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光伏器件设计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
《有机小分子光伏器件设计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小分子光伏器件设计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有机小分子光伏器件设计与研究Classified Index Confidential grade UDC Number Thesis Applying for a Master Degree to th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Design and research on small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Taojun Zh
2、uang Directed by Prof. Bei Chu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2011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中国科学院研
3、究生院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 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
4、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5、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有机小分子光伏器件设计与研究摘 要 有机光伏器件由于具有成为低成本、柔性的可再生能量转换装置的潜力,近些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对有机小分子光伏器件结构设计和物理过程进行了研究,目的就在于改善有机光伏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通过在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CuPc/C60和TiOPc/C60的阳极ITO表面分别制备了一层Ag纳米颗粒,并采用MoO3作为阳极缓冲层,使器件的性能均得到有效改善。Ag纳米颗粒的引入所形成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可提高有机光活性层的吸收效率和光生激子的分解效率;而MoO3阳极缓冲层则有效抑制了光生激子在有机/金属界面处发生猝灭。最终在保持器件
6、其它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短路电流,进而使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得到改善。通过引入一种薄Bphen层和厚SnCl2Pc层组成的复合激子阻挡层,使得有机光伏器件的效率和寿命均得到提高,其中的Bphen层和SnCl2Pc层分别起到阻挡光生激子和调节光场的作用。由于SnCl2Pc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且LUMO能级与受体相匹配,使得在复合激子阻挡层中能实现大厚度的SnCl2Pc层。与采用传统BCP激子阻挡层的有机光伏器件相比,使用这种复合激子阻挡层的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提高了27%。同时,由于复合君子阻挡层中的厚SnCl2Pc层能有效的阻止水、氧气扩散进入器件,使得有机光伏器件的寿命也得到了改善。关键词:有
7、机光伏;金属等离子体激元;MoO3;激子阻挡层;SnCl2PcDesign and research on small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Taojun Zhuang(Condensed Matter Physics)Directed by Prof. Bei ChuAbstractOrganic photovoltaic (OPV) devices have gain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recently due to their potential as low-cost and flexi
8、ble renewable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 this thesis, we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mechanism of small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ir efficiency and lifetime.Enhanced performance of small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solar cells based on CuPc/C60 and TiOPc/C60
9、 with Ag nanoparticles fabricated on the ITO anode and MoO3 as the anode buffer layer has been demonstrated. Surface plasmon induced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Ag nanoparticles results in the increased absorption efficiency and photogenerated exciton dissociation probability of the photoactive layers.
10、Meanwhile, the quenching of the photogenerated excitons at the organic/metal interface can be successfully restricted by the MoO3 anode buffer layer. Consequently,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is improved while the other parameters maintain unaffected, which leads to enhance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
11、y of the devic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efficiency and lifetime of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by employing thin Bphen and thick SnCl2Pc as the compound exciton blocking layer (EBL), where Bphen and SnCl2Pc acts as the photogenerated exciton blocking layer and optical spacer,
12、respectively. A thicker SnCl2Pc layer can be adopted due to its high electron mobility and aligned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with the acceptor. The OPV device with such a compound EBL leads to an increase by 27% in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compared to the device with a traditional batho
13、cuproine EBL. Moreover, the lifetime is also improved due to the superior oxygen and moisture diffusion blocking effect of the thick SnCl2Pc layer.Key words: organic photovoltaic; metal plasmon; MoO3; exciton blocking layer; SnCl2Pc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V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21.3 本论文的主要
14、研究内容8第二章 有机光伏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92.1 有机半导体材料92.1.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类92.1.2 有机半导体的优点特性102.1.3 有机半导体的分子轨道112.1.4 有机半导体中载流子的传输132.1.5 激子的分类152.1.6 激子的传输162.2 有机光伏理论182.2.1 有机光伏的基本知识192.2.2 有机光伏器件的常见结构222.2.3 有机光伏的微观物理机制242.2.4 有机光伏的宏观物理表达和物理模型26第三章 银纳米颗粒对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性能改善的研究313.1 引言313.2 实验材料和方法3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33.4 本章小结38第四
15、章 Bphen/SnCl2Pc复合激子阻挡层对有机光伏器件性能改善的研究394.1 引言394.2 实验材料和方法404.3 实验结果与讨论414.3.1 SnCl2Pc激子阻挡层424.3.2 Bphen/SnCl2Pc EBL对器件效率的改善454.3.3 Bphen/SnCl2Pc EBL对器件寿命的改善474.4 本章小结47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95.1 全文总结495.2 研究展望50参考文献51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56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57致 谢58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能源需求急剧增长。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
16、气)是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数万年乃至更长时间所形成的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矿藏,它作为目前主要的能源形式,面临着在百年内就会被消耗殆尽的危险。此外,化石燃料的利用会伴随产生大量CO2、NOx、SO2等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同时加剧了全球范围的温室效应。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替代化石燃料的绿色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目前的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核能作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型能源曾被寄予厚望,然而1979年三里岛和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辐射爆炸事故,加之2011年3月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福岛核泄露危机,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对核能源安全问题的普遍担忧,从而也限制了
17、核能进一步的广泛应用。太阳能是真正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无污染新型能源,具有最佳的发展潜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资源被世界许多国家定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太阳能电池(又称光伏电池)是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理想情况下的太阳能电池应能够提供可靠、低成本、无污染和近乎恒久的能源供给。作为利用太阳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太阳能电池多年来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并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从1954年美国Bell实验室的Chapin等人制备了第一块转化效率在6%左右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以来1,通过引入新的材料和器件结构,无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寿命不断提高2,并已实现部分商品化应用。然而,由
18、于无机太阳能存在着原材料昂贵制造成本较高,以及制作工艺复杂不易柔性加工等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将更多目光转向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自身有着许多优势:1. 可选择有机材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小分子、聚合物、金属有机配合物等,且使用的有机材料可以通过各种的分子修饰,来优化有机材料的光伏性能; 2. 器件的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通过旋涂和真空蒸镀等常用方法制备器件,易于制成大面积器件;3. 由于有机材料吸收系数大,器件有机层所需厚度较薄,材料消耗较少,并且能制备在柔性衬底上。4. 器件结构灵活性大,可通过多变的器件设计改善光伏器件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以上诸多优点使
19、人们看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美好前景,然而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其较低的能量转化效率和较差的器件寿命制约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应用的进程。因此,现阶段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着眼于器件效率的提高及寿命的改善,而这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的物理机制的条件下,通过选择合适的新型有机材料、设计新的光伏器件结构等方法来实现。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就发现了有机小分子的光生伏打效应,并制成了结构为两电极间夹有单层有机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然而其能量转化效率非常之低3。1986年,Eastman Kodak公司的C. W. Tang首次使用两种有机材料分别作
20、为给体、受体,采用双层异质结结构制备了结构为ITO/CuPc/PTCBI/Al的有机太阳能电池4,在光照下器件的填充因子高达0.65,其能量转化效率达到1%。这是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里程碑式事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由此进入快速蓬勃发展的阶段,而电子给体、受体概念及双层异质结结构也成为之后有机光伏器件研究的基础。1990年,Hiramoto等人利用2 nm的Au薄层作为中间连接层制作了第一个叠层结构的有机光伏器件5,其结构见图1.1。该器件的开路电压(Voc)为0.78V,约为单个子电池Voc(0.44V)的两倍。图1.1 Hiramoto等人首次制备的叠层有机光伏器件的结构图上世纪九十年代,
21、采用共轭聚合物材料制备的有机光伏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1992年,Heeger实验室的Sariciftci等人发现,共轭聚合物材料作为电子给体和C60作为电子受体的体系,在光诱导下可以发生快速电荷转移,并且该过程的速率远远大于其逆向过程6。以此发现为基础,1995年,Heeger实验室的Yu等人首次制作了以MEH-PPV和C60及其衍生物为基础的体异质结结构有机太阳能电池,得到了2.9%的光电转化效率7。图1.2所示即为Yu所做的聚合物器件结构及工作机理。图1.2 Yu等人所制备的聚合物体异质结器件结构及工作机理2001年,Princetn大学的Forrest小组首次报道了利用BCP作为激
22、子阻挡层(exciton blocking layer)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在这个器件中,ITO表面上用PEDOT:PSS作为阳极修饰层,以CuPc和C60分别作为电子给体受体,之后加入再加入BCP阻挡层。在AM 1.5G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经过优化的器件能量转换效率能达到3.6%,这是在当时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8。图1.3 Xue等人制备的低串联电阻的有机光伏器件I-V曲线,插图中为暗电流曲线2004年,Forrest研究组的Xue等人制备了具有较低串联电阻(0.1 cm2)、器件结构ITO/CuPc/C60/BCP/Ag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其在光照下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4.2%
23、9。图1.3给出了这种器件在光照下和无光照情况下的电流-电压曲线。 在此基础上,Xue使用基于给体CuPc、受体C60的混合平面-体异质结结构器件作为前后子电池,结构为PTCBI/Ag/m-MTDATA的中间连接层作为前后子电池的电荷复合中心,制备了叠层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并通过调节子电池各层厚度优化光吸收并平衡前后子电池电流,最终得到了5.7%的高能量转化效率10。图1.4 (a)给出了Xue制备的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图1.4 (b)和 (c)则是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在最优叠层器件中450 nm和650 nm光的光场强度分布和前后子电池的外量子效率。图1.4 (a)Xue制备的将两混合平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 分子 器件 设计 研究 硕士学位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