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介课件.ppt
《二十四史简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史简介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十四史简介,主要版本,1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2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3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4 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5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6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 百衲本二十四史(善本)7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众所周知,故从略),汉书,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
2、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后汉书,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被人告发,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在范晔之前,有关东汉史书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依据,以
3、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三国志,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
4、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宋书,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
5、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梁书,唐姚思廉著,56卷。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
6、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陈书,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魏书,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
7、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北齐书,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
8、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周书,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晋书,晋书一百三十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9、记载了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仅历时两三年。时间较短,一是晋书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
10、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隋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
11、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南史,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四史 简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6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