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课件.ppt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3.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3.2,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3.3,平面机构的静例分析,?,3.4,构件惯性力的确定,?,3.5,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3.6,机械的效率和自锁,3.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力分析的必要性:,作用在机械上的力是影响机械运动和动力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构件尺寸和结构形状的重要依据。,3.1.1,作用在构件上的力,1.,驱动力(驱动力矩),驱使机械运动,其方向与力的作用点速度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作功为正功。,2.,阻力:有效阻力,机械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变工作物的外形、位置或,状态所受到的阻力,克服了阻
2、力就完成了有效的工,作。如车削阻力、起重力等。,有害阻力,机械运转过程受到的非生产阻力,克服了这类阻力所,作的功纯粹是浪费能量。如摩擦力、介质阻力等。,4.,重力,重心下降作正功,重心上升作负功,5.,惯性力,加在变速运动构件上的假想力。,3.,运动副反力,运动副中的反力(构件间的互相作用力),3.1.2,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1,)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运动副元素接触处的正压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进一步研究构件强度、运动副中的摩擦、磨损、机械效率、,机械动力性能等作准备。,2,),确定为了使机构原动件按给定规律运动时需加于机械上的平衡力,(机械在已知外力作用下,为了
3、使机械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运动所必需,添加的未知外力)。目的是已知生产负荷确定原动机的最小功率;或,由原动机的功率来确定所能克服的最大生产阻力。,2.,机构力分析的方法,1,)对于低速度机械:采用静力分析方法;,2,)对于高速及重型机械:一般采用动态静力分析法。,概述:,摩擦产生源运动副元素之间相对滑动。,摩擦的缺点:,优点:,研究目的:减少不利影响,发挥其优点。,发热,效率,磨损,强度,精度,寿命,利用摩擦完成有用的工作:如摩擦传动(皮带、摩擦轮)、,离合器,(,摩托车,),、制动器(刹车)。,润滑恶化,卡死。,低副产生滑动摩擦力,高副滑动兼滚动摩擦力,。,运动副中摩擦的类型:,3.2,运动副中
4、摩擦力的确定,(,1,)摩擦力的确定,移动副中滑块在力,F,的作用下右移时,所受的摩擦力为,F,f21,=f F,N21,式中,f,为,摩擦系数。,F,N21,的大小与摩擦面的几何形状有关:,1,),平面接触,:,F,N21,=G,,,2,),槽面接触,:,F,N21,=G/,sin,3.2.1,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G,F,N21,2,F,N21,2,G,F,N21,1,2,G,F,N21,F,v,12,3,),半圆柱面接触,:,F,N21,=k G,,(,k=,1,/2,),摩擦力计算的通式,:,F,f21,=f N,N21,=f,v,G,其中,f,v,称为,当量摩擦系数,其取值为,:,平
5、面接触,:,f,v,=f,;,槽面接触,:,f,v,=f/,sin,;,半圆柱面接触,:,f,v,=k f,,(,k=,1,/2,)。,说明,引入当量摩擦系数后,使不同接触形状的移动副中的,摩擦力计算的大小比较大为简化。,因而也是工程中简化处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G,(,2,)总反力方向的确定,运动副中的法向反力与摩擦力的合力,F,R21,称为运动副中的总反力,总反力与法向,力之间的夹角,,称为摩擦角,即,总反力方向的确定方法:,1,),F,R21,偏斜于法向反力一摩擦角,;,2,)其偏斜的方向应与相对速度,v,12,的方向相反。,F,R21,F,f,21,F,N21,F,G,v,12,1
6、,2,arctan,f,a),求使滑块沿斜面等速上行所需水平力,F,b),求使滑块沿斜面等速下滑所需水平力,F,作图,作图,若,,,则,F,为阻力,;,根据平衡条件,:,F+R+Q=0,大小,:?,?,方向,:,1,2,Q,R,N,F,21,n,n,v,F,R,F,Q,得:,F=Qtg(,+,),1,2,Q,N,F,21,n,n,v,F,R,Q,F,R,-,+,根据平衡条件,:,F,+R,+Q=0,若,,,则,F,方向相反,为驱动力,得:,F,=Qtg(,-,),大小,:,?,?,方向,:,斜面滑块驱动力的确定,螺旋副,中的摩擦,螺纹的牙型有:,矩形螺纹,三角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15
7、,o,30o,3o,30,o,螺纹的用途:传递动力或连接,从摩擦的性质可分为:矩形螺纹和三角形螺纹,螺纹的旋向:,右旋,左旋,1,、矩形螺纹螺旋中的摩擦,式中,l,导程,,z,螺纹头数,,p,螺距,螺旋副的摩擦转化为,=,斜面摩擦,拧紧时直接引用斜面摩擦的结论有:,假定载荷集中在中径,d,2,圆柱面内,展开,斜面其升角为:,d,1,d,3,d,2,Q,d,2,l,Q,F,tg,螺纹的拧松螺母在,F,和,Q,的联合作用下,顺着,Q,等速向下运动。,v,螺纹的拧紧螺母在,F,和,Q,的联合作用下,逆着,Q,等速向上运动。,v,=l/,d,2,=,zp/,d,2,),(,?,?,?,?,Qtg,F,
8、F,螺纹拧紧时必须施加在中径处的圆周力,所产生的,拧紧所需力矩,M,为:,拧松时直接引用斜面摩擦的结论有:,),(,2,2,2,2,?,?,?,?,?,Qtg,d,d,F,M,F,螺纹拧松时必须施加在中径处的圆周力,所产生,的拧松所需力矩,M,为:,),(,?,?,?,?,Qtg,F,),(,2,2,2,2,?,?,?,?,?,Qtg,d,d,F,M,若,,,则,M,为正值,其方向与螺母运动方向相反,是阻力;,若,,,则,M,为负值,方向相反,其方向与预先假定,的方向相反,而与螺母运动方向相同,成为,放松螺母所需外加的驱动力矩。,F,M,f,d,2,2,、三角形螺纹螺旋中的摩擦,矩形螺纹,忽略
9、升角影响时,,N,近似垂直向上,比较可得:,N,cos,Q,N,引入当量摩擦系数,:,f,v,=f/cos,N,N,N,N,Q,Q,三角形螺纹,),(,2,2,v,Qtg,d,M,?,?,?,?,拧紧:,),(,2,2,v,Qtg,d,M,?,?,?,?,拧松:,N,cos,Q,,,牙形半角,N,Q,当量摩擦角,:,v,arctg,f,v,可直接引用矩形螺纹的结论,:,N,N/cos,O,具体轴颈其,为定值,故可作摩擦圆,,称为摩擦圆半径。,3.2.2,转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1,轴颈的摩擦,(,1,)摩擦力矩的确定,转动副中摩擦力,F,f21,对轴颈的摩擦,力矩为:,M,f,=,F,f21,r
10、=f,v,G r,轴颈,2,对轴颈,1,的作用力也用总,反力,F,R21,来表示,则,F,R21,=-,G,故,M,f,=f,v,G r,=F,R21,式中,=f,v,r,G,M,d,12,M,f,F,R21,F,N21,F,f21,F,f21,=,f,v,G,f,v,=(1,/2),(,2,)总反力方向的确定,1,)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确定不计摩擦时总反力的方向;,2,)计摩擦时的总反力应与摩擦圆相切;,3,)总反力,F,R21,对轴心之矩的方向必与轴颈,1,相对轴承,2,的相对,角速度的方向相反。,结论,:,只要轴颈相对轴承运动,,轴承对轴颈的总反力,F,R21,将始终,切于摩擦圆,且与,G
1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运动副总反力判定准则,1,、由力平衡条件,初步确定总反力方向(受拉或压),2,、对于转动副有:,R,21,恒切于摩擦圆,3,、对于转动副有:,M,f,的方向与,12,相反,12,M,r,P,21,例,1,:图示机构中,已知驱动力,P,和阻力,M,r,和摩擦圆,半径,,,画出各运动副总反力的作用线。,23,R,12,R,32,R,43,90,+,R,23,R,21,R,41,v,34,P,M,r,对于移动副有:,R,21,恒切于摩擦锥,对于移动副有:,R,21,V,12,(90,+,),2,1,3,A,B,C,4,解题步骤小结:,从二力杆入手,初步判断杆,2,受拉。,由,
12、、,增大或变小来判断各构件的相对角速度。,依据总反力判定准则得出,R,12,和,R,32,切于摩擦圆的内公切线。,由力偶平衡条件确定构件,1,的总反力。,由三力平衡条件(交于一点)得出构件,3,的总反力。,例,2,:图示机构中,已知工作阻力,Q,和摩擦圆半径,画出各运动副总反力的作用线并求驱动力矩,M,d,A,B,C,D,1,2,3,4,M,d,14,21,23,Q,R,12,R,32,R,21,M,d,R,41,R,23,R,43,14,Q,43,43,R,43,R,43,+,R,23,+,Q=0,R,23,=Q(cb/ab),Q,b,a,R,23,c,大小:,?,?,方向:,从图上量得:,
13、M,d,Q(cb/ab),l,l,R,21,=,-R,23,2.,轴端的摩擦,取环形微面积,ds=2,d,,设,ds,上的压强,p,为常数,则其正压力,d,F,N,=,p,d,s,,摩擦力,d,F,f,=,f,d,F,N,=,f,d,s,,故其摩擦力矩,d,M,f,为,d,M,f,=,d,F,f,=,fp,d,s,轴用以承受轴向力的部分称为轴端。,当轴端,1,在止推轴承,2,上,旋转时,接触面间也将产生摩擦力。其摩擦力矩的大小确定如下:,轴端接触面,2,r,2,R,G,M,1,2,M,f,d,r,极,易压溃,故轴端常作成空心的。,而,较符合实际的假设是轴端与轴承接触面间处处等磨损,即近似符,合
14、,p,常数的规律。,对于新制成的轴端和轴承,或很少相对运动的,轴端和轴承,,1,),新轴端,各接触面压强处处相等,即,p,=,G,/,(,R,2,-,r,2,)=,常数,,2,),跑合轴端,=,fG,(,R,+,r,)/2,根据,p,=,常数的关系知,,在,轴端中心部分的压强非常大,,M,f,=,fG,(,R,3,-,r,3,)/(,R,2,-r,2,),则,3,2,轴端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后,称为跑合轴端。,此时轴端和轴承接触面各处的压强已不能再假定为处处相等。,M,f,=2,f,r,(,p,),d,R,则,总摩擦力矩,M,f,为,M,f,=,r,fp,d,s,=2,f,r,p,2,d,R,R
15、,3,平面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平面高副两元素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是滚动兼滑动,,故有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因滚,动摩擦力一般较小,机构力分,析时通常只考虑滑动摩擦力。,平面高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其总反力方向的确定为:,1,)总反力,F,R21,的方向与,法向反力偏斜一摩擦角;,2,)偏斜方向应与构件,1,相对构件,2,的相对速度,v,12,的方向相反。,通常是将摩擦力和法向反力合,成一总反力来研究。,1,2,t,t,n,n,V,12,12,M,f,F,f21,F,N21,F,R21,3.3,平面机构的静力分析,3.3.1,构件组的静定条件,R,R,R,已知:,作用点:铰链中心,方向:导路,方
16、,向:公法线方向,作用点:接触点,未知:,大小,方向,大小,作用点,大小,静定条件:,注:满足静定条件时,构件组中所有力未知要素都可由力,平衡方程求出,能列出的独立力平衡方程数等于所有力的未知要素数。,1,)静定构件组:,满足静定条件的构件组,2,)杆,组:,不可再分的、自由度等于零的构件组。杆组,满足:,3n,2P,L,=0,n,杆组中的构件数,,P,L,杆组中的低副数,每个构件可列出三个独立的力平衡方程,而每个低副含有,个未知力要素,含,n,个构件,,P,L,个低副的构件组要静定,必须满足:,3n,2P,L,=0,)结,论:,杆组总是静定的(杆组满足上述静定条件),静定构件组:,与机构中各
17、构件上的已知外力和惯性力相平衡的待求外,力(或外力矩)。,平衡力(或平衡力矩):,3.3.2,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静力分析,进行运动分析,求出惯性力,把惯性力作为外力加在构件上,根据静定条件把机构分成若干基本杆组,由离平衡力作用构件(原动件)最远的构件或者未知,力最少的构件开始诸次列静平衡方程分析,机构静力分析的步骤:,例题:,3.2,3.3.3,考虑摩擦时机构的静力分析,例题:,3.3,3.4,构件惯性力的确定,1,、作平面复杂运动的构件,一个刚体(构件)是一个质点系,对应的惯性力形成一个惯性力系。,对于作平面复合运动而且具有平行于运动平面的对称面的刚体,其惯性力,系可简化为一个作用在质心,S
18、,上的惯性力和一个惯性力偶。,1,2,3,1,a,S2,P,I2,M,I2,P,I2,h,S,2,如图机构中的连杆,2,,作用在质点系,质心,S,上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分别为:,P,I2,=-,m,2,a,S2,M,I2,=-J,S2,2,将,P,I2,和,M,I2,合成一个不作用在质心的总惯,性力,P,I2,,其作用线离质心,S,距离为:,h=M,I2,/,P,I2,,力矩与,2,相反。,如图机构中的滑块,3,,作用在质心,S,上的惯性力为:,对于作平面移动的构件,由于没有角加速度,其惯性力系可简化为一,个作用在质心,S,上的惯性力。,1,P,I3,=-,m,3,a,S3,2,、作平面移动的构
19、件,2,3,1,S,3,a,S3,P,I3,绕不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的构件(如凸轮,等),惯性力系为一作用在质心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矩:,绕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的构件(飞轮等),因其质心加速度为零,因此惯,性力系仅有惯性力偶矩:,对于作定轴转动的构件(如图机构中的,曲柄杆,1,),其惯性力系的简化有以下两种,情况:,M,I1,=-J,S1,1,P,I1,=-,m,1,a,S1,将,PI1,和,MI1,合成一个不作用在质心的总惯性力,PI1,,其作用线离质心,S,距离为:,h=MI1/PI1,,矩与,1,相反。,3,、作定轴转动的构件,2,3,1,S,1,a,S1,1,P,I1,M,I1,P,I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平面 机构 动力 分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