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水污染毕业论文.doc
《松花江水污染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花江水污染毕业论文.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松花江水污染给我们的法律启示摘要随着工业革命的诞生,人们在机械化生产中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却是以牺牲我们及后代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仍在蔓延,大规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而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该事件的解决始末,使我们看到相关部门在处理此事件中的诸多弊端,反映了我国现行相关制度的缺乏。故本文以该案例为切入点,直视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措施的软肋,同时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完善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之路。关键词: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立法启示The Legal inspiration of theWater
2、 pollution in Songhua River Class: 0302Author: Pan JianTutor: Zhou YipingAbstractWith the birth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 have been produced on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on which our and our offspring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depe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prea
3、ds, and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take place sometimes. The Benzene pollution in Songhua River in November of 2005 is an example in such. The whole story of this accident discloses the disadvantages in dealing with this accident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the lack of institution
4、s in present China. Thus, this article chooses this accid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face up to the “soft rib” of the emergency measures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advanced legislative experience oversea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b
5、etter the legislation to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in China.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 in Songhua Ri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legislative inspiration目 录1 绪论52 回顾: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始末52.1 事件概述52.2 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污染事件之时间链52.3 松花江污染三大后遗症73 反思:事件处置中凸显的主要问题73.1 整体的环境应急机制缺乏法律依据73
6、.2 应急信息的通报及反馈不力83.3 应急储备不足84 直视软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现状及主要缺陷94.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概述94.1.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概念94.1.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种类94.1.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94.2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现状104.2.1 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的规定104.2.2 环境保护法律的规定104.2.3 环境行政法规的规定124.3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124.3.1 宪法及宪法性法律文件的缺陷124.3.2 环境保护法律的缺陷134.3.3 环境行政法规的缺陷135 借鉴:国外处置类似事件的立法
7、经验及趋势145.1 国外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立法经验145.2 国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趋势156 探索:如何完善我国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法律体系176.1 明确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的指导思想176.2 建构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的框架176.2.1 关于宪法和宪法性法律文件186.2.2 修订环境保护法186.2.3 制定专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法及其实施细则186.3 完善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的实现模式19参考文献21致 谢22 1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防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2
8、001年全国发生各类污染事故1800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2002年全国共发生11起重大和特大污染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近3000人中毒;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就发生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8起;2005年,全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同时,引发了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下文中提到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就是其中影响颇为重大的一例。之所以频频发生类似的事故,其主要原因有:一些地方没有高度重视对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工作;处置重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明显不足;应急信息的报告和反馈工作不力;环境应急监测能力不足等。究其根源,则是我国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尚不完善所致。2
9、回顾: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始末2.1 事件概述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连续爆炸,在这之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该车间附近的第二松花江(即松花江的上游),造成水质污染。14日10时,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水样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松花江九站断面5项指标全部检出,以苯、硝基苯为主。随着污染物逐渐向下游移动,这次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特别是黑龙江省省会、北方名城哈尔滨市,多年以来饮用水直接取自松花江,为避免受污染的江水被市民饮用,造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市政府决定自2005年11月2
10、3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停止供应自来水,这在该市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该事件在群众中引起巨大恐慌并一度致使纯净水价格暴涨。直到11月27日,在松花江水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之后,该市才恢复供水。12.2 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污染事件之时间链 2005年11月23日下午1时,吉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吉林省省委书记、省长、吉林市市委书记及市长等亲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抢险工作。同时,吉林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案。2005年11月14日凌晨4时,火势被扑灭,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松花江江口水样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苯类污染物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2005年11月18日,吉林省政府将爆炸可能对松花江水质产生污
11、染的资讯向黑龙江省作了通报。黑龙江省政府随后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本省松源市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停止从松花江取水。2005年11月20日16时,污水到达黑龙江和吉林交界的肇源段,硝基苯开始超标,哈尔滨市政府召开会议讨论要不要公开停水的原因,主力派力主不公开,理由是:此时正处于本市招商引资关键时期及旅游旺季,公布会引起恐慌和争执。2005年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发布公告:因管网改造将停水4天。当晚哈尔滨市政府又紧急召开了一个晚上的会议,终于在凌晨达成一致,对外公开了停水的真正原因。2005年11月22日,哈尔滨市政府公告称,“根据黑龙江省环保局的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
12、江水体污染,为确保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于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而中石油集团新闻处处长毕建国表示,并不认为哈尔滨停水与吉林石化爆炸污染松花江水有关,国家环保总局城市与工业污染应急监察处一位官员也表示,目前还不能说哈尔滨停水是因为吉林石化爆炸污染松花江水。2005年11月23日,吉林省环保局重申“松花江的苯类污染物仍低于国家限制的标准”。而国家环保局随后正式通知:因吉化双苯厂爆炸,松花江水已被污染。随后,吉林省副省长矫正中带领吉林市市委、市政府、吉化公司及相关部门领导专程来到哈尔滨市,正式代表吉林省向哈市各界群众道歉。在北京,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
13、议,常务会审议通过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责任追究。2005年11月24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力军指出:“松花江污染事故的责任是非常明确的,目前看来,它是在减弱,影响的程度会越来越小,所以现在把这个情况如实地详细地向俄方通报,我们认为时间也不算晚。”2005年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提出辞职,国务院当日免去了他的局长职务。2005年12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召开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议,对此事件中相关责任人进行免职、停职检查等处理。2.3 松花江水污染三大后遗症根据环境评
14、测专家的预测,此次苯污染将会给松花江带来三大后遗症:一、硝基苯在鱼类等水生物体内积累,污染食物链,沿江动物及人类食用后将损害身体,至少半年内居民不能食用江鱼。二、因硝基苯不易被微生物分解,有毒物质长期残留于江水,今后的江水未必适合饮用,当局必须频密检测。三、因硝基苯水溶性低,容易在松花江底泥土中沉淀积聚,并顺水流污染其它江河及沿岸生物。3 反思:事件处置中凸显的主要问题3.1 整体的环境应急机制缺乏法律依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属于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问题,政府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具有许多即时性和便利性的权力。但现代民主和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国家应当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整体的环境应急机制,特别是当政
15、府在行使涉及到应急资源的配置征用和对有关组织或个人的奖惩等的强制性权力时,更应当有行为上的依据。这是因为“在许多可以想象到的情况下,如果政府被授权可以采取特别行动,而不被迫去行使违法的权力,政府就可以更有效地抵抗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攻击,许多生命可以保存并减少损失。由于预料得到的合法性,便有了更多民众的支持,也因此可能增加政府紧急处置的效力。”2在处理这次污染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吉林市政府、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还是国家环保局,它们启动环境应急机制的依据都不是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而是环境保护的专项应急预案3,这正是因为我国缺乏环境应急机制法律依据。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统一
16、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同时调整包括环境领域在内的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法律和法规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又迫使政府必须采取各类应急措施加以有效应对,于是只能通过拟定各个级别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以解决。3.2 应急信息的通报及反馈不力应急信息是影响突发是事件防治成效的关键性因素,这是因为政府在突发事件情景下的决策是以客观、真实、及时和充分的应急信息为前提的。如果应急信息不充分不真实,那么政府将无法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就会浪费许多资源和时间。同时,应急信息的充分和真实也是公众实现知情权、进行自救的基础。大凡应急信息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都会有规范
17、和有效的应急信息通报制度,包括通报的种类、范围、时限、方式、途径,特别是建立与新闻单位进行良性合作的机制,并严格规定隐瞒、截留、删改、夸大、缓报、谎报人员的法律责任。4然而,在处理此次污染事故中,我国政府早期的应急信息通报速度不仅迟缓、重要信息通报量明显不足,而且还存在隐瞒的情况,给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造成偏差,也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混乱。松花江水体在11月13日就被污染了,而下游的黑龙江省到18日才接到通报,哈尔滨市政府更是在21日才得到报告,但该市政府却因担心宣布停水的真相会引起市民的“恐慌”,不负责任地向外公告声称“停水系因管网改造”,致使众多市民失去知情权,反而
18、误信停水原因为“将要发生地震”,并引起一度的混乱种种不应出现的缓报、误报,致使相关部门错过了将此次污染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机会。3.3 应急储备不足 应急储备主要包括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如具备专业知识的应急救援队伍、各类应急物资、应急设施和专项资金。在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应急储备是否充足,能够影响应急处置的进程和效果。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总量也具有不确定性,但对于应急储备制度健全的国家而言,往往在平时就注重应急资源的储备,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然而,在处理此次污染事故中,我国政府的应急储备很不充分,导致了
19、处置实效低下。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能够除去苯类等有害物质的活性炭纤维毡等过滤器材严重不足。当11月22日污染带到达哈尔滨市时,该市的环保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净化方案,共需要1400吨活性炭,可该市总共只有700吨,缺口700吨,直至25日才填补上5。第二,哈尔滨饮用水资源储备明显不足。当哈尔滨政府在11月21日宣布停水4天的公告后,哈尔滨市民就出现了抢购饮用水的风潮,同时商贩哄抬物价,平时12元一箱的矿泉水已涨到20元,但此时哈尔滨市内具有生产矿泉水能力的企业已全部满负荷运转。到了24日该市已出现部分地区供暖用水紧张局面,该市政府除了向其他省份求援外还不得不投入巨资打井取水4 直视软肋:突发
20、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现状及主要缺陷回顾松花江污染事件处置中凸显的主要问题,虽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势急、量大、突然等,但是却反映出了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在应急管理体制的缺陷。而要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进完善,则必须健全我国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因为较于任何其它机制而言,法律无疑是最好的保障。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现状,不由得让人感到此路任重而道远。4.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概述在分析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现状之前,有必要从理论上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作一个比较明晰的界定。4.1.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概念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在瞬间或短
21、时间内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恶性污染事故。4.1.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种类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通常发生方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可分为:(1)剧毒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泄漏扩散;(2)溢油事故;(3)易燃、易爆物泄漏或爆炸事件;(4)非正常大量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事故;(5)核污染事故等五大类。64.1.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发生的突然性。与一般的污染排放相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没有固定的排放时间和排放方式,往往突然发生且来势凶猛,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因此,它属于一种“瞬时污染”。第二,形式的多样性。
22、如上文所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可能表现为溢油事故、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核污染事故等多种类型,并且随着人类对“污染”认识的扩大而增加其种类,涉及更多的行业和领域。第三,危害的严重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不仅可能造成事件现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由于污染后的长期整治和恢复所需费用巨大,间接损失也很严重。第四,处理的艰巨性。这种事故往往是事先没有预料而危及范围却是“大而瞬时”的,这就使得此类事故的处理要迅速调动大量人员和设备,从而增加事件处理难度。4.2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现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主要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单位之间的外部应急行政关系和国家机关之间的内
23、部应急行政法律关系,其内容主要规定在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环境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环境保护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之中。由于部门规章的应急内容仅涉及颁布部门的权力和义务,不能给其他部门施加环境保护的应急职责,因而全面性不强;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应急处理规定仅在局部地域有效,不具有全局的适用意义。故本文仅从普遍性和全局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在宪法与宪法性法律、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之现状。4.2.1 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的规定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国家保护方面,宪法第9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第26条规定:
24、“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可见,我国宪法对国家环境保护任务的规定采取了最具普遍适用意义的措辞,并没有明确使用“紧急状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具有特殊适用意义的词语。74.2.2 环境保护法律的规定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法律,该法除了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一般原则、基本制度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之外,还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作了专门的规定。如该法第31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松花江 水污染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