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06-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课件.ppt
《石油地质学-06-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学-06-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课件.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层,区,盖,域,输导层(储层),圈闭油气藏,烃源岩(灶),烃源岩(灶),油气是如何从烃源层“跑”到圈闭中?,第五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第三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第四节 流体封存箱与油气运移,第五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在富有机质的细粒烃源岩,高孔渗的圈闭,运移,一、油气运移(migration):,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的移动,教材:P171,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油气从烃源层向储集层的运
2、移称为初次运移,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二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之后的一切运移,教材:P171,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3500,3000,2900,2800,2700,3100,2800,2800,运移通道,?,?,油气藏,油气藏,烃源岩,落 空 圈 闭,运移通道,油气藏,落空圈闭,源灶,运移通道,润湿性:指液体在表面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展开能力,是流体和固体之间表面能作用的结果。,1、润湿性的概念,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0:称完全润湿,90:称润湿,90:称不润
3、湿,接触角:,(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固,教材:P172,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润湿流体:易附着在固体上的流体,又称为润湿相,非润湿流体:不易附着在固体的流体,又称非润湿相,水润湿的(water-wet):,油水两相共存的孔隙系统中,如果水附着在岩石孔隙表面,称水为润湿相,油为非润湿相,这时称岩石为水润湿的或亲水的。,2.岩石的润湿性,教材:P172,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油润湿的(oil-wet):,油水两相共存孔隙系统中,如果油附着在岩石的孔隙表面
4、,则油为润湿相,水为非润湿相,这时称岩石为油润湿的或亲油的,中间润湿的(mixed-wet):,部分亲油,部分亲水的岩石,教材:P172,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3.岩石的润湿性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影响体现在:孔隙中的油水分布、流动方式、残留形式和数量,亲水岩石中:水附着在孔隙壁上,油在孔隙中心,油的运动必须克服毛细管力;残余油数量少。,亲油岩石中:油附着在孔隙壁上,水在孔隙中心,油的运动不受毛细管力的阻碍;残余油数量多。,教材:P172,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
5、压力,4.毛细管压力(capillary pressure),定义: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流体的弯曲界面处,两边流体承受的压力不同,凹面一侧流体(非润湿相)承受的压力要比对面一侧流体(润湿相)承受的压力大。在毛细管中的这一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压力,方向:毛细管力的方向总是指向非润湿相,教材:P64,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毛细管力:毛细管中两相不相溶的流体在界面接触处由于界面张力引起的压力。,使液面上升,使液面下降,毛管力作用,教材:P172,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
6、,界面张力:两种不相溶的流体接触面上存在的、实现两相受力状态平衡的力称之为界面或表面张力。,现象之一,现象之二,两块湿玻璃之间的毛细管力作用,教材:P62,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Terzaghi(1923)在力学实验中确立如下关系式:S=+P式中 S上覆沉积的负荷压力(岩层所承受的地应力),MPa;有效应力,沉积岩石骨架所承受地应力,MPa;P岩石孔隙流体压力,MPa。Hubbert和Rubey(1959)将该关系用于固结的岩石中,证明即使在孔隙度为1%的基岩中,该关系式也是有效的。说明上覆沉积负荷压力总是为下伏基质骨架和
7、孔隙流体共同支撑。,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教材:P173,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1)地层压力(formation pressure):,单位:帕斯卡(Pa)或常用兆帕(MPa),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亦称孔隙压力或流体压力,教材:P173,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2)静水压力:静止水柱产生的压力(重量),(3)静岩压力:上覆地层岩石的重量产生的压力,又称为地静压力,教材:P173,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
8、、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如果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或低于对应深度处的静水压力。,(5)异常地层压力:,静水压力、地静压力、地层压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及其随深度的变化。,(4)正常地层压力:,如果地下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等于(或接近)该深度的静水压力,教材:P173,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6)压力系数: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与该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压力系数1: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异常低压,(7)压力梯度: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率,教材:P173,第一节 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运移
9、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三、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油气初次运移也称为烃源岩的排烃,初次运移的环境:烃源岩环境,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初次运移的问题:,石油是如何从低孔低渗的烃源岩中运移出来的,动力?通道?,烃源岩中含水很少,初次运移的相态是什么?,教材:P174,(1)水溶相,1.石油初次运移相态,在烃源岩埋藏早期,少量低成熟油阶段,可能有作用。,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生油期烃源岩含水很少;,无法形成商业性石油聚集;,无法解释碳酸盐岩油气初次运移问题。,水溶相运移存在的问题:,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教材:P173,显微观察的证据:石油以游离相存在于烃
10、源岩孔隙系统,煤的孔隙和裂缝中的油滴,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1.石油初次运移相态,(2)游离相(油相),教材:P174,(2)气溶油相,(3)水溶相:十分不重要,烃源岩中存在的色层效应,支持游离相运移的证据,否定水溶相运移的证据都是支持游离相运移的证据,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教材:P175,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2.天然气初次运移相态,(1)水溶相,天然气在水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水溶相是天然气运移的重要要相态,(2)游离气相,(3)油溶气相,(4)分子运移(扩散相),教
11、材:P176,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3.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1)影响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主要因素,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烃源岩的埋深: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喉道直径,地层中孔隙水的多少,地层的温度、压力状态,教材:P176-177,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2)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未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浅、孔 渗性好、含水多,烃类型:生物气、少量
12、未熟油,相态:水溶相(气),教材:P177,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较深、孔渗性差、含水少,烃类型:型:油为主 型:气为主,相态:型:油溶气 油相,型:独立气 气溶油,(2)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教材:P177,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高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深、孔渗性很差、含水极少,烃类型:湿气,相态:独立气相、气溶油相,过成熟阶段
13、,烃源岩:无孔渗性、不含水,烃类型:干气,相态:分子扩散、气相,(2)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教材:P177,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油气运移的相态总结:,石油主要是以游离相态运移的;,水溶相态和游离相态对天然气的初次运移都是重要的,天然气还可以呈扩散状态运移,油气可以以互溶(油溶气、气溶油)相态运移,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相态是演变的,(2)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教材:P177,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
14、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1)压实流体排出机理,孔隙度的不断缩小,强迫孔隙中的流体向外运移,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1.压实作用产生的瞬时剩余压力,教材:P177-178,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1.压实作用产生的瞬时剩余压力,(1)压实流体排出机理,有效应力定律:,压实平衡状态(正常压实状态),岩石骨架颗粒达到紧密接触,孔隙压力为静水压力,无孔隙流体排出,颗粒流体,S:上覆负荷压力:有效应力 P:地层压力,教材:P178,
15、压实欠平衡状态,岩石骨架颗粒进一步重新排列,孔隙压力超过静水压力,形成瞬时剩余压力,孔隙流体排出,颗粒流体,新沉积物的沉积增加了上覆压力,沉积物恢复压实平衡状态,教材:P178,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新沉积物的沉积,欠平衡状态,静水压力,流体排出,压实平衡状态,瞬时剩余压力,压实平衡状态与欠平衡状态的交替和循环,流体压力降低,教材:P178,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
16、运移模式,(2)压实流体排出方向,沉积物等厚,垂向运移,楔状沉积物,从厚处向薄处运移,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砂泥互层:从泥岩砂岩,碎屑岩盆地压实流体运移规律:从泥岩向砂岩,从深部向浅部,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教材:P178,2.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1)沉积盆地异常高压十分普遍,世界上180个盆地发育异常压力,大部分超压(Hunt,1996),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烃源岩(泥岩)异常高压的成因,欠压实作用,由于泥岩孔渗性降低,导致孔隙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泥岩孔隙体积
17、不能随上覆负荷的增加而有效地减小,,从而使泥岩孔隙流体承担了一部分上覆颗粒的重量,,出现泥岩孔隙度高于正常压实泥岩的孔隙度、,孔隙流体压力高于正常静水压力的现象,,称为欠压实现象,教材:P179,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蒙皂石脱水作用,蒙皂石的特点:,(Al,Mg)2Si4O10(OH2)nH2O,蒙皂石含有层间水 24个水分子层,蒙皂石向伊利石的转化是地质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烃源岩(泥岩)异常高压的成因,层间水占蒙皂石体积的50%,重量的22%.,教材:P180,第二节 石
18、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伊利石不含层间水,层间水转化为自由水后,孔隙流体数量增加,体积发生膨胀形成异常高压,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后:,教材:P180,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与运移模式,蒙脱石脱水作用,美国德克萨斯州两口井蒙脱石脱水带与异常高压带的关系(Bruce,1984),教材:P180,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三、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地质学 06 第五 天然 气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5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