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食品安全性评价基本方法课件.ppt
《第四章食品安全性评价基本方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食品安全性评价基本方法课件.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食品安全评价基本方法,本章内容,1.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2.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3.遗传毒性试验4.致癌 试验5.生殖发育试验,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急性毒性试验概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参数,急性毒性的试验方法,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评价,本节内容,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一、急性毒性试验概述1.定义(1)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最长到14d)所发生的毒性效应。(2)一次接触,经口和注射接触,“一次”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学物输入实验动物体内;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指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
2、受试化学物的过程,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二、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目的,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三、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参数,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三、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参数1.ED50与EC50(半数效应剂量或浓度)指一次给予实验动物某种化学物质引起动物群体中50%个体出现某种特殊效应的剂量。2.ATE(急性毒性估计值)同一受试物在不同实验室、不同动物之间,或在重复实验中获得的LD50值有很大差异对某些低毒或剧毒物质没必要准确确定LD50(LC50)便可对受试物毒性分级处于动物福利观念和节约资金、资源、时间和人力的观念。,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1,2,3,4,以死亡和
3、死亡率作为试验终点和急性毒性的评定参数;,可以获得剂量-效应/反应曲线、曲线的斜率、LD50及其可信限等重要参数;,实验动物用量大;,是一种体内试验方法。,四、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1.经典急性毒性试验的特点,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四、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2.实验动物(1)动物物种选择原则: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毒性反应与 人类基本一致,并且对受试物最敏感两种实验动物:,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四、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2.实验动物(2)动物品系的选择 大鼠品系为SD(sprague-dawley)和Wistar大鼠 小鼠品系为昆明种、NIH和ICR(3)性别和年龄的选择 一般雌
4、雄各半 一般选择初成年者,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四、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2.实验动物(4)实验动物数量和分组 一般分57组,大、小鼠不少于10只,家兔不少于8只,犬不少于6只 分组遵循随机原则(5)动物饲养和管理 动物在实验前应有12周检疫观察期 适应饲料和环境35d 染毒前禁食、空腹,大鼠和大型动物隔夜禁食,小鼠禁食4h左右,染毒后禁食24h。饮水不限。,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3.受试物处理和染毒途径(2)染毒途径,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染毒,经注射染毒,染毒途径,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四、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5.试验周期14天为宜6
5、.毒性观察中毒症状死亡时间和数量动物体重变化病理学检查其他指标,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四、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7.试验设计与LD50计算,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评价1.分级标准,第二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评价1.分级标准我国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第二节 急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评价1.分级标准,我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及其结果评价,本节内容,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一、亚慢性毒性试验1.定义: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时间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2.持续时
6、间:实验动物寿命的1/301/10,一般为3个月。3.剂量与染毒:上限剂量LD50,每次染毒剂量及染毒时间相等。,二、慢性毒性试验1.定义: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2.持续时间:啮齿类动物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时间或终生。3.举例:小鼠18个月,大鼠24个月,其他动物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可长达710年。,概述,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一、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一、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2.染毒途径3.剂量选择与分组4.观察
7、指标,一般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病理学检查特异性指标,中毒症状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尸检脏器系数组织学检查,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1)种系选择(2)性别:一般雌雄各半(3)年龄小鼠15g左右,大鼠100g左右组内体重差不超过平均体重的10%;组间体重差不超过平均体重的5%(4)数量小动物每组不少于20只,大动物每组68只试验中期如果要处死动物则要相应增加数量,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2.染毒途径(1)选择原则(2)经口染毒饲喂法:每日染毒,连续给予,定时定量灌胃和胶囊吞咽法:适用于有异味、易挥发、易水解、易氧化的
8、受试物,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3.剂量选择与分组(1)试验设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2)剂量设计原则高剂量组在试验期内既不发生死亡,又能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10%)中剂量组为观察到最小损害作用剂量(LOAEL)低剂量组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3.剂量选择与分组(3)剂量设计依据高剂量组:急性毒性试验的阈剂量,或LD50的1/201/5中、低剂量组:以310倍公比等比设计3组剂量一般适宜设计范围为LD50的1/101/80之间做等比设计,第二节 亚慢
9、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4.观察指标(1)一般指标中毒症状:每日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的行为改变和客观征象的异常,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动物体重:每周称重,在上午的同一时间进行;观察各组间差异是否有剂量-反应关系食物利用率 定义:动物每食入100g饲料所增加的体重克数。若干扰物质吸收代谢,则食物利用率,体重;若不适口而降低食欲,则食物利用率不变,体重,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4.观察指标(2)生理生化指标血常规: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压积容量(PCV)、白细胞分类数(DC)、血凝时间血液生化指标:血清总
10、蛋白(TG)、白蛋白(ALB)、血糖(GLU)、血清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a)、总胆固醇(T-CHO)、总甘油三酯(TG)、LDL、VLDL、HDL、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碱性磷酸酶(ALP)等尿指标:外观、pH值、尿蛋白、尿糖、尿潜血等,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4.观察指标(3)病理学检查尸检脏器系数 定义:又称脏/体比值,指某个脏器湿重在每100g体重中所占的质量。举例:肝/体比,即(全肝湿重/体重)100 意义:增加则表明有充血、水肿、增生、肥大等 减小则表明出现萎缩、退行性变化等组织学检查,第二
11、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二、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4.观察指标(4)特异指标定义:指受试物对机体亚慢性毒性作用本质的特征性指标。获得方法(1)分析急性毒作用特征,初步发现主要危害的组织系统或靶器官,从而发现敏感或特异的指标(2)进行文献检索,参考一些化学物的某些特殊基团具有的特定毒性,利用其化学结构中的共性来选择亚慢性毒性指标,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三、慢性毒性试验方法,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途径,剂量选择与分组,观察指标,1,2,3,4,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三、慢性毒性试验方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1)种系选择啮齿类首选大鼠,非啮齿类选犬和猴(2)性别:一般雌雄
12、各半(3)年龄大鼠和小鼠为初断奶者 小鼠3w,1012g;大鼠34w,5070g;犬46 month(4)数量每组小动物40只,大动物8只,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三、慢性毒性试验方法2.染毒途径与人类接触途径相似,一般采用经口喂饲方法3.剂量设计与分组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参考值,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三、慢性毒性试验方法4.观察指标(1)以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为基础,优先采用亚慢性毒性试验筛选出来的敏感、特异指标。(2)注意试验前对预计观察指标,尤其是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正常值测定,废弃个体差异大的动物试验期间进行动态观察的各项指标应与对照组同步测定所采用的各种化验
13、方法应精确、可靠,且进行质量控制(3)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四、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评价1.亚慢性毒性评价试验中最敏感指标的NOAEL和LOAEL,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四、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评价2.慢性毒性评价试验中最敏感指标的NOAEL和LOAEL。计算慢性毒性作用带(Zch),第三节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及评价,1,2,2,1,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一、观察项目的选择1.观察的效应终点类型遗传学终点的分类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DNA损伤等其他遗传损伤的检测,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致突
14、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微生物试验Ames试验指示微生物: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缺陷突变株原理:利用若干不同基因型的组氨酸缺陷型菌株,每个菌株具有其独特的回复突变“靶点”顺序,可以由不同类型的碱基置换和移码诱变剂诱发回复突变。,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微生物试验Ames试验这组检测菌株含有下列突变:组氨酸基因突变脂多糖屏障丢失(rfa):大分子待测物能穿透菌膜进入菌体,从而抑制其生长,而野生型菌株则不受影响紫外线切除修复系统缺失(uvrB):紫外线照射后不能生长抗药性标记R:某些菌株具有抗氨苄青霉素的质粒,提高检出的灵敏性,假
15、若测试菌照常在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平板上生长,则具有pAQI质粒。,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微生物试验Ames试验,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微生物试验Ames试验活化系统S9混合液 将一组雄性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芳香族化合物(如多氯联苯)油溶液等,以诱导肝脏酶系的活性,4d后杀鼠取肝脏。匀浆后9000g离心,所得的上清液(S9)加上NADP及葡萄糖-6-磷酸等辅助因子即制成。,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微生物试验Ames试验优点 方法灵敏,检出率高,有约90%的化学致癌物都可获得阳性结果;
16、方法简便、易行,不需特殊器材,容易推广。缺点 微生物的DNA修复系统比哺乳动物简单,基因不如哺乳动物多,不能完全代表哺乳动物的实际情况。,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微生物试验大肠杆菌WP2回复突变试验指示微生物:大肠杆菌的色氨酸缺陷型菌株原理:与Ames试验相似检测诱变剂类型:碱基替换特点:WP2 pKM101所能检测的诱变剂能够覆盖大量的TA102特异诱变剂;WP2uurA/pKM101在诱变性检测上具有与TA102一致敏感性,且对丙烯酸酯类衍生物和氯乙酸酯类衍生物的遗传毒性检测具有特异性。,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二、主要的致突变试验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食品 安全性 评价 基本 方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