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课件.ppt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课件.ppt(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一、种群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有3个基本持征:空间持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持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二、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community)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不同物种种群的集合。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2、,构成了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四、生物圈,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的特征及计量1、种群特征空间特征:三种分布型:随机型、均匀型和聚集型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大小(size)和种群密度(density)。遗传特征:属于同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的特征及计量2、种群的计量(1)出生率(natality):包括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2)死亡率(mortality):也分为最低死亡率(在理想环境下个体都是因为年老而死亡)和实际死亡率(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
3、)。(3)迁入(immigration)和(4)迁出(emigration):描述各地种群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以上四个参数是直接影响种群动态的基本参数,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的特征及计量 2、种群的计量(5)年龄结构(age ratio):是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6)性比(sex 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7)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8)生命表:是指对一个种群出生和死亡过程的定量记录。分为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table)和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table)。这四个参数主要是通过影响前面四个
4、参数而间接的影响种群,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群动态1、存活曲线 分为3种基本类型: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型和型之间变化,而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型。,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二)种群动态2、种群增长(1)自然增长率(r)和内凛增长率(rm)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来计算出。Andrewartha的
5、定义:内凛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也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群动态 2、种群增长(2)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或 式中:Nt表示t世代种群大小,Nt1 表示t1世代种群大小,N0为初始种群大小,为世代净繁殖率。,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二)种群动态 2、种群增长(2)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假定在很短的时间dt内种群的瞬时出
6、生率为b,死亡率为d,种群大小为N,则种群的每员增长率rbd,它与密度无关 其积分式为:,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二)种群动态 2、种群增长(2)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方程(logistic equation)其积分式为:式中:k环境容量;N种群大小。参数a的值取决于N0,是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1、种群的数量变动 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性波动种群的爆发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和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大,这种过程称为
7、生态入侵,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2、生态对策 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间有长有短,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史。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就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Lack D法则(1954)高生育力但无亲代抚育、低生育力但有亲代抚育 最适能量分配(Cody M,1966)繁殖与生存之间的能量分配 自然选择理论(MacArthur R,1967)r选择与K选择,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三)种群的数量变
8、动及生态对策 2、生态对策,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一)种内关系1.种内竞争 分两种竞争方式:资源利用性竞争间接竞争 相互干涉性竞争直接竞争主要的资源利用性竞争方式之一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Donald,1951)自疏和他疏现象,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一)种内关系2、性比 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比理论。3、领域性和社会等级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9、4、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 分正相互关系和负相互关系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1)高斯(Gause)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2)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竞争类型:资源利用性竞争、干扰性竞争、他感作用 竞争特征,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3)生态
10、位理论 生态位的概念与产生 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JGrinnell(1917):用生态位表示划分环境的空间单位和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他强调的是空间生态位的概念CElton(1927):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作用。他强调的是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实际上指的是营养生态位 GEHutchison(1957):n-维生态位(n-dimensional niche)、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n-维生态位模型,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3)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与物种竞争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
11、位: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即生态位相近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高斯假说)。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已经饱和,任何一段时间内的生态位重叠都不能忍受,即生态位重叠引起竞争相反。重叠程度越大,物种竞争越激烈。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则引起物种共存,分离度越大,物种共存的机会越大。,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2、捕食作用 捕食(predation)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种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3、寄生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
12、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分为微寄生物和大寄生物 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寄生蜂和蝇),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麋鹿的竞争-格斗,捕食是一种 凶残的行为,黄蜂出击,有时是你死我活的搏斗,猎豹出击,兔丝子的寄生,槲寄生,4、共生 按照作用程度分方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互利共生多见于对营养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实例是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偏利共生是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原始协作是两
13、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地衣是蓝藻与真菌的共生体,面包海星、海参、海底鱼类的共栖,环境生态学,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2),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概念 对群落概念的不同理解EWarming(1890,植物生态学):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 V.E.Shelford(1911):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EPOdum(1957,生态学基础):除了种类组成与外貌一
14、致外,还“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格局”,“它是一个结构单元”,“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基本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一、群落的概念(2)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C.Schroster,1902)群落生态学的大部分原理来自于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一)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研究中,
15、常用的群落成员类型有以下几类:1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3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4偶见种或罕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为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1多度与密度 多度(abundance)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我国多采用D
16、rude的七级制多度:Soc.(Sociales)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 Sp.(Sparsal)少,数量不多而分散Sol.(Solitariae)稀少,数量很少而稀疏Un.(Unicum)个别(样方内某种植物只有1或2株)密度(density)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某个物种的实际数量,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其他多度分类系统,2盖度(coverage):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盖度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3频度(frequency):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即为该物种的相对频度4重要
17、值(important value):是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JTCurtis&RPMcIntosh,1951):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300上式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替: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00,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2),三、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结构单元 两种结构单元:生活型和片层 1生活型(life form):是不同的植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因适应外界环境而具有一定共同的外貌植物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
18、的结果 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生活型类群(丹麦植物学家C.Raunkiaer)高位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是位于离地面25cm以上的较高处的枝条上地上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很接近地表处,一般都不高出土表2030 cm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只是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地下芽植物:又称隐芽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的植物,它们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良季节,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结构单元(2)2层片(synusia)也是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之一
19、。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functional community)(瑞典植物学家HGams,1918)。群落的不同层片是由居于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的个体组成 例如,针阔叶混交林主要由五类基本的层片所构成:第一类是常绿针叶乔木层片;第二类层片是夏绿阔叶乔木层片;第三类是夏绿灌木层片;第四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第五类是苔藓地衣层。,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三、群落的结构(2),(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成层性1.植物的成层现象林相(地上)和根系分布(地下)植物成层现象的意义: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相互竞争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群落成层
20、性的复杂程度,也是一种良好环境的指示 2.动物的成层现象,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三、群落的结构(3),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森林中的动物成层性,栖息在森林的灌木层和幼树层中的韦莺,育 雏 的 韦 莺,栖息在森林的灌木层和幼树层中的花鼠,栖息在森林中层的 啄木鸟,栖息在森林中层的 松鼠,栖息在冠层的 交嘴,栖息在冠层的 戴菊,(三)群落的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持征就是它的镶嵌性(mosaic)。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microcoense)小群落的形成是由于:生态因子的不均匀性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群落内部环境的不一致动物活动以及人类的影响
21、等等,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三、群落的结构(4),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三、群落的结构(5),(四)群落的时间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故把群落季节性的外貌称之为季相。植物群落时间的成层性季相变化 温带阔叶林的时间层片表现最为明显:春季类的短命植物层片和夏季长营养期植物层片(时间上明显特化的结构),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层林尽染,三、群落的结构(6),(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
22、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本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像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水陆交接带、农牧交错带、沙漠边缘带等也都属于生态过渡带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四、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生物因素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的结果要么处于劣势的种群在群落种消失,要么各种群间对资源的利用重新分配,导致种群生态位的分化捕食对群落结
23、构的影响:捕食对形成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视捕食者是选择性捕食者、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异 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Conell等提出了适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四、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2),4、岛屿与群落结构(1)海岛的物种数面积关系,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S为种数,A为面积,Z和C为常数 海洋岛屿和生境岛屿双对数坐标图直线的斜率,大多在0.240.34之间。连续生境内的亚区域,斜率接近0.1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或,4、岛屿与群
24、落结构(2)MacArthur的平衡说,四、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3),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将迁入率曲线和灭亡率曲线叠在一起,其交叉点上的种数(S),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五、群落演替,(一)演替的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
25、其他繁殖体的地段。一般将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发生在次生棵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五、群落演替(2),(一)演替的概念(2)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传播:植物的繁殖体的传播过程被称为植物的迁移或人侵。植物的繁殖体主要指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以及能够繁殖的植物体的任何部分定居: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竞争:随着裸地上首批先锋植物定居的成功,以及后来定居种类和个体数量的增加,裸地上植物个体之间以及种与种之间,便开始了对光、水、空气等空间和营养物质的竞争。一部分植物生长良好,可能发展成为优势种,而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生态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6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