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建筑结构抗基本知识课件.ppt
《第12章建筑结构抗基本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建筑结构抗基本知识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第一讲 地震基本知识(一)地震基本概念,第十二章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本章主要内容1.地震及其破坏作用;震级与烈度;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目标、设防标准、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2.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措施;3.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措施。,3,第一讲教学目标: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理解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12.1 地震基本知识,震级与烈度;,难 点,重 点,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12.1.1 地震及其破坏作用,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五百万次。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叫有感地震,占地震总数的1左右。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平均每年发生十几
2、次。强烈地震会引起地震区地面剧烈摇晃和颠簸,并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造成工程建筑物的破坏。地震还可能应起火灾、水灾、山崩、滑坡以及海啸。,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什么是地震?,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平均半径约6370km,赤道半径约6378km,两极半径约6357km。从物质成分和构造特征来划分,地球可分为三大部
3、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图1.1)。,图1.1地球断面与地壳剖面,(a)地球断面(b)分层结构(c)地壳剖面,地壳,地壳是地球外表面的一层很薄的外壳,它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地壳的下界称为莫霍界面,或称莫霍不连续面。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变化很大,大陆内一般厚1640km,高山地区厚度更大,中国西藏高原及天山地区厚达70km。海洋下面厚度最小,一般为1015km,最薄的约5km。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2.地幔,地壳以下到深度约2895km的古登堡界面为止的部分为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56。地幔由密度较大的黑色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石组成,其中上地幔物质结构不均匀,中、下地幔部分是比较均匀的。由
4、于地幔能传播横波(剪切波),所以根据推算,地幔应为固体。,3.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的部分为地核,地核半径约为3500km,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镍和铁。由于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地震横波通过外核,故推断外核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地球各部分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1.1.2 地震的发生过程,地震就是地球内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爆发等发生了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从而引起了地面的运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叫震中。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什
5、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比较少,而深源地震为数更少。一般来说,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当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而破坏程度较大;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则较大,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地震分类,一.按地震成因分类,-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1.构造地震,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关于构造地震的成
6、因有多种学说。这里介绍主要的两种:板块构造学说、断层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欧亚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南极板块,六大板块,断层学说,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使地壳和地幔上部的岩石层发生皱褶变形,当积聚的地应力超过岩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层便发生脆性断裂,猛烈回弹错动而引起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地面传播,形成地震。,(a)岩层的原始状态(b)受力发生弯曲(c)岩层断裂发生震动,这些板块在地幔物质的对流等因素产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缓慢地相互运动,这种运动使得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错动,致使其边缘附近的岩石层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这种学说认为,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造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
7、,一般造成较大灾害的都为构造地震,尤以浅源构造地震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从工程抗震角度来说,主要是研究占全球地震发生总数约90的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由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图1.2 断层运动的种类,(a)正断层(b)逆断层(c)横向断层,a、岩层的原始状态,b、受力发生弯曲,c、岩层破裂发生震动,地震形成的局部机制:,地球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地壳中岩层变形,变形积聚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发生突然断裂或错动,地震,构造地震成因.avi,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8、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产生的震动相当于一个6.7级地震。,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人工地震,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6.1级。,二.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
9、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2002年6月29日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40km,无破坏。,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地震分类,一.按地震成因分类,1960年2月29日发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深度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在震中8km内。,地震波及其传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是震源辐射的弹性波,一般分为体波和面波。,地震波的组成:,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pressure wave):
10、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或拉压波,或称P波。质点运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体波,横波(shear wave):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或称S波。质点运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引起地面水平摇晃。只在固体里传播。,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200-1400m/s。引起地面竖向颠簸。在固体和液体里都能 传播,在空气里的纵波就是声波。,体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随深度而增大,随介质的 不同而不同。,S波的传播速度(m/s),P也可以认为是代表(primary)S也可以认为是代表(secondary),P波开始,杂波,S波开始,面
11、波开始,地震波记录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波中以纵波最大,横波次之,面波最小。,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在地震记录上,纵波最先到达,横波到达较迟,面波在体波之后到达,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地面振动最强烈,破坏作用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减轻地震波记录是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工程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的重要资料。,1.2.3 地震波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引起地面运动,这种地面运动可以用地面上质点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来表示,用地震仪记录到的这些物理量的时程曲线习
12、惯上又称为地震加速度波形、速度波形和位移波形。在目前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常用到的则是地震加速度波形。地震动的三要素: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持续时间,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作用,纵波使建筑物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竖向颠簸又产生水平方向摇晃。,剪切波和面波都到达时建筑物振动最为剧烈。,面波的能量比体波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由于面波随着地面深度增加而衰减,所以地下结构震害较轻。,一、地震震级(magnitude),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指标,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震级定义有三种一是近震震级ML、二是面波震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建筑结构 基本知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5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