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
《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σ1常为压应力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4.1 爆破破碎原理学习目的:1、了解爆炸荷载(能量)作用下岩体的变形与破坏规律,分析爆破破碎的基本原理,指导爆破设计与施工。2、便于实现低能耗、高效率、安全可靠破碎岩体的目的,并有效地控制爆破产生的各种危害。,岩石爆破理论是研究炸药爆炸与爆破对象(目标)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1)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是通过何种形式作用在岩石上;(2)岩石在这种能量作用下处于什么样的应力状态;(3)岩石在这种应力状态中怎么发生破坏、变形和运动的。(4)影响岩石破坏的因素。(5)炸药装药量和爆破效果关系。,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存在的主要困难:,(1)炸药爆
2、炸荷载复杂性 高速、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荷载(2)岩体本身的复杂性 不均质性,各向异性,非连续,非线性(3)爆破施工工艺多样性,在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高速摄影,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对爆破过程中在岩石内发生的应力、应变、破裂、飞散等现象的观测,人们已经逐步掌握了岩石爆破破碎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些爆破破坏理论或假说。,炸药在岩石中爆破的破坏模式,主要的五种破坏模式,1,2,径向裂隙作用;,3,卸载引起的岩石内部环状裂隙作用;,5,爆炸气体扩展应力波所产生的裂隙。,4,反射拉伸引起的“片落”和引起径向裂隙的延伸;,炮孔周围岩石的压碎作用;,即爆轰气体膨胀推力作用理论(静作用理论),气体膨
3、胀推力,岩石径向位移,地表,距离不等,相邻岩石质点移动速度不等,位移阻力不等,相邻岩石产生切向拉应力,岩石破坏,一、爆炸作用的基本原理,爆轰气体破坏作用的观点,径向压应力,径向裂隙,冲击波引起应力波反射破坏理论,岩石的破坏主要是由自由面上应力波反射转变成的拉应力波造成的。,爆炸气体膨胀压力和应力波共同作用,爆破时岩石的破坏是爆炸气体和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各自在岩石破坏过程的不同阶段起重要作用。,炸药爆炸后在岩石中产生爆炸冲击波,使炮孔周围附近的岩石被“粉碎”;由于消耗大量的能量,冲击波衰减为应力波,在粉碎区之外造成径向裂隙,反射应力波使这些裂纹进一步扩展;爆炸气体产物膨胀,产生“气楔作用
4、”使开始发生的裂隙扩大、贯通形成岩块,当爆生气体的压力足够大时,爆轰气体将推动破碎岩块作径向抛掷运动,使岩石脱离母岩产生抛掷,直到能量消耗完。,说明1:对于不同性质的岩石和炸药,应力波与爆生气体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1)在坚硬岩石、高猛度炸药、偶合装药或装药不偶合系数较小的条件下,应力波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2)在松软岩石、低猛度炸药、装药不偶合系数较大的条件下,爆生气体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说明2:当仅考虑岩石性质时,则有:高阻抗岩石(c=1525MPa/s):岩石破坏以应力波为主。中阻抗岩石(c=515MPa/s):岩石破坏为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低阻抗岩石(c 5MPa/s
5、):岩石破坏以爆生气体为主。,二、爆破作用过程1.应力波的动态作用过程特点:波峰应力值高,传播速度快,作用时间短。2.爆轰气体的似静压作用过程特点:压力较低,作用时间较长.,炮孔压力时间曲线 t1-药包爆轰反应完成时间t2-爆轰气体产物作用时间图,3.爆破时岩体内的应力状态(集中药包)(1)应力波在岩体中的传播规律(37)r:冲击波作用区;特点:冲击波强度极大,波峰应力值高,岩石产生塑性变形或粉碎,消耗大部分能量,冲击波急剧衰减。应力衰减与距离三次方成正比。,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范围r药包半径tH介质状态变化的时间ts介质状态恢复到静止状态的时间,(8150)r:应力波作用区;特点:冲击波压应力
6、波,波阵面上的状态参数变化比较平缓;波速等于岩石中的声速。由于压应力波的作用,岩石处于非弹性状态,可导致岩石的破坏或残余变形。应力衰减与距离二次方成正比。,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范围r药包半径tH介质状态变化的时间ts介质状态恢复到静止状态的时间,150r:弹性振动区;特点:应力波地震波。地震波只能引起岩石质点的弹性振动,而不能使岩石产生破坏;应力衰减与距离呈线性关系。,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范围r药包半径tH介质状态变化的时间ts介质状态恢复到静止状态的时间,(2)应力波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状态某点应力状态:直达纵波、直达横波,纵波反射生成的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横波反射生成的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等的动应
7、力叠加而成。,波到达A点的应力分析,自由面附近岩体中各点的主应力1和2的方向如下左图所示。由于岩石抗拉强度很小,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裂隙,所以爆破裂隙受2的控制,是围绕最小抵抗线为对称轴分布的喇叭形,如下右图所示。,(3)爆轰气体压力下岩体的应力状态爆轰气体引起的1常为压应力,而2不常为拉应力,随着至最小抵抗线的距离超过某一极限值后,变为压应力。,4.2 单个药包及成组药包的爆破作用一、单个药包爆破的内部作用(无限均匀岩石介质中的爆破作用)1.定义药包爆炸后,只在岩石内部产生破坏和变形,而地表(自由面)不出现明显破坏,这种作用称为爆破的内部作用。概念要点:岩石内部有破坏,地表未破坏。基本假
8、定:药包是球形的;药包放在无限介质中;介质是均匀的各向同性。,2.岩石的破坏特征药室被扩大,形成一个空腔;产生了径向、环向裂隙,以及剪切裂隙;距药包较远处,岩石完好无损。,爆破的内部作用,径向裂隙,环向裂隙,空腔,岩石完好无损,3.岩石破坏的原因 药室扩大为空腔的原因,岩石被压缩,形成一个空腔。,冲击强度大于岩石动抗压强度,药室岩壁受到强烈冲击,爆轰波(冲击波)+高温高压爆生气体,炸药爆炸,原因:爆轰波(冲击波)和高压爆轰气体对药室岩壁产生了强烈冲击(压缩)。,产生径向裂隙的原因,药室岩壁受到强烈冲击,爆轰波(冲击波)+高压爆轰气体,炸药爆炸,空腔,在岩石中形成压应力波(径向压应力),切向拉应
9、力,岩石开裂,径向裂隙,原因:径向压应力(压缩)引起切向拉应力(拉伸)。,下,岩石受到径向压缩,产生径向位移,产生环向裂隙的原因,径向压应力,岩石受到径向压缩,岩石储存部分弹性变形能解除压应力弹性变形能释放,引起岩石质点向心运动产生径向位移(外内,拉应变),径向拉应力,原因:弹性变形能释放(卸载波)产生了径向拉应力。,径向裂隙,岩石开裂,环向裂隙,下,产生剪切裂隙的原因在径向裂隙和环向裂隙形成的同时,岩石还受到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的的共同作用,进而产生剪切裂隙。如图所示。4.岩石的分区 根据岩石的破坏特征,由内向外,可将岩石大致分为三个区:压缩区 形成的空腔称为压缩区。,下,压缩区,炸药包,返回
10、,由于压缩区处于坚固岩石的约束条件下,而在三轴压缩情况下岩石的动抗压强度增大,且大多数岩石的可压缩性很差,所以压缩范围很小。,说明:a.压缩区又称为粉碎区;b.压缩区消耗了大部分爆炸能量。,破裂区产生径向、环向裂隙的岩石范围,称为破裂区。:由于压缩或粉碎岩石消耗了大量能量,岩石中的冲击波衰减成压应力波。在应力波的作用下,岩石在径向产生压应力和压缩变形,而切向方向将产生拉应力和拉伸变形。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仅为其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当切向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该处岩石被拉断,形成与粉碎区贯通的径向裂隙。环向裂隙:压缩应力波通过压缩区外层岩石时,岩石受到强烈的压缩而储蓄了一部分弹性
11、变形能;随着径向裂隙的形成,作用在岩石上的压力迅速下降,药室周围的岩石随即释放出压缩过程中积蓄的弹性变形能,形成与压应力波作用方向相反的拉应力,使岩石质点产生反方向的径向运动。当径向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该处岩石被拉断,形成环向裂隙。,下,径向裂隙,环向裂隙,径向裂隙,返回,炸药包,压缩区,破坏区,震动区:破裂区以外的岩石范围,称为震动区。特点:岩石不会发生破坏,但会发生弹性变形。爆炸应力波衰减为地震波。,岩石完好无损,在学习爆破的内部作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拉力破岩。爆破过程中,当裂隙与空腔贯通后,爆生气体会迅速膨胀,产生“气楔作用”,使原有裂隙继续向前扩展和进一步张开。,出现(贯穿)
12、裂隙、形成爆坑、出现飞石。,(1)最小抵抗线W(2)爆破漏斗底圆半径r(3)爆破作用半径R,二、单个药包爆破的外部作用,1.爆破作用指数n爆破漏斗底圆半径 r 与最小抵抗线 W 的比值,即,爆破作用指数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爆破漏斗的形状、岩石的破碎程度和抛掷效果。常用它对爆破进行分类。,2.标准抛掷爆破漏斗,n=1r=W=90,标准抛掷爆破后,药室至自由面间的岩石不但充分破碎,而且有较多的岩块被抛出坑外。在确定不同种类岩石的单位炸药消耗量时,或者比较不同炸药的爆炸性能时,往往用标准爆破漏斗体积作为判别的依据。,3.加强抛掷爆破漏斗 加强抛掷爆破后,药室至自由面间的岩石不但全部破碎,而且大部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体 压力 下岩体 应力 状态 引起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5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