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复习重点.doc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导论复习重点.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遥感概述1-1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一、遥感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 2、狭义遥感:即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测控技术。 遥测:对目标的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册测量的技术。分接触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二、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探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受地面条件限制少。2.时效性:获取信息速度
2、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3.数据综合性先进性: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4.经济性: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有限。1-2 遥感过程及系统一、遥感过程的实现光谱特性:一切物体固有的对电磁波反射、透射、吸收的能力。由于环境不同,物体的反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二、遥感的技术系统依据遥感过程遥感系统分为:1.信息源2.信息的获取和接收 传感器 遥感平台 地面站:是为了接收和记录遥感平台传送来得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数据而建立的。由地面数据接收和记录系统(TRR
3、S)和图像数据处理系统(IDPS)两部分组成。3.信息的处理4.信息的应用1-3 遥感的类型遥感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照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4.按信息获取方式分:5.按照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6.按应用领域分:较多1-4 遥感的发展简史一、遥感发展概况 (一)遥感的萌芽及其初期发展时期(二)现代遥感发展时期从以下四个阶段了解遥感发展过程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4、(1839-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二、我国遥感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三、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图象和数据;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复习题1.试述遥感的探测系统及其实现过程。2.了解遥感发展史及我国遥感事业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3.遥感概念、类型及特点。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电磁辐射理论主要内容:电磁波的概念及一些性质;黑体辐射及黑体辐射的特点;实际物体的辐射;太阳及地球的辐射;地物的波谱特性;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等方面的知识。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5、一、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电磁波是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1. 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的波动性:是横波 在真空以光速传播 满足C=* 电磁波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E= h*P=h/ 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2.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以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列,制成的图表称电磁波谱。 二、电磁辐射的度量1. 辐射源:任何地物都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的能力。 2.辐射测量:辐射能量(W):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E):辐照度(I):辐射出射度(M):辐射亮度(L):2-2 黑体辐射及
6、其规律一、黑体辐射及规律1.黑体辐射完全的辐射体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黑体能够在热力学定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热能转变成辐射能,所以说黑体是一个完全的吸收体和完全的发射体。太阳,恒星,无色的烟煤的辐射都可近似看作是黑体辐射源。研究黑体辐射的原因2. 黑体辐射规律普郎克辐射定律: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Stefan-Boltzmann):M=T4其中=5.6710-8Wm-2K-4维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二、实际物体的辐射基尔霍夫定律:M/=f(、T) 如果一物体的吸收本领大,那么它的发射本领也大。发射本领用(M/M0
7、)表示。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的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之比,是比辐射率,也称发射率。所以吸收率常常被称做比辐射率或发射率。 基尔霍夫定律:根据M、I定义,对于绝对黑体:M0=I0 引入实际物体M,得:MM0= MI0 变换得: M= (M/M0)I0 (M/M0)是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的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之比,是吸收系数。则上式变为: M=I0即M/= I0对于不同物体: M1/1=M2/2=M3/3=Mi/i=I0这就是基尔霍夫定律实际物体的辐射=M/M0 MM0对于250K的石英,做出其在不同波长的辐射出射度M和250K的黑体辐射出射度变化曲线M0,如p22图2.9所
8、示。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M=M0比辐射率影响因素比辐射率是物体发射本领的表征,它不仅依赖于地表物体的组成成分,而且与物体的表面状态(粗糙度)及物理性质(介电常数,含水量,等)有关,并随着测定辐射能的波长、温度T及观测角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把物体的辐射分三类:1.接近黑体的物体,发射率接近1,如水在614um, =0.980.992.灰体,发射率与波长无关,自然界大多数物体都是接近黑体的灰体。3.选择性辐射体,发射率随波长变化,如氙灯,水银灯。2-3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辐射源分两类:人工辐射源和天然辐射源 在自然界最大的天然辐射源是太阳和地球,它们是遥感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一、太阳辐射(太
9、阳光)1.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黑体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I=1.360105瓦/平方米 小练习:依据太阳常数和日地距离计算太阳总辐射通量 2.太阳光谱特征太阳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基本一致。太阳的辐射能量分布范围广,各个波段所占比例不同。 遥感探测时,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的辐射;利用微波的时候主要采用主动微波遥感。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了衰减作用(通过大气层上下太阳辐照度曲线比较知)二、地球辐射 地球是被动遥感的另一辐射源,地球又是地学遥感探测的对象,因此探测地球作为辐射源的辐射特性和作为太阳辐射接
10、收的反射特性,以及不同地物反射率与波长关系,在地学遥感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从卫星上测出的地球的辐射接近300K的黑体辐射。由维恩位移定律知,峰值max=9.66。研究证明了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 二、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地球表面的热辐射特征1.温度为300K的黑体,其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是:2.550。2.地球表面的发射辐射能量集中于近红外波段和热红外波段;在热红外波段,地球的发射辐射能量远远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能量,通常称地球的发射辐射为热辐射。 3.地球表面的热辐射(能量)与自身的发射率、波长、温度有关: M(,T)= ( ,T) M0( ,T)问:由于地表温度的日变化,热红外遥感应在一天中的何时进
11、行? 答:午夜。热红外遥感主要探测16微米以上区段,是探测地球自身的辐射性质,应避免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比辐射率波谱特性曲线的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地面物体本身的特性,包括物体本身的组成、温度、表面粗糙度等物理特性。当曲线形态特征特殊时可以用发射率曲线来识别地面物体。发射波谱曲线:某种地物的比辐射率(发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称该物体的发射波谱曲线。观察P36图2.22可以发现: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减少(酸性-基性)岩石发射率的最小值向长波方向偏移。2-4 地球大气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光大气地物大气传感器,二次经过大气产生了较大变化。一、大气组成1.大气分层:略。2.大气组成大气的传输特性:大气对电
12、磁波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的特性。这种特性与波长和大气的成分有关。大气的成分:多种气体、固态和液态悬浮的微粒混合组成的。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重要原因。二、大气折射:使电磁波方向改变,但不影响辐射强度。三、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强度取决于云量。削弱了电磁波到达地面的强度。四、大气吸收氧气:小于0.2 m;0.155为峰值。高空遥感很少使用紫外波段的原因。臭氧:数量极少,但吸收很强。两个吸收带;对航空遥感影响不大。水: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到处都是吸收带。主要的吸收带处在红外和可见光的红光部分。因此,水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二氧化碳:量少;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内
13、。可以忽略不计。五、大气散射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改变传播方向,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现象。 实质是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微粒而产生的衍射现象。散射种类:1. 瑞利散射(Rayleigh)条件: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引起,如N , CO2 , O3 , O2 等特点:1、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2、波长越短散射越强,而且前向散射与后向散射相同;3、对可见光影响大n 思考: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而日出日落时天空是橙红色?2. 米氏散射(Mie)条件: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烟、尘埃、小水滴和气溶
14、胶等引起。特点:1、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2、米氏散射在光线前进方向比向后方的散射更强;3、云雾对红外线(0.7615 )散射影响较大。3. 非选择性散射:条件: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n 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n 米氏散射发生在近紫外 红外波段,但在红外波段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n 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较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对各波段 的散射强度相同,因而云层呈现白色;n 在微波波段,由于微波波长远大于云层中水滴的直径,因而属于瑞利散射类型,此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散射强度相对很弱
15、,透射能力很强,故微波具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六、大气透射及大气窗口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P32)n 0.31.3,紫外近红外,摄影成像最佳波段,如TM14n 1.51.8和2.03.5,近中红外,日照充足时扫描成像常用波段,如TM5,7等,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地质制图n 3.55.5,中红外,除反射外,还有地物自身热辐射n 814,远红外,主要是来自地物的热辐射能量n 0.82.5c,微波,有穿云透雾能力,是主动遥感,如侧视雷达2-5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测量I(到达地面的太
16、阳辐射总能量)=R(反射能量)+A(吸收能量)+T(透射能量)即E入射能=E反射能+E吸收能+E透射能 或I=(,T)+(,T)+(,T)在一般遥感中,(,T)=0,(,T)=(,T)则上式变为:(,T)+(,T)=1一、地物的反射1.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R占入射总能量I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R/I*100%影响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因素:l 入射电磁波的波长l 入射角的大小l 物体本身的性质:地表颜色与粗糙度利用反射率可以判断物体的性质。 2.物体的反射自然界物体的反射状况可以分为三种: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的反射观察方向的反射亮度:Lr(rr)=(ii,rr)Ii(i,D)+(rr)
17、ID 简化为Lr=Ii+ID *D是下标二、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1.反射波谱:是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雪、 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利用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可以识别和区分物体。 1.同一物体的波谱曲线反映了物体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将此与传感器的对应波段接收的辐射数据相对照,可以得到遥感数据与对应地物的识别规律。2.不同地物有不同的反射波谱曲线(见P38-41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特征);3.同种地物在不同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
18、下,其反射波谱曲线也有差异。根据这一点,可以识别不同的地物及同一地物的不同表现形式。4.同一地物不同时间的反射光谱曲线不同。2.几种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土壤的反射波谱曲线水体的反射波谱曲线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三、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地物波谱特性测量的目的 1、传感器波段选择、验证、评价的依据;2、建立地面、航空和航天遥感数据的关系;3、将地物光谱数据直接与地物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应用模型;(一)地物反射波谱测量理论: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双向反射比因子R(BRF):(二)地物光谱的测量方法1、样品的实验室测量2、野外测量:垂直测量: ()=V()s()/Vs() 非垂
19、直测量: R(ii,rr)=K1RS(ii,rr)+K2RD(rr)复习题1.电磁波及其性质;电磁波谱;辐射通量 ;辐射通量密度E;辐照度I;辐射出射度M;辐射亮度L;黑体与灰体;比辐射率 ;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双向反射比因子R2.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基尔霍夫定律3.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4.发射波谱曲线5.太阳及地球的光谱特征6.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是什么?遥感研究他们哪些波段的波谱特征,为什么?7.试述在遥感探测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8.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9.结合遥感探测过程谈谈大气窗口在地学遥感中的作用
20、。 第三章 遥感的探测基础3-1 传感器传感器是直接获得目标物信息的仪器,用以测量和记录目标物的电磁辐射强度和特性,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通常由收集器、探测器、信号处理器和输出设备组成,如下图所示。二、传感器的分类按工作方式分:被动式、主动式 按工作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传感器等 按数据记录方式分:成像式、非成像式传感器 按成像原理分:摄影方式、扫描方式传感器 三、摄影式和扫描式传感器1.摄影方式传感器:快门打开瞬间收集目标信息。(P54)摄影方式传感器主要是摄影机。如框幅摄影机、缝隙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缝隙式、镜头转动式)、多光谱摄影机等 2.扫
21、描方式传感器:逐点逐行收集目标信息。(P67) 对目标面扫描的传感器 对影像面扫描的传感器 四、成像光谱仪 (P70)成像光谱技术:将传统的空间成像技术与地物光谱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同一地区同时获取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的地物反射光谱图像。成像光谱:就是在特定光谱域以高光谱分辨率同时获得的连续地物光谱图像,使得遥感应用可以在光谱维上进行空间展开,定量分析地球表层生物物理化学过程与参数。 成像光谱仪按其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1.面阵探测器加推扫式扫描仪的成像光谱仪2.线阵列探测器加光机扫描仪的成像光谱仪1.集光系统要求尽量使用反射式光学系统,并且要求具有消去球面像差、像散差及畸变像差的非球面补
22、偿镜头的光学系统。2.分光系统,分色滤光片和干涉滤光片改为由狭缝、平行光管、棱镜以及绕射光栅组成的分光方式,绕射光栅能对由光导纤维导入的各波谱带的入射光进行高精度的分光,能用于从紫外至红外范围3.探测器敏感元件,要求由成千上万个探测元件组成的线阵,并且能够感受可见光和红外谱区的电磁波。 关键技术超多维光谱图象信息的显示:如图象立方体的生成;光谱重建:成像光谱数据的定标、定量化和大气纠正模型与算法,依此实现成像光谱信息的图象-光谱转换;光谱编码:尤其指光谱吸收位置、深度、对称性等光谱特征参数的算法;基于光谱数据库的地物光谱匹配识别算法;混合光谱分解模型;基于光谱模型的地表生物物理化学过程与参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遥感 导论 复习 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6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