅酶A,3.递质的代谢,-,胆碱乙酰化酶,Ach,Ach,-,胆碱酯酶,乙酸入血 胆碱被末梢摄取,(二)受体 受 体:细
12、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 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激动剂:(拟似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 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阻断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而不 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1.胆碱能受体(1)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分布: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样作用: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 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及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受体拮抗剂:阿托品,(2)烟碱型受体(N受体)N1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和节后神经元胞体膜上)分布 N2受体(骨骼肌终板膜上)节后神经元兴奋(N1)
13、样作用 骨骼肌兴奋(N2)六烃季铵阻断N1受体 受体阻断剂 十烃季铵阻断N2受体,2.肾上腺素能受体(1)受体(1)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分布(平滑肌、心肌)(2)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的突触前膜上(1)主要是兴奋性的 效应(2)抑制神经末梢释放NE 哌唑嗪阻断1受体 受体阻断剂 育亨宾阻断2受体,(2)受体(1、2、3)分布:(1)主要分布于心脏及肾脏(2)主要分布在平滑肌 效应:(1)是兴奋性的(心脏活动加强、肾素分泌)。(2)是抑制性的,包括支气管、胃肠道、子宫 以及血管(冠状动脉、骨骼肌血管)等 平滑肌的舒张。(3)增强脂肪分解代谢。受体阻断剂:阿替洛尔主要阻断1受体 丁氧胺
14、主要阻断2受体。,3.突触前受体 2受体和2受体存在于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膜上。2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NE;2受体:促进神经末梢释放NE。4.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阿片受体等。,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基本中枢:反射中枢内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一)分散式 传入通路中多见,扩大影响范围。(二)聚合式 传出通路中多见,总和或整合。(三)连锁式 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四)环 式 反馈作用和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一)单向传递(二)中枢延搁(三)总和(时间性总
15、和、空间性总和、代数总和)(四)兴奋节律的改变(五)后放现象(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中枢兴奋 传入侧支性抑制反射活动 突触后抑制 回返性抑制 中枢抑制 突触前抑制,四、中枢抑制,(一)突触后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 生理意义:使互相拮抗的 两个中枢的活 动协调起来。,传入侧支,2.回返性抑制,生理意义:防止神经元过度、过久的兴奋,并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一致。,甘氨酸,Ach,(二)突触前抑制 轴突2释放GABA 轴突1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少 胞体3抑制生理意义:调节感觉传入活动,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轴突-轴突式突触 释放抑制性递质 释放的兴奋性
16、递质量减少 突触后膜IPSP 突触前膜EPSP 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突触前向突触后传递信息减弱 超极化抑制 去极化抑制,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感觉的产生过程:,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1.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后上行)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轻触觉。2.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后交叉)内侧丘系:传导肌肉本体感觉、深部压觉。,3.头面部感觉传导路径 头面部痛觉、温度觉 头面部触觉、肌肉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 三叉神经主核和中脑核 系,到丘脑的感觉接替核。,传导路径由三级神经元接替:第一级位于脊
17、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的神经核内;第三级位于丘脑感觉接替核内。脊髓半离断: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一)丘脑的核团 1.感觉接替核:外侧部:传导来自躯干的感觉;(1)后腹核 内侧部:传导来自头面的感觉;(2)内侧膝状体:接受听觉的纤维投射;(3)外侧膝状体:接受视觉的纤维投射;功能特点:特异性感觉传入系统的换元站,投射纤维 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特定的感觉。,2.联络核:丘脑枕核、外侧腹核、丘脑前核。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群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 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其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
18、和大脑皮层的 联系协调有关。3.髓板内核群: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 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其功能是维持 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可能与痛觉有关,1.特异投射系统 从丘脑感觉接替核 发出的纤维,点对 点地投射到大脑皮 层特定区域的上行 传导通路。功能:引起各种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 出传出冲动。,(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2.非特异投射系统 由丘脑的髓板内核 群发出纤维,弥散 地投射到大脑皮层 广泛区域的上行传 导通路。脑干网状 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功能:提高大脑皮层 的兴奋性,保 持大脑皮层处 于清醒状态。,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
19、系统 特定感觉传导系统 各种不同感觉共同传导系统 点对点地投射 弥散地投射 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引起特定感觉,维持和改变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感觉区 位 置:中央后回 感觉特点:定位明确、性质清晰 投射特点: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投射是双侧的。上下倒置,但头面部内部安排直立。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的灵敏度有关。,2.第二感觉区 位 置: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 感觉特点:定位不明确、性质不清晰 投射特点:投射是双侧的。空间安排呈正立位。(二)肌肉本体感觉代表区 主要在中央前回。(三)内脏感觉代表区 比较分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课件 神经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6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