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毕业论文《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一).doc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毕业论文《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一).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闻传播毕业论文-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一) 【标题注释】本文为“行政院国科会专题计划”“‘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晚清士人的阅读世界()”(计划编号:NSC92-2411-H-001-073)之部分成果,谨致谢忱。本文引用的时务报版本是强学报·时务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全5册),以下引用时,除注明文章作者与篇名外,因各文单独起页,故另只注明影印本总册数(如影本2,即为影印本第2册)与总页码。本文引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
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年,全4册)时,除注明发函者外,缩写为书札,并注明总册数与总页码。 【作 者】潘光哲 【作者简介】潘光哲,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内容提要】作为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多元繁复。每位读者在读报的时分,都会因个人关怀的不同与思想立场的差异,对时务报承载提供的讯息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构了生命个体对外在局势和自我定位的认知,响应的策略与行动自是千样万态。整体观之,环绕着像时务报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引发的读者的喜恶乐怒,其实是思想观念体系价值系统在公共场域里的趋同或冲突。 【摘 要 题】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 【关 键 词】时务
3、报/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晚清/阅读史 【正 文】 拿到光绪廿3年(1897)2月廿1日出版的时务报第21册的读者,展卷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麦孟华与梁启超的两篇文章:麦孟华的文章放言“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注:麦孟华: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时务报第21册(本文附录注明出版时间者,注释中不再注明,下同),影本2,第1387-1390页。)竟与时务报前此刊出的声言“民权”之益的调子,好似正异其趣;(注:例如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影本1,第556-559页。)另1篇则是梁启超介绍从美国的“墨尔斯根省之大学&rdqu
4、o;毕业,“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医学”,并且“惟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的江西9江女子康爱德之事迹的文章。(注: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时务报第21册,影本2,第1390-1391页。)两文1出,都引发了时务报读者无限的联想。如高凤谦(梦旦)就不认为麦孟华的文章是唱反调之作,在他看来,“中国之患,在于事权无属,故百事废弛。非伸民权,即君权亦无所寄”,而要提倡“民权”,在“论议措辞”方面,便“不可过激”,如麦孟华与汪康年的文章“出之
5、以委婉,便足动听”,(注:高凤谦函(9),书札(2),第1621页。)因此他都给予正面的评价。另1位读者是1代奇士刘鹗,引发他的注意力的则是梁启超生花妙笔下的“江西康女士”,让他不禁“神为之王”,并且,他也从申报里看到介绍这位女士的报道,(注:记奇女子、论本报所纪(记)奇女子,申报光绪廿3年3月4、6日。)两篇文字不约而同地都说到她“尚待字闺中”,因之虽有“姬妾”但已经“断弦”4年的刘鹗,以为这位“奇女子有难以择配者”,于是乃即托罗振玉(式
6、如)函告汪康年及梁启超请他们“为作冰上人”,(注:刘鹗函,书札(3),第2889页。不过,刘鹗在此函里说,他看到申报报道康爱德事为光绪廿3年3月3日者,笔者未见是日申报有此1报道,仅于次日见之。)想要和她结为连理。(注:惟其结果如何,尚莫得其详;关于康爱德的讨论,参看Hu Yin,"Naming the First‘New Woman’," in Rebecca E.Karl & Peter Zarrow(ed.),Rethinking the 1898 Reform Period: Political and Cul
7、tural Change in Late Qing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180-211.) 观此2例,可以想见,作为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应该是多元繁复的。(注:关于时务报的研究成果,专著部分最称重要者有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3联书店,1995年。台湾另有两篇硕士论文,分别是张明芳:清末时务报之研究,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8年;孙承希:戊戌变法时期之时务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韩裔学者尹圣柱则将时务报视为张之洞个人掌控的官僚体制的
8、延伸,见Seungjoo Yoon, "Literati-Journalists of the Chinese Progress(Shiwu bao)in Discord, 1896-1898," in Rebecca E. Karl & Peter Zarrow (ed.), Rethinking the 1898 Reform Perio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Qing China, pp. 48-76.汪叔子对时务报在广州地区的销售情况,有比较清楚的整理,见汪叔子:维新思潮的涌涨—&mdas
9、h;以时务报在广州地区的销售为例,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6-109页。在1般中国新闻史的专著里亦必包括对时务报的述说,例如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4篇。关于时务报的两大支柱汪康年及梁启超与时务报之关联的研究,更是不可胜数,举其要者,以廖梅对汪康年之研究专著最称精审,见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她另刊有相关论文:时务报3题,收入丁日初主编:近代中国第4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215-226页;汪康年与时务报的诞生,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9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0、年,第196-216页。余如崔志海:论汪康年与时务报,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关于其他各方人物与时务报之关联的研究,亦所在多有,如张力群:张之洞与时务报,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黄士芳:康有为与时务报,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以时务报为主体探讨其间蕴涵的思想观念之作如戴银凤:Civilization与“文明”——以时务报为例分析“文明”1词的使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每位读者在读报的时分,既会因为个人当下关怀的不同,也会由于个人思想立场的差异,对时务报承载提供的讯息,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构
11、了生命个体对外在局势和自我定位的认知,响应的策略与行动自是千样万态。整体观之,环绕着像时务报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引发的读者的喜恶乐怒,其实是思想观念体系价值系统之间在公共场域里的趋同或冲突;这样看来,从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切入,应该可以让我们对于传播媒介如何形成了晚清中国的“公共空间”,(注:关于“公共空间”或谓“公共领域”,自然取材于Jürgen Haberma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
12、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rederick Lawrenc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9;他亦有比较简要的述说:"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edia Article," Critical Thory and Society: A Reader, pp. 136-142.从概念史角度言之,Habermas的论述自有其先行者,如Hannah Arendt, Carl Sch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务报 新闻 传播 毕业论文 时务 读者 之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