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ppt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教学内容,第一节 肝脏概述,一、解剖结构特点,二、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1.血管丰富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且有肝静脉和胆道系统排泄2.微细结构3.化学组成-含众多酶系,物质的转运基础-大量微绒毛 物质交换的基础-较高通透性能量保证的基础-线粒体丰富物质代谢的基础-亚细胞结构丰富,故肝脏有“物质代谢中枢”之称!,一、解剖结构特点,肝脏的大体解剖图,二、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1.合成和分泌:合成所有的血浆蛋白质(除-球蛋白)、胆汁酸、促进脂类消化吸收2.加工与储存3.生物转化作用4.激素的灭活,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一)蛋白质代谢
2、异常 急性肝损害时,血浆蛋白质浓度变化不大。慢性肝病时: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出现白蛋 白与球蛋白(A/G)的比值降低,甚至倒置。代谢胺及胺类化合物:晚期:血浆尿素水平呈低值,血氨增高。转化和分解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下降。,(二)糖代谢异常轻度肝病时,糖代谢紊乱影响不大严重肝病时: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途径相对增强,血中丙酮酸含量可显著上升。血糖紊乱:糖耐糖曲线异常,可呈低平型、高峰型、高坡型等异常曲线。血清半乳糖浓度升高。,(三)脂类代谢变化脂类消化吸收不良。肝内脂肪氧化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碍,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输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而形成脂肪肝。糖代
3、谢异常,脂肪动员增加,导致酮血症。血浆胆固醇酯/胆固醇的比值下降。血浆脂蛋白电泳谱异常,出现低密度脂蛋白(LDL)积累。,(四)胆红素代谢异常,1.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胆红素的生成过程,衰老的RBC,Hb,胆红素a,CO和铁,胆绿素,氨基酸,血红素,珠蛋白,血红素加单氧酶,胆绿素还原酶,O2、NADPH,肝、脾、骨髓(微粒体、胞液),网状内皮系统,胆红素的性质:亲脂疏水,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运输形式,竞争结合剂,意 义,胆红素1-球蛋白(少部分),-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主要),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便于运输,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2.胆红素的摄
4、取、转化及排泄,1)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 入肝细胞。,肝内运输,胆红素摄取的 有效性取决于,肝细胞膜上特异的载体蛋白,肝细胞内Y蛋白和Z蛋白两种受体蛋白,以“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形式送至内质网。这是一个耗能的可逆的过程。,2)转化,部位:滑面内网质反应:结合反应(主要结合物为UDPGA)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目的:既有利于胆红素随胆汁排泄,又限制其通过生物膜而起到解毒作用。,胆红素+UDP-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UDP(10%20%),UDP-葡糖醛酸基转移
5、酶,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UDP-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UDP(80%90%),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C10,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返回节,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对比:,(游离),3)排泄,结合胆红素通过毛细胆管膜上的主动转运载体,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转运形式:逆浓度梯度的能量依赖的主动转运过程。,3.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尿胆素原,胆 素:i-尿胆素,粪胆素,d-尿胆素,胆素,胆素原,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苷酶,还原,氧化,葡萄糖醛酸,概念 肠道中有少量(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
6、入肝,其中大部分(95%)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红素代谢通路,(1020%),25%,胆素,1)黄疸的概念:凡能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当血清中浓度高时,则可扩散入组织,组织被染黄,称为黄疸。隐性黄疸:17.2,34.2 mol/L,外观看不出。显性黄疸:34.2 mol/L,有黄染的现象。,4.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2)黄疸的类型,根据肉眼可否见到黄染现象分为:-显性黄疸和隐性黄疸。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根据病变部
7、位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黄疸。根据血中升高的胆红素的类型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及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3)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胆红素形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a.胆红素形成过多-溶血性黄疸 代谢特点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不变。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由肾小球滤过,故尿中无胆红素排出。肝最大限度地处理和排泄胆红素,因而肠道中形成的胆素原增多,粪便排出的胆素原也增多,粪便颜色加深。尿中排出的胆素原也相应增加,胆红素阴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返回节,b.胆红素排泄障碍-阻塞性黄疸 代谢特点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
8、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50%以上。结合胆红素能被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胆红素不易或不能随胆汁排入肠道,因而肠腔胆素原很少或缺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尿中排出的胆素原也相应变少,胆红素阳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返回节,c.肝细胞处理能力下降-肝细胞性黄疸 代谢特点血中两种胆红素含量都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结合胆红素可由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变浅。尿中胆素原含量变化不定。一方面是从肠吸收的胆素原不能有效地随胆汁排出,使血中胆素原增加,尿中胆素原增加;另一方面是肝实质性损伤及炎症、肿胀等造成肝、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
9、入肠道,尿中胆素原减少。-高未结合和结合胆红素血症,返回节,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成因,出生后,血液内原来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未结 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蛋白少,肝细胞摄取未结合 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生成不足,结合胆红素生成少。肝细胞胆汁分泌器发育不完善,对肝胆汁分泌的 潜力不大。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对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有 抑制作用。,(五)胆汁酸代谢异常,1.胆汁酸的类型,按结构分按来源分,游离胆汁酸-CA,CDCA,DCA,LCA,结合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例:胆酸,例:鹅脱氧胆酸,游离胆汁
10、酸,返回节,例:牛磺胆酸,例:甘氨胆酸,结合胆汁酸,返回节,概念: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类型: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原料:胆固醇,初级胆汁酸,概念: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 7-羟基脱 氧后生成的胆汁酸类型: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次级胆汁酸,返回节,2.胆汁酸的功能,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胆汁酸能降低油/水相两相的表面张力,使脂类乳化成细小微团,便于消化吸收。2)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胆汁酸盐可使胆固醇形成可溶性微团,使之不易结晶沉淀。,3.胆汁酸代谢,1
11、)初级胆汁酸形成,还原、侧链修饰,胆酸(3,7,12 三羟胆固烷酸,CA),鹅脱氧胆酸(3,7二羟胆固烷酸,CDCA),7,12二羟 4胆固烯3酮,7羟4胆固烯3酮,7羟胆固醇,胆固醇,12羟化酶,氧化异构,7羟化酶,2)次级胆汁酸形成,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返回节,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返回节,概念: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95%的胆汁酸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3)胆汁酸肠肝循环,返回节,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返回节,1.急慢性肝胆疾病患者,血清BA水平
12、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复发时,血清BA水平升高早于酶学。2.对肝功能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尤其是餐后 小时检测。3.TBA检测可用来区别高胆红素血症(TBA正常,胆红素)、胆汁淤积症(TBA 胆红素正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TBA 胆红素)。4.CA/CDCA比值可作为胆道梗阻性病变和肝实质细 胞性病变的鉴别指标。比值,见于胆道梗阻性 病变;反之,见于肝实质细胞性病变。,4)肝胆疾病与TBA,返回节,在小肠疾病时,可引起胆汁酸代谢异常,如回肠切除、炎症或分流(如造漏)等,因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受阻,胆汁酸回到肝脏的量减少,血清胆汁酸水平降低;同时,由于胆汁酸返回肝脏减少,反馈抑制减弱,致肝脏胆汁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胆 疾病 生物化学 诊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