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课件.ppt
《第一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磁共振波谱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生物用核磁共振仪,台式核磁共振仪,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1952),R.R.Ernst 恩斯特,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1991),K.Wthrich(维特里希因),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biomacromolecule(2002),核磁共振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E.M.Purcell 珀赛尔,F.Bloch 布洛赫,19
2、46年发现核磁共振现象,FT-NMR and 2DNMR,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S.P.Mansfield(彼得曼斯菲尔德),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英国,P.C.Lauterbur(保罗劳特布尔),University of Illinois,美国,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现,医学诊断和生物细胞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就。,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图谱解析与结构鉴定核磁共振波谱仪,第一节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principle of NMR,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条件 弛豫过程,一、概述(introduction)
3、,核磁共振(简称为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10-1102MHz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于吸收谱(波谱)范畴。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纯化合物结构、混合物成分及定量分析等。,特点:与通常的吸收光谱相比,其来源不同,来源于 原子核自旋跃迁所得吸收谱;应用范围广,有机、无机、定性、结构分析、定量等;不需要标准样品,可直接进行定量;不破坏样品;只能研究磁性核。,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的条件?,一、原子核的自旋 ato
4、mic nuclear spin,原子核的自旋特性,在量子力学中用自旋量子数I描述原子核的运动状态。而自旋量子数I的值又与核的质量数和所带电荷数有关,即与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自旋角动量:,原子核的基本属性:质量和电荷数。,自旋量子数(I)与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有关:,=,核 磁 矩:(:磁旋比),原子核的磁性,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自旋量子数 核磁性 实例(A)(Z)(N)(I)偶数 偶数 偶数 0 无 12C,16O,32S偶数 奇数 奇数 1,2,3.有 2H,14N奇数 奇数或偶数 偶数或奇数 1/2;3/2;5/2.有 1H,13C,
5、17O,19F,31P,讨论:,(1)I=0 的原子核 16 O;12 C;22 S等,无自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2)I=1 或 I 1的原子核 I=1:2H,14N I=3/2: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3)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磁性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拉莫尔进动,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可以
6、有(2I+1)种自旋取向:I=1/2的核,两种取向(两个能级):(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1/2(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1/2,根据电磁学理论,核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核磁场作用能E,即各能级的能量为,I=1/2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H0的关系,I=1/2的核在磁场中,由低能级(E1)向高能级(E2)跃迁时,所需的能量(E)为,E与核的磁旋比和外磁场强度成正比。,二、核磁共振条件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当发生核磁共振时,原子核磁能级的能级差必然等
7、于电磁波的能量,则:,共振条件,(1)核有自旋(磁性核)(2)外磁场,能级裂分;(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H0=/(2),共振条件:0=H0/(2)(1)对于同一种核,磁旋比 为定值,H0变,射频频率变。(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3)固定H0,改变(扫频),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生共振。也可固定,改变H0(扫场)。扫场方式应用较多。氢核(1H):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 H0 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斯拉),三、弛豫过程,不同能级上分布的核数目
8、可由Boltzmann 定律计算:,磁场强度2.3488 T;25C;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两能级上核数目差:1.610-5;,弛豫(relaxtion)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态。,饱和(saturated)低能态的核等于高能态的核。,在NMR中,弛豫过程有两种方式,即 自旋晶格弛豫和自旋自旋弛豫。自旋晶格弛豫,又称纵向弛豫,用T1表示;自旋自旋弛豫,又称横向弛豫,用T2表示。,第二节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NMR and chemical shift,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一、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he
9、mical shift,推导条件: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产生单一的吸收峰;,(1)核有自旋(磁性核)(2)外磁场,能级裂分;(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H0=/(2),共振条件,目前,常用的原子核有:1H、11B、13C、17O、19F、31P。,H=(1-)H0:屏蔽常数。越大,屏蔽效应越大。0=/(2)(1-)H0 屏蔽的存在,共振需更强的外磁场(相对于裸露的氢核)。,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1.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0=/(2)(1-)H0,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 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
10、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用表示。,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1)位移的标准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对的标准。,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Si(CH3)4(TMS)(内标)位移常数 TMS=0(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a.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b.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c.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位移的表示方法,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 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样-TMS)/0 1060影响的测量值。,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侧;大,屏蔽弱,共振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核磁共振 波谱 分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