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方案.doc
《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方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毕 业 论 文设计)题 目: 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系 : 机电系 学生姓名: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指导教师:起止日期:2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杨斌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机电系 浙江舟山 316004摘要随着航海技术的快速发展,船舶避碰的处理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但是船舶碰撞事故还是层出不穷屡屡发生。这对人类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为了防止航海事故的发生,对船舶信息进行及时分掌握和准确处理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在基于AIS技术的基础上,展开了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船舶避碰技术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一些船舶避碰的方法,如常用的无线电通
2、信设备,如船载雷达、VHF电台等。比较这些设备、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and tak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AIS technology. It also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the AIS,operating mode, work features,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AIS. Secondly, it proposes the AIS-base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and describes the work
3、 theory and advantages of this technology.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the application of typical examples , which highlights the superiority of AIS-base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Then, according to the AIS-base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it gets the study and research about data processing system
4、design of the avoidance of ship collision. AIS-base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implements the various unit circuits , some interface circuit frames, and DSP for control system analysis. In addition,it also designs the appropriate simulation flowchart, part of the program for writing and debugging.
5、Based on AIS of collision avoidance technology, collision data processing system is a mainly key research content. By counting the collision of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determineing the safety of the ship. Therefore, data processing, calculate the collision, the flowchart will design program is
6、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Finally, the vessel collision datKeywords:AIS,Avoidance of Collision,data analysis, DSP, CPA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 引言11.2 研究背景11.3本文的主要工作2第2章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32.1 AIS的构成及功能32.1.1 AIS的构成32.1.2 AIS的功能42.2 AIS的操作模式42.3 AIS的技术特点52.4 AIS的典型应用6第3章 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的方案与硬件设计83.1基于AIS的船舶
7、避碰系统的结构及功能83.1.1 基于AIS的船舶避碰系统的结构83.1.2 基于AIS的船舶避碰系统的功能93.1.3 基于AIS的船舶避碰系统的方案比较103.2 数据处理系统方案的确定113.3 主要模块设计113.3.1 DSP和FPGA的接口设计113.2.3 接口电路的芯片介绍123.4船舶动态信息的数据计算143.4.1 船舶的碰撞危险153.4.2 船舶避碰参数的计算15第4章 流程与部分程序流程设计194.1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设计的实现194.2 DSP读取程序的设计204.3 初始化程序的设计214.4 TCPA、CPA计算子程序的设计22小 结23致 谢24【参考文献】
8、25第1章 绪论1.1 引言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运输量越来越大,船舶航行密度增大,导致了财产和生命损失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的碰撞,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性是解决船舶避碰的关键。因此,研究相关船舶避碰技术,掌握和分析海上其它船舶的静态信息、动态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事情。AIS技术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外,还可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AIS技术的强大功能,使得该技术受到越来越国家的关注。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AIS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解决船舶避碰这个问题,本文展开了基于AIS的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通过对船舶数据的处理,以及碰撞危险参数的计算
9、,从而进行船舶遇险判断,是做好船舶遇险预测工作的重要过程,也是船舶安全航行的保证。1.2 研究背景关于对船舶避碰技术的研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首先提出了船舶避碰问题,并对船舶避碰数据处理问题展开了理论上的初步研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通过运用船载雷达和甚高频VHF)设备来处理船舶避碰问题,并且对这些设备的应用已达到成熟阶段。但是,由于这两种避碰技术自身存在着的性能缺陷和局限性,如雷达设备非常容易受天气因素的影响不能识别其它船舶的船名和国籍等,VHF设备有着不可避免的人为操作影响,用起来效率不高。这使得对雷达和VHF设备的性能无法做出更近一步的研究。在二十
10、世纪九十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着手对船舶自动获取信息以及航行状态相关技术的研究,特别在AIS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验。经过这半个世纪的研究和探索,随着自动识别系统AIS)技术的出现,船舶避碰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AIS技术作为一项最新的船舶技术,在众多的欧美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几年,随着AIS技术从理论研究阶段到实用阶段的跨越,AIS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来越多。目前,AIS技术在船舶交通管理上,省去人工操作的那一部分,减小人为因素带来的数据误差和影响。对于船舶避碰,AIS信息除了能提供高精度的航行数据外,还可以提供其它目标船舶的操作意向,这就非常有利于船舶的避让操作。
11、在欧洲,瑞典是AIS技术的发源地,已有相当多的公司推出了完整的AIS船用设备和岸基设备。我国的航海技术水平相对于欧美国家,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为我国的船舶避碰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研发中国自己的船舶避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阶段,我国有众多从事国际航运船舶的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知识,研究分析AIS的使用技术,力争研制开发国产高质量AIS设备,建立更高效的VTS是目前中国国内对AIS技术的高要求。在船舶运输日益大型化、高速化的同时,海上交通状况也日益复杂、繁忙。基于雷达技术和VHF技术的船舶自动识别和通
12、讯己很难满足未来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有新的船舶避碰技术来满足这些需要。AIS技术作为一项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的新兴船舶避碰技术,研究基于AIS的船舶避碰技术,给船舶避碰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1.3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的目的是实现基于AIS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因此,论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AIS的典型应用和工作原理。本文要做的主要是设计一套用于船舶避碰的AIS数据处理系统。所以我们首先介绍了AIS的技术原理与工作过程,为后文的进行做好准备。2、介绍了船舶避碰技术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一些处理海上碰撞问题时常用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如导航雷达、VHF电台等。通过比较这些设备、技术的优
13、缺点,提出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概念,并对AIS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描述。此外,还介绍了AIS的结构功能、工作模式、工作特点等知识,展开对AIS的关键技术的研究。3、分析基于AIS的船舶避碰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优点。通过典型的应用举例,强调了基于AIS的船舶避碰系统的优越性。4、在学习和研究AIS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船舶避碰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对基于AIS的船舶避碰系统进行各单元电路及其接口电路的设计,并以DSP为核心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分析。此外,还设计了相应的仿真流程图。在基于AIS的船舶避碰技术的基础上,主要对船舶信息的数据处理部分展开了重点研究。在实践的
14、过程中,通过模拟接收AIS信息数据,计算船舶运动参数,根据会遇形势计算碰撞危险度并给出避碰建议,如CPA、DCPA等值,用来判断船舶的安全性。第2章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HF数字通信通道:主要用于转发和接收广播的GPS等其它船位信息;(2信息处理与控制器:内部装有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是全机的控制中心;(3GPS接收机:能为船舶提供相关的运动参数以及精确的时间基准;(4船桥设备接口:主要用于船舶信息的收集和输出。GPSVHF AIS收发机 显示终端电源传感器数据报警2.1 AIS的硬件构成 AIS的软件构成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1)网络软件:根据国际电联提出的技术标准,控制和组织无线数字通信网的运
15、行;(2)系统控制软件:控制AIS的各部分来协调工作;(3)接口软件:提供接口信息处理和控制功能1。2.1.2 AIS的功能AIS的目的是实现在一定范围内所有安装无线电应答器的船舶之间都能相互“看得见”。船舶之间“看得见”,意味着不须人为介入便能够连续交换重要的航行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数据包括船名、船籍、船位、船速、航向等。只有当这些信息可自动、连续地传送给所需船舶,AIS才可称为无线电自动识别系统2。从AIS的目的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为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是一项功能强大、新型的航海技术。 从图2.1的AIS硬件构成中可见每艘船都安装了AIS收发机,起着接收信息和发送信息的重要作用
16、。在船舶即将遇险的状况下,本船可以通过AIS收发机,将自己的航行信息发送给其它航行中的船舶,并接收周围其它目标船舶发送来的航行信息。通过对所接收信息的及时处理,就可避免船舶在海上的碰撞事故。现在对AIS的具体功能阐述如下:1)AIS能较好地解决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中存在的船舶自动识别问题。由于VTS目前主要观测对象是雷达和VHF设备,而这些设备自身的局限性又给船舶的自动的识别带来了麻烦。VTS在处理它们所提供的信息时,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就给船舶的及时危险判断带来了困难,提高了船舶的碰撞概率。相反的,AIS是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能够快速而又有效地进行船舶自动识别,这就给VTS的工作减
17、轻了不少负担。2)AIS能够满足船舶避碰通信过程中对船舶识别的需要。目前,在处理船舶避碰问题中时广泛使用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是VHF电台。由于VHF无法自动获取其它目标船舶标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在本船进行实际操作前与其它船舶达成避碰协议。此外,VHF也有可能造成时间延误的紧迫局面,给船舶的航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威胁。而AIS的快速反应,降低了船舶碰撞的可能性。3)AIS为船舶航行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目前,雷达是船舶使用的主要观测手段。但是由于雷达自身存在的缺陷如只能提供船位和速度信息,并容易受到天气、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雷达的使用非常有局限性,这也该船舶避碰带来了技术难点。随着AIS的
18、出现,AIS除了能提供船位和速速信息外,还能提供船舶的航行状态、船名、呼号、船长和吃水等大量船舶动态和静态信息。此外,AIS还不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4)AIS能将海上通信连接到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实现了船舶与计算机之间的动态联网。这样不但可以实现船舶和船岸之间的数字通信,提高通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船舶在海上通信时遇到的语言障碍。5)AIS提供了新的航海技术发展平台。利用所建立的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和信息,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新型应用,用来进一步解决船舶信息交换、操作、避碰、控制和监视等领域存在的问题。2.2 AIS的操作模式AIS系统是通过VHF数字通信通道将船舶信息发送给周围的其它目标
19、船舶,以实现船舶的自动识别和监视。通过了解AIS的操作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解AIS的性能。AIS可以在3种不同的通信模式上进行工作:自主连续模式,指配模式和轮询模式。在没有特殊情况下, AIS会默认选择自主模式进行工作。自主连续模式在该操作模式下,由电台决定本船数据的发射时间表,并可自动解决与其它电台的时间冲突。该操作模式可在任何区域内工作,可自动进行操作。当船舶在海上航行时,AIS会自动接收和发送船舶的状态信息,包括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船载AIS应答器通过监控两个专用AIS频道,利用可分配到的空闲时隙来发送这些信息。VHF电波覆盖范围内的船载AIS可以接收到这些信息。广播和数据的更新率取决于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船舶 数据处理系统 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