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doc
《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贵州省环境保护厅二一三年元月目录前 言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1.2适用范围1.3贵州省铅锌采冶废渣污染场地污染现状1.4含铅锌废渣污染场地重金属迁徙原理1.5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1.6原位修复目标:第二章 适用范围2.1铅锌废渣污染危害及生态环境破坏2.2指南适用范围第三章 编制指导思想及原则3.1指导思想3.2编制依据3.2.1相关法律、法规3.2.2技术标准3.2.3 相关规范文本、文件依据3.2.4相关规范3.3实施原则第四章 原位修复的目标第五章 工程内容和技术措施5.1工程内容5.2原位治理流程5.3工
2、艺线路5.4环境监测5.5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标准分级和标准值5.6污染区分类5.7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技术确定及设计5.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措施5.9附属工程5.9.1观测井5.9.2渗滤液收集池第六章 招投标及施工组织管理6.1项目的招投标6.2施工组织管理6.3工程环境监理6.4施工管理第七章 工程验收7.1工程验收7.2验收时间7.3验收依据7.4验收组织第八章 投资概算编制8.1投资概算编制依据8.2投资概算编制格式8.3实施方案编制格式8.4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实施指导价附件1贵州省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工程及堆场土
3、地再利用工程范围表附件2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内容附件3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分级、标准值汇总表附件4各污染区划分及技术措施表附件5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措施一览表附件6植被推荐表附件7植被恢复措施表附件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综合技术措施表附件9观测井剖面图附件10观测井平面图附件11 观测井立面图附件12预算编制格式附件13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格式附件14投资强度控制表 前 言由于我省矿产资源丰富且历史上长期采用传统采冶工艺,由此形成的巨大且类型多样的重金属废渣经扩散对周边土壤、水体等形成严重环境污染风险,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或间接
4、的威胁,是我省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部署,我厅自2011年起,加大了涉及民生应急和环境风险较高的重金属废渣区域的治理力度。为探索适应贵州重金属废渣治理的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厅还多次邀请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公司来我省开展典型区域和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咨询,建立了我省重金属治理和土壤修复网及设立专家库,开展了修复治理的相关科研示范等工作。我厅污防处组织编制的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目的是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重点总结历年来在六盘水市、毕节市区域内铅锌采冶废弃地上开展修复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提出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以原位修复
5、为主综合治理原理、基本治理路径、技术组合和相关工程技术指标。各地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对于其他类型重金属采冶废渣治理可作借鉴参考。 在编制过程中,我厅多次组织野外实地调研、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并委托贵州绿纯环境开发有限公司梁兵总工程师牵头编撰。在此,对梁兵总工程师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提出宝贵意见的下列专家表示感谢:中科院地化所冯新斌研究员、肖唐付研究员、王建旭博士;贵州大学吴攀教授;贵州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徐海总工程师;中国轻工业环保研究所侠魏文侠副研究员;昆明勘察设计院贵阳办事处谢中高工;毕节市环保局杨劲总工程师;贵州环保产业公司的苏黎燕总经理;贵州绿纯环境开发有限公司杨凯董事长
6、。对环保厅相关处室和六盘水、毕节市环保局的支持表示感谢。最后,期望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本指南。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贵州省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试行)1.2适用范围:贵州省历史遗留铅锌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1.3贵州省铅锌采冶废渣污染场地污染现状黔西北铅锌矿带,水城赫章矿带是贵州铅锌的主要产地,铅锌矿主要集中在毕节市境内的赫章县、威宁县、纳雍县、七星关区和六盘水市的钟山区和水城县。1998-1999年,基本取缔了土锌炉,减轻了对环境大气的污染,但土法炼锌遗留下来的大量废渣随意倾倒和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依然存在。废渣中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很难
7、消失,并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危害。受铅锌废渣污染的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对照点,土壤中的铅、镉、铜、锌不同程度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铅锌采冶废渣污染不但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将影响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危及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安全。我省铅锌污染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多种类污染(铅、锌、镉、铜)、直接危及下游饮用水源安全、涉及民生问题严重,废渣堆场占用土地量大、基本为历史遗留问题。1.4含铅锌废渣污染场地重金属迁徙原理及治理思路铅锌废渣污染的范围主要以铅锌矿采冶废渣为中心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在碱性环境下主要以悬浮物
8、形态)向下游及周边扩散污染下游水体和土壤,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受其废弃物堆场中释放率的影响,且随距离的加大重金属的含量逐渐降低。治理思路:一是通过隔离、封存等物理方法和碱性化等化学方法使其稳定和固定;二是通过减少雨水或其它地表径流下渗总量,以此降低淋溶导致的重金属污染物的对外迁移。1.5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在污染的原地点进行的修复。采用工程措施但不挖掘土壤或抽取地下水等方法。原位(综合治理)修复为主、散渣收集为辅;采用物理稳定、封存、隔离;化学碱性化等方法固定;植物覆盖及相应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图1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原理示意图1.6原位修复目标:增加重金属污染
9、场地稳定性,减少重金属淋溶和迁移,降低环境风险,恢复生态。第二章 适用范围2.1铅锌废渣污染危害及生态环境破坏表1 铅锌废渣污染危害及生态环境破坏一览表污染污类型渗滤液废渣堆场直接传播途径下渗随地表径流淋溶雨水淋溶地表径流冲刷植物携带占用耕地被污染物地下水下游水体,土壤地下水、下游水体、土壤地下水、下游水体、土壤淤积河床、阻塞河道、破坏河道生境食品间接传播途径饮用水、食品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地质灾害人体健康表2 贵州省铅锌污染特征特征污染源种类多土壤污染面积广地质灾害发生率高涉及民生问题严重直接危及下游饮用水源安全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堆场厚度高说明以铅、锌为特征性污染物,伴有镉、铜等污染仅毕节、六
10、盘水地区废渣占地面积达1.5万亩以上部分堆场落差达数十米。坡度达45以上,其安全隐患较大污染区土壤重金属、农作物特征污染物超标,直接危害污染区人体健康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向下游迁徙,废弃物淤积河道,严重影响行洪安全钟山区大湾镇仅有1处污染场地为有主堆场,其余均为无主废弃污染场地六盘水地区污染场地每平方米多达数吨2.2指南适用范围本指南仅对贵州省历史遗留铅锌矿山开采尾矿库、铅锌冶炼废弃场地、废渣堆场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及堆场土地再利用工程范围具有指导性。具体分类及土地再利用工程范围见附件。(附件1:表-1贵州省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工程及堆场土地再利用工程范围表)第三章 编制指导思想及原
11、则3.1指导思想: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针对性地采用经济高效的原位修复集成技术,组织开展铅锌废渣堆场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以铅锌污染防治、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3.2编制依据3.2.1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印发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的通知(环发2005151号)、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等。3.2.2
12、技术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铅锌行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 粗铅冶炼业(HJ 512-2009)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 2006-2005)、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64-2010)等。3.2.3 相关规范文本、文件依据贵州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贵州省矿产资源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961号)、关于印发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117号)
13、、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批复(黔府函2011405号)等。3.2.4相关规范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09)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002002)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4.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484893)7.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设计规范(DZ/T0239)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10.建筑工程施
14、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1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DB45/T 701-2010 )3.3实施原则:减量化原则:以减少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排放量,降低环境风险为治理目标;经济高效原则:采用实用成熟有效的技术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统筹规划、因地分类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从具体治理项目的实际出发,对涉及民生的和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优先治理。 第四章 修复的目标表5 铅锌废渣堆场原位修复的目标目标分类目 标备注堆场工程提高堆场物理稳定性项目
15、土建工程完成后降低堆场安全隐患项目土建工程完成后堆场占地面积比现堆场占地面积相对减小项目土建工程完成后环境特征污染物向环境的迁移量降低,环境风险降低项目生态植被等构建完成后逐年降低生态植被综合覆盖率90%项目初验完成后1年生社会环境安全和民生安全提高项目生态植被构建完成后逐年提高第五章 工程内容和技术措施5.1工程内容根据项目区内污染情况、污染因子、环境地形地貌因子、区域植物概况等指标,确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结合项目点的综合环境条件及国内外重金属原位治理技术等确定总体技术思路及工程内容。见附件2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内容5.2原位治理流程 原始资料收集确定治理区域 现场调查 堆
16、场环境质量评价 污染风险评价 堆场污染现状调查检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修复技术路线设计 修复技术路线选择项目施工与管理 项目后期管理维护 项目验收 后评估管理、第三方监理、第三方审计5.3工艺线路地表排水组织 地被硬化(封存或做其他用途)散渣收集 场地平整 工程措施组织 排水坡度组织 物理阻隔 种植土覆盖(回填) 植被恢复 (粘土或其它)图2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剖面示意图图3林木种植配置立体构成图5.4环境监测: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执行。5.5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标准分级和标准值。(见附件3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分级、标准值汇总表)5.6污染区分类污染区分类
17、以环境监测指数为主,结合敏感区、非敏感区主要特征、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标准分级和标准值进行划分。(见表6污染区块划分表)表6 污染区划分分区主要特征非敏感地区(环境风险低)堆场下游无饮用水源地,无或有少量部分散居村民和农业生产用地。污染面积及堆放量相对较小,没有安全隐患,环境风险较低。对周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敏感地区(环境风险高)堆场下游有饮用水源地、附近有学校、村寨和基本农田生产区。污染面积及堆放量相对较大,安全隐患高,有较高的环境风险。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5.7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技术确定及设计 环境监测及调查资料,在对堆场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形成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技术
18、,完成设计施工图件。5.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措施见附件4各污染区划分及技术措施表、附件5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措施一览表、附件6植被推荐表、附件7植被恢复措施表和附件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综合技术措施表。5.9附属工程5.9.1观测井试验、示范项目设置剖面观测井。(施工图见附件9、10、11)5.9.2渗滤液收集池设置渗滤液收集池,收集池设置在堆场下方最低处,并堆放石灰用于处理渗滤液。(施工图设计参见相关构筑物设计标准)第六章 招投标及施工组织管理6.1项目的招投标项目的招投标根据国家相关的招投标法和招投标条列执行。6.2施工组织管理由地方环保及相关部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 锌矿 废渣 污染 场地 原位 综合治理 修复 工程 指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5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