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现状探析.doc
《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现状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现状探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现状探析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少部分人作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迅速致富,這部分新富的人群,有學者稱之為中國的中產階級。當然,中國目前的所謂中產階級與國外那個經過充分工業化後出現的中產階級顯然不能同日而語。社會學者劉玉能指出,中國的中產階級(MiddleClass)又稱中產階層或中間階級,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它並非指馬克思主義就所有制關係意義上的階級,而是指社會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評價、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心理特徵的一個群體或一個社會階層1。 不論人們對其如何稱謂,中國出現了新興的社會階層這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隨著中產階級的日益發展壯大,其自身對社會身份產生了朦
2、朧的意識與訴求。但是,由於國內對中產階級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關注點也僅限於中產階層的來源、構成、規模、行為特徵和發展前景等問題2,對於主觀層面的意識、認同等問題,很少有人涉及。事實上,判斷一個社會階級是否已經形成,其中重要一條就是階級意識的存在。美國學者山特斯(RichardCenters)早在1949年,就開始使用主觀自我階級認定的方法,來探討美國的社會結構3,中國對當代中國中產階級認同研究的忽視,無疑是一種缺憾。 認同(identity)一詞起源於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same)。它兩個含義,第一,同一性,即兩者之間的相同或同一。第二,獨特性,它表現為在時間跨度中所體現出來的一致性
3、和連貫性4。認同揭示了相似(similarity)與差別(difference)的關係。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看,人們的認同是由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所構成的連續統5。自我認同指的是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據的位置的感知6。社會認同則是有關某個群體的共同認同,它強調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似性以及群體成員相信他們之間所具有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徵。群體的相似性總是與其他群體之間的差異性相伴而存在的。只有通過界定這種差別,相似性才能被識別。 在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階級一詞在年齡稍長的一些人那裏是很忌諱的,似乎一談階級,立刻就回到了劃階級,講成分的年代。因此,儘管許多人雖然認識到社會資源佔有的不均等是一種客
4、觀事實,但對於社會階層的存在與否仍然不置可否。特別是在中產階級認同問題上,他們的反應更是茫然。人們無法對中產階級加以具體界定,只是朦朧感覺那是有房有車的一族。有房有車的人們,卻不認為自己已經邁入中產階級行列,他們目光投向的是那些身價百萬、千萬的老闆,在他們的觀念中,打工者還算不上中產階級。 由此可見,相對於中產階級崛起的速度,人們的認同顯然是滯後的。當前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的認識呈現出多樣化和片面化。多樣化表現在,人們對中產階級劃分標準非常散亂,尚未形成一個理性的、大致的看法。片面化表現在,人們對中產階級的看法集中在經濟收入層面上,少部分人觀察到了中產階級們生活方式的差別,對於中產階級的政治參與
5、、社會功能等諸多方面,人們幾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對於中國中產階級的發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意識具有能動性,它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東西方的歷史實踐均表明,並非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就必然導致一定的經濟社會結構、一定的社會力量對比,意識形態同樣可以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王思睿認為,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既是民族形成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也是階級形成的一個決定性因素。7目前中國中產階級認同的滯後與局限勢必會影響中產階級的健康發展,由此,對當代中國中產階級認同現狀進行研究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二當代中國中產階級的社會認同 2004年3-5月,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
6、五大城市的居民展開了一次關於中產階層生存與發展的問卷調查,認同是其中一個專案。本次研究採用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法,有效樣本3,038個。問卷的資料統計採用SPSS11.0。 (一)研究的樣本結構 1、樣本的性別分布:男性樣本數為1503,佔有效樣本的49.5%;女性為1535,佔50.5%。 2、樣本的年齡分布:19歲以下的樣本數為223,佔有效樣本的7.3%;20-29歲為921,佔30.3%;30-39歲為547,佔18.0%;40-49歲為493,佔16.2%;50-59歲為435,佔14.3%;60歲及以上為404,佔13.3%;此外,另有15人拒絕回答,佔0.5%。 3、樣本的城市分布
7、:北京樣本數為606,佔有效樣本的19.9%;上海為604,佔19.9%;廣州為603,佔19.8%;武漢為608,佔20.0%;南京為617,佔20.3%。 從問卷調查的樣本結構來看,不論是性別分布、年齡分布,還是城市分布,都是比較理想的,沒有出現甚麼極端情況。 (二)當代中國中產階級社會認同現狀 根據鄧肯(OtisDuncan)的整理,對社會分層的測量指標有:(1)經濟生產變數,如財富、所得、資產等;(2)經濟消費變數,如生活水準、消費形態等;(3)社會變數,如聲望、榮譽,及道德性評價等因素;(4)資訊變數,如教育、知識、技術訓練等;(5)文化變數,如生活方式、地位特徵、語言、禮儀、心理滿
8、足度等因素;(6)與權力或權威有關的變數,如影響力或決策等因素;(7)與公民有關的因素,如法律地位、社會參與等變數及(8)上述變數之總合8。 2001年10月,在陸學藝主持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中承擔的中國中間階層研究的專題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對現階段中國中間階層的界定:所謂中間階層,是指佔有一定的知識資本及職業聲望資本,以從事腦力勞動為主,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具有謀取一份較高收入、較好工作環境及條件的職業就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物件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具有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社會關懷的社會地位分層群體。依此定義,我們可以整理出中國中產階層的認同
9、指標有如下幾項:(1)一定的知識資本及職業聲望資本;(2)職業的工作及勞動方式;(3)職業權力;(4)收入及財富水平;(5)就業能力;(6)消費及生活方式;(7)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社會關懷9。 由於社會成員在各種社會資源的佔有上是連續的,人們很難區分出界限分明的階層來。為此,許多學者建構了多元分析指標,如鄧肯曾以職業聲望、教育程度及薪資所得這三個變數,來建構美國的社會經濟地位量表(SEI)10。台灣學者蔡淑玲與瞿海源也以同樣的方式,建構了一份台灣的社會經濟地位量表11。一般而言,由於階層劃分的複雜性,在研究中不免會帶上研究者的主觀斷定。參照各種社會分層指標,筆者將當代中國中產階層的認同指標區
10、分為經濟地位、職業聲望、教育層次和自我認同四個單項指標。每個單項指標將分別在性別、年齡、城市這三個因素中進一步加以差異比較與分析,以期對中產階層分層指標的社會認同狀況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 1經濟條件認同與差異 調查顯示,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所應具備的經濟條件沒有一個明確的看法,其中30.6%的人選擇了說不清,這個比例之高足以說明現階段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的財富擁有量很不確定。其次,21.2%的人選擇了50萬以上,19.3%的人選擇了100萬以上。由此可見,雖然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不甚明確,但也表現出一種認同的趨勢,即他們相對比較集中地認為家庭資產在50萬到100萬左右的人們,應該歸屬於中產階級。
11、當我們從性別、年齡和城市三個方面進一步對中產階級的經濟認同進行考察時,發現更加有趣的現象。女性對於經濟條件的認同比之於男性更加沒有概念,34.5%的女性選擇了說不清,男性只有26.4%選擇了說不清。其次,男性所認定的中產階級的經濟指標要高於女性,男性主要趨向於認同100萬以上(22.4%),而女性則主要趨向於認同50萬以上(21.7%)。在不同年齡的人群中,年齡越大的人越覺得沒有辦法衡量。60歲以上的人中間,有50.8%選擇了說不清,50-59歲中間的人,亦有42.9%的人選擇了說不清;19歲以下的年輕人,有28.2%選擇了說不清,他們認同的確定性不及中年人,但比之於老年人,則明顯要強得多。從
12、各個年齡段來看,認同中產階級應具備50萬以上經濟條件的佔大多數,只有30-39歲年齡段的人認為中產階級應該擁有100萬以上的財富。這說明,30-39歲年齡段的人正處於風華正茂、事業有成的人生輝煌時期,他們對中產階級的期望值當然就要高於其他年齡段的成員。在城市間的比較上,北京和武漢的人們對中產階級的經濟認同不甚明確,選擇說不清的分別佔36.9%和36.1%。五大城市中,只有廣州的人們認為中產階級應該擁有100萬以上的資產(26.2%),而其餘四個城市都比較認同中產階級應具備50萬以上的家庭財產。 2職業地位認同與差異 人們對於中產階級所從事的職業,意見比較統一。排在前列的幾中職業依次為:私營企業
13、主(77.9%)、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人員(73.8%)、黨政機關公務員(73.3%)、專業技術人員(70.6%)。說明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同相對而言比較一致,集中在收入高、穩定、體面等這樣一些職業類型。另在父母對子女職業期望的調查中,也充分表現出了這一點。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上述幾種職業中的一員,這正好可以佐證當前中國城市居民對中產階級職業地位的認同。 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職業地位的認同上並無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對中產階級職業認同都集中在黨政機關公務員、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私營企業主等高收入的職業群體。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職業地位的認同略有差別:對黨政機關公務員的
14、認同,年齡越大認同的比例越高;對私營企業主的認同,年齡層次較小的認同程度更高;對自由職業者的認同,中間年齡層次的人比較認可。儘管如此,各個年齡段的人對中產階級職業的分布相對是比較集中的。各城市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定也比較趨同,差異很小。北京和上海兩城市對黨政機關公務員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廣州、武漢和南京。廣州對私營企業主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其他城市。北京對自由職業者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其他城市。 3教育層次認同與差異 關於中產階級的主流人群應該具有怎樣的教育層次,社會大眾的意見最為集中的是本科以上(49.8%),其次是大專以上(25.6%),有15.7%的人認為沒有學歷的限制,只要有錢就是中產階級。 社會大
15、眾在中產階級教育層次的認同上沒有差異,一致認為中產階級應該具備大學本科的文化層次。整體上看,女性對中產階級的學歷認同要略高於男性,例如,女性選擇大專和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之和為28.6%,而男性則為31.4%;女性選擇本科和碩士及以上的比例之和為57.3%,而男性則為51.3%。不同的年齡群體對中產階級教育層次的認同略有差異,在認同中產階級應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群中,20-29歲這一年齡段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9.0%。他們出生於70、80年代,正是大學擴招的受益者,這一群體中間的大學本科比例遠大於社會其他年齡群體,因此他們更加認為中產階級必須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從城市方面來看,在認為中
16、產階級主流人群至少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人群中,上海市民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8.6%,南京和北京的認同程度也超過了半數,廣州市的認同比例最低,只有40.4%。這說明,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市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要高於廣州。尤其是,近年來北京、上海的工資水平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眾多青年才俊和紛紛流向北京、上海,這就使得整個城市的市民教育層次得到快速提高。 從以上中產階級的社會認同的分析來看,我們發現在經濟、職業和教育三個指標中,人們對經濟條件的認同最為模糊不清,許多人感覺這個標準很難界定。一者是因為,經濟指標是連續值,區分月收入5000和4999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能說明月收入5000元的
17、就是中產階級,而4999元就不是中產階級。二者是因為,因為各城市人們的收入標準不一樣,有的甚至差別很大,比如上海、北京城市中高薪的人員比較多,以月收入5000元為標準,肯定算是偏低的,而在南京、武漢這樣的城市,居民的工資收入高薪的很少,一般3000元就被認為比較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簡單以一個資料為標準很難適用於不同城市的居民。三者是因為,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是以夫妻兩人的總體收入來支援的,因此不能說妻子的工資收入低,就不能享受有高薪收入的丈夫而帶來的生活享受,或者說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如此,那麼低收入的妻子算不算中產階級呢?諸如此類困惑,讓社會大眾在回答問卷時,感到難以取捨,最終只好以一種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中国 毕业论文 中产阶级 认同 现状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