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技术方案.doc
《陕西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技术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技术方案.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技术方案(试行稿)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录一 总则2一、目的和任务2二、基本原则与要求2三、主要成果3四、检查验收4二 数据汇总5一、收集数据资料5二、汇总的基本要求5三 图件编制6一、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6二、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7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12四、市基本农田分布图(挂图)15五、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16六、市影像地图(挂图)20七、地市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21四 报告编写22一、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22二、土地调查工作报告23三、土地调查技术报告27四、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28五、专题研究报告32五、市
2、级汇总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32一、建设任务32二、汇总数据库系统框架33三、市级汇总数据库逻辑结构34四、技术方法35五、数据库成果要求35六、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37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中提出的“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中规定的“以县级调查数据、图件、报告等为基础,汇总出省、市(地)级各类成果,并按规定逐级上报”等的要求,为了统一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市级汇总的方法、内容与要求,确保汇总成果的质量、在细化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本方案。一 总则一、 目的和任务土地调查成果市级汇总工作,是在全面完成本辖区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城
3、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基础,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省级汇总的前提。它是在全面审查县级各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方法汇总出市辖区内各土地类型面积、分布、权属和利用现状,并对利用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总结土地利用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寻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措施。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相关政策、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料、实施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二、 基本原则与要求 在市土地调查办公室原有基础上,增加或充实技术力量,成立专业汇总班子。编制汇总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全面收集县级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文字等
4、成果,以及与市级汇总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土地条件方面的资料。 本市内及本市与相邻地(市)之间的全部县级界线两侧的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及其他相关要素,按规定完成了接边工作。涉及接边的图幅,汇总时应以接边处理后的结果为准。 城镇土地调查与农村土地调查确定的城镇范围界线必须相互衔接,面积不重不偏。县级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已通过省土地调查办公室验收和国家核查确认。验收和核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已得到处理或完善。 汇总要遵循数出有据,图出有源,文字报告内容翔实,文、图、表并茂,要坚持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对辖区内所有县级调查成果要严格按照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进行全面核检,凡不符合要
5、求的部分成果必须处理。 市级汇总,末级行政区划单位到乡(镇)。三、 主要成果(一)数据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2.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3.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4.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5.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6.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7.耕地(园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8.飞入地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9.飞入地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10.基本农田情况汇总表 11.第二次土地调查有关情况统计表(二)图件成果 1.市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 2.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3.市基本农田分布挂图(挂图)
6、 4.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5.市影像地图(挂图)6.市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三)文字成果 1.市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市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4.专题调查报告(四)数据库成果形成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市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四、 检查验收为了确保市级汇总成果质量,要建立严格的自检、预检、验收的检查制度,验收主持单位为省土地调查办公室。检查验收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遵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执行。二 数据汇总一、 收集数据资料1. 县级二次土地调查基础数据资料 县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县
7、级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县级农村土地利用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耕地(园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基本农田调查情况汇总表 飞入地一、二级面积汇总表 其他数据表格等2. 县级土地调查有关情况统计表3. 县级土地变更调查、统计的数据资料4. 本市历年国民经济有关统计数据5. 有关自然条件数据资料二、汇总的基本要求.土地调查数据市级汇总中的地类、含义及代码要严格按照省土地调查实施细则规定,不得更改。.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数字表示。.为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研究各类土地
8、利用现状与社会经济的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各市可结合当地的实际与已掌握的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汇总各类面积统计表格的格式内容及填表说明等要严格与省土地调查细则一致,具体表式及填表要求应参照县级土地调查汇总同类表。.数据汇总表要依顺序打印装订成册。三 图件编制一、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 .体现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显示制图区域的行政版图状况和地形、地貌特点。 .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执行,地类图斑的表示应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定性、定位正确。 .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基本农田分布状况,反映基本农田与地理要
9、素的相互关系、基本农田片块定位、定性正确。 .广泛收集资料,对新增的主要地物,要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修编,提高汇总图件的现势性。 .市级图件编制,必须预先拟定编辑设计书,确定制图范围、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和图廓尺寸,进行图面设计,拟定作业方案、工艺流程,明确综合取舍指标和方法,提出各制图要素间关系处理原则,确定制图内容的表示方法等。二、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一)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原则 .应合理概括制图区域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如土地利用类型的图斑大小、密度,图斑归并时遵循土地利用类型属性邻近优先原则。 .缩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的视觉对比应保持一致,对主要一级地类的面积比例变化进行控制。 .缩编时应
10、保持要素的地理特征,如水系分布特征、道路网分布密度特征,保持特定要素的特殊形态特征,如山地地区居民地、耕地散列式分布特征和建设用地、机场等的规则轮廓特征等。 .数据缩编应保证综合后要素的位置精度和属性精度,并保持数据的完备性。 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原则上应采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资料,若有质量较高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亦可采用。编绘时,应遵循先水系,再居民地,然后再对道路、境界、地类依次进行缩编,以便处理好各制图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二)数学基础 .各市应根据辖区形状、面积大小和地类复杂程度选用1:10万或1:25万比例尺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 .1:10万或1:25万市级土地利用
11、数据库的坐标均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坐标系统,采用6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参考椭球为IAG-75参考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三)地貌 .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最高点、最低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叉处及有名称的山峰、山隘处的高程点。1:10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100)注记高程1-2个,1:25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625)注记高程2-3个。 .以反映制图区域地貌特征为目的,在保证图面清晰的前提下,综合选取等高线。等高线等高距应根据本辖区的地貌特征、
12、高差的大小确定,通常情况下,1:10万土地利用图等高距采用50米,1:25万土地利用图上采用100米。(四)交通运输用地 .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为3,实地面积为3.0公顷(1:10万)或18.75公顷(1:25万)。道路最小上图长度为12。 .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完整地表示出全部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线,短小的分叉等。 .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低级道路,并形成道路网。 .经道路综合取舍形成的道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极密、稠密区网眼大小为2-3,实地200-300公顷(1:10万)或1450-2175公顷(1:25万);中密
13、度区网眼大小为3-5,实地300-500公顷(1:10万)或2175-3625公顷(1:25万);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5,实地大于500公顷(1:10万)或大于3625公顷(1:25万)。 .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的拓扑关系,并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保持道路的连通性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五)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最小上图图斑为2.0,实地面积为2.0公顷(1:10万)或12.5公顷(1:25万)。 .选取河流、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立河、联通湖泊、水库、坑塘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选取。双线河中的水坝、水闸择要
14、选取。 .河渠单双线上图指标:当河流宽度大于40m时(1:10万)或100m(1:25万)时,河流应依比例尺双线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40m(1:10万)或100m(1:25万)时,用半依比例尺的河、渠符号表示,线粗为0.1-0.4(渐变单线)。 .湖泊、水库、坑塘图上面积大于2.0的,全部选取。小于上述面积,但密集、散列分布时,作适量选取,并夸大到最小上图图斑。也可采用点状符号表示不够上图的水库、坑塘。 .河流上图长度、平行间距上图指标见表1。表1 河流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密度分区实地河渠密度()选取长度图上平行间距图上()实地()图上()实地()1:10万1:25万1:10万1
15、:25万极密区2.080.82.040.41稠密区1.0-2.08-100.8-1.02.0-2.550.51.25中密区0.3-1.010-121.0-1.22.5-3.060.61.5稀疏区0.1-0.3121.23.070.71.75极稀区11013-2618-38中密区60-1108-1811-26稀疏区1:2万)或6分带(比例尺1:2万)投影。成图比例尺的大小按各市建城区范围大小确定,一般为1:5000,1:1万,1:2万或1:2.5万。图幅以不小于全开为宜。图上表示的数学内容包括:分度带及经纬注记、公里网及公里数注记和地图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 .专题内容:主要表示
16、建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状况,表示行政区界及城市内街道(镇)界,表示土地使用单位名称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还应表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及具有重要作用的农村道路,表示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表示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镇)、居委会驻地位置及名称等。 .地貌要素:在保证图面清晰的前提下,用等高线和高程点反映制图区域的地形特征。 .辅助要素:包括图名、图例、内外图廓、花边、分度带、直线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编图说明,编图单位等。地图名称为: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二)编制方法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或采用街坊图、地籍图),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实施市级城镇土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第二次 农村土地 调查 汇总 技术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6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