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与公共领域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博客与公共领域的构建.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开 题 报 告论文题目: 微博客与公共领域的构建 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号: 200730710071 姓名: 谢婷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自从2006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微博客Twitter产生,网民们迈进了微博客交流的新时代。在中国,2007年5月由王兴创立的饭否是大陆地区第一个微博客网站,此后叽歪和做啥网紧接着饭否成立,而腾讯“滔滔”微博的上线则标志着内地门户网站开始入驻微博市场1 赵蒙旸.“推”出的公民社会微博在大陆的发展探究J.东南传播,2010,04:45.。2009年,在饭否、嘀咕、叽歪等专业微博网站因管理等问题接连关闭后,门户网站新浪开始自己的微博内测。在被称为“微博元年”的2
2、010 年,微博客的发展迎来了更高潮,搜狐、网易、腾讯、人民网等门户网站也开始自己的微博内测。微博客作为WEB2.0时代继BBS论坛、IM即时通讯软件、虚拟社区、SNS社交网站和博客等之后的集大成者,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新浪发布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指出,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将突破6500万个,2011年中将突破1亿,2013年国内微博市场将进入成熟期。同时,WEB2.0时代对于网民而言不再是一个空泛和概念化的前言理论,人们已经切身体会到这一时代的“主动”和“互动”。在此背景下,微博客与公共领域的构建的选题将“微博客”和“公共领域”这两
3、个概念放在同一框架下讨论,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微博客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轨迹和传播特征及传播机制来探讨微博客这一新生事物对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的影响和意义等问题,并结合相关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解答技术力量对于“理性公民”塑造和公共领域构建和拓展的影响。在全民狂欢的互联网时代,如何理性地看待微博客的“微力量”则是此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微博客可否实现从“围观的力量”走向“行动的力量”并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构建产生积极的作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摒弃技术乌托邦的前提下正确而全面地估量媒介技术的力量和影响,清醒地认识到“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简单渠道,它的功能不仅是把
4、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传播科技是有偏向的,某一种媒介形态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理解媒介形态所代表的科学技术,不能局限于科技本身”2 陈力丹.2010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01:6.。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关于微博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传播模式、盈利模式、发展的根本逻辑、微博客营销、写作方式、微博客的价值、以及微博客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上。关于微博客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学理论之间的研究主要代表论文有杜海宝的传统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客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杨晓茹的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王彦红和姚二建微博客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刘丽芳
5、的微博客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效果研究等,它们从大众传播理论的高度对微博客传播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以黄朔的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和微博客多级化传播模式初探,闵大洪的微博客的媒体特质与传播能量,蔡骐的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喻国明的微博一 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彭兰的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机制分析,翟静的地震灾难中微博客信息传播的特征分析,陈红玉的由突发事件看微博的传播机制等为代表的论文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微博客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模式以及传播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微博客发展的预测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博客的发展战略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前者以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的试论微博的中国本
6、土化发展战略一种基于用户培育的差异化竞争,范玉明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为代表,后者则以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郭全中的微博及其盈利模式研究,卢金珠的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等论文为代表。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间接地揭示了微博客商业化的本质。然而,关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微博客中对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构建有何意义以及思索在全民狂欢的互联网时代面对娱乐化和商业化等冲击微博客的“微力量”应该如何突围的研究尚没有全面和专门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有不少文献从公民社会的构建、公民新闻、反思意识、微博问政等角度论述
7、微博客对环境的影响力,也有一些文献专门对信息时代的公共领域、网络空间与公共领域、微博营造的虚拟空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些文献从微博的内在性矛盾对其展开批判性研究。第一类研究方向的代表性论文有赵蒙旸的“推”出的公民社会微博在大陆的发展探究,余伟利的从博客到微博: 网络问政两会的媒体应对,韩洋的“微博问政”成为“两会”舆论新宠,翟静的地震灾难中的微博客:弥漫的独立反思意识,陈韵博的辫子新闻:自媒体时代的趋势等;第二类研究方向的代表性文献有胡泳的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许英、马广海的关于公共领域与信息时代的若干思考,许英的互联网公共领域与生活政治刍议数位民主,刘丹鹤的网络空间与公共领域实践
8、,袁靖华的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李琤的论微博客公共领域的建构等;第三类则以田静的微博评论集纳的当代价值,王彦红的关于微博的批判性思考等文献为代表。以上均是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大致梳理,而外文文献则比较侧重于实证研究,多对微博客的典型Twitter进行案例研究,比如David Leonhardt的A Better Way To Measure Twitter Influence,Akshay Java等的Why We Twitter:Understanding Microblogging Usage and Communitie,Alexandre Passant等
9、的Microblogging: A Semantic and Distributed Approach,C Hongeycutt等Beyond microblogging: Conversation and collaboration via Twitter等文献3 李琤.论微博客公共领域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虽然微博客是从外国传入中国并且国外的学者对其的研究有相当好的基础,但由于本文研究的背景范围主要是中国(特别是大陆地区),因此绝大部分的参考文献是国内的,外文资料译介和引用参考在本文中出现较少。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着重于探讨微博客这一新生的媒介形式对中国公
10、共领域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构建有何意义,并且思索在全民狂欢的娱乐时代面对商业化的冲击微博客的“微力量”应该如何突围进而改变世界。总之,微博客与公共领域的构建立足于目前中国的大环境以及微博客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通过对微博客的传播特征和模式的研究,从意义和局限两个方面多角度深度挖掘微博客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的影响。具体的研究思路:在引言部分,文章着重于论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框架、创新点以及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旨在说明该论文产生的背景和基础。在第二章部分,分别论述了微博客的定义、发展、传播特征、传播模式和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并将“微博客”和“公共领域”放置同一框架下探讨
11、公共领域理论对微博客的适用性。总之,此章节旨在论述微博客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在第三章部分,文章拟从微博客对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这个角度探讨微博客对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和拓展的意义,分别从“释放话语空间,培育良好的公共意见平台”、“鼓励公民新闻,颠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培养反思意识,推动公众舆论趋向理性”、“聚合新型话语权,让围观改变中国”和“微博问政,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新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第四章部分,文章拟从“数字鸿沟”、“流言泛滥”、“生存困扰”、“舆论操纵”和“网络暴民”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微博客推动公共领域发展的局限,并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这一系列困扰因素对公共领域的发展带来的消极
12、影响及其之所以会发生的内在原因。作为结语,第五章除了拟对全文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总结外,试着进一步论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公共领域的构建的关系,并指明虽然新的媒介技术或传播工具蕴含着广泛的可能性,但是单纯的传播技术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我们应当有作为地发挥微博客推动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和拓展的积极作用。具体的研究框架如下:1.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3 研究内容及思路2. 微博客与公共领域理论2.1 微博客的概念及发展2.1.1 微博客的相关概念2.1.2 微博客的崛起2.1.3 微博客在国内的发展2.2 微博客的传播特征及传播机制2.2.1 微博
13、客的传播特征2.2.2 微博客的传播机制探讨2.3 公共领域理论及其对微博客的适用性2.3.1 公共领域理论研究2.3.2 公共领域理论对微博客的适用性3. 微博客对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3.1 释放话语空间,培育良好的公共意见平台3.2 鼓励公民新闻,颠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3.3 培养反思意识,推动公众舆论趋向理性3.4 聚合新型话语权,让围观改变中国3.5 微博“问政”,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新途径4. 微博客推动公共领域发展的局限4.1 数字鸿沟4.2 流言泛滥4.3 生存困扰4.4 舆论操纵4.5 网络暴民5. 结语四研究进度安排2011年2月-2011年3月 收集资料,确定主题2011年3月
14、-2011年4月 撰写开题报告及初稿 2011年5月上旬 修改初稿,提交二稿 2011年5月中旬 修改二稿,确定终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 蔡雯.“人人都是记者”“参与式新闻”的影响和作用J.对外传播,2010,03.2. 蔡骐.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J.东南传播,2010,08.3. 常凌翀.微博开启全民写作时代J.现代视听,2010,01.4. 陈力丹.2010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01.5. 陈红玉.由突发事件看微博的传播机制J.传媒观察,2010,08.6. 陈韵博.辫子新闻:自媒体时代的趋势J.新闻知识,2010,12.7. 杜海宝.传统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客传播过程
15、中的变异J.运城学院学报,2010,04.8. 杜骏飞.突发性灾难事件与中国公民社会形态的演进汶川地震的传播社会学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00.9. 范玉明.“微博”传播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22.10. 范玉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04.11. 高佳.从长尾理论的角度看微博前景J.东南传播,2010,08.1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1999年11月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 郭全中.微博及其盈利模式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0,03.14. (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16、1999年1月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页码.15. 韩洋.“微博问政”成为“两会”舆论新宠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6. 胡泳.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J.现代传播,2010,01.17. 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J.东南传播,2010,06.18. 黄朔.微博客多级化传播模式初探J.青年记者,2010,04.19. 季乃礼.哈贝马斯政治思想研究M.2007年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0. 蒋东旭 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0,04.21. 焦德武.试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17、社会科学版),2010,03.22. 冷冶夫 刘新传.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J.现代视听,2008,09.23. 李多 周蔓仪 杨奕.网络平台对于政府与网民之间关系建设作用的探索以伍皓的微博为例J.新闻知识,2010,08.24. 李良荣.历史的选择M.2009年1月第1版.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5. 李媛.虚拟社会的非理性表达D.上海:复旦大学,2008.26. 李琤.论微博客公共领域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27. 刘丹鹤.网络空间与公共领域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28. 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效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
18、10.29. 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新闻记者,2010,04.30. 闵大洪.微博客的媒体特质与传播能量J.新闻战线,2010,09.31. 牛梦笛.后博客时代的媒介参与“微博”现象初探J.新闻界,2010,03.32. 彭兰.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机制分析EB/OL.新浪微博,33. 瞿静.地震灾难中的微博客:弥漫的独立反思意识J.东南传播,2010,08.34. 瞿静.地震灾难中微博客信息传播的特征分析J.今传媒,2010,08.35. 任孟山 朱振明.试论伊朗“twitter革命”中社会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J.国际新闻界,2009,09.36.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
19、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37. 袁丽媛.“网络暴民”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阴山学刊,2011,01:页码.38.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2003年2月第1版.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9. 田静.微博评论集纳的当代价值J.青年记者,2010,23.40. 田飞 王海龙.微博的社会文化传统分析J.今传媒,2010,09.41. 王建磊.社交型媒体与变形的新闻J.新闻记者,2010,09.42. 王晓兰.2010年中国微博客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1,01.43. 王彦红.关于微博的批
20、判性思考J.东南传播,2010,12.44. 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4.45. 许英 马广海.关于公共领域与信息时代的若干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46. 许英.互联网公共领域与生活政治刍议数位民主J.人文杂志,2002,03.47. 薛冰华.微博客传播新闻信息的优势和局限性J.新闻界,2010,05.48. 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02.49. 喻国明 欧亚 张佰明 王斌.试论微博的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一种基于用户培育的差异化竞争J.当代传播,2010,02.50. 喻国明
21、.微博:一 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J.新闻与写作,2010,02.51. 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03.52. 喻国明.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与作用空间J.中关村,2010,04.53. 喻国明.微博的影响力J.国际公关,2010,03.54. 喻国明 欧亚张佰明 王斌.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J.青年记者,2010,21.55. 余伟利.从博客到微博: 网络问政两会的媒体应对J.现代传播,2010,06.56. 张佰明.开发微博渠道 紧跟受众步伐J.中国报业,2010,05.57. 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06.58. 张娅琼.浅析“人肉搜索”中的“网络暴民”现象J.新闻世界,2009,07.59. 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03.60. 赵蒙旸.“推”出的公民社会微博在大陆的发展探究J.东南传播,2010,04.61. 赵云泽 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05.62. 周扬.网络暴民群体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