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地质专业毕业论文.doc
《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地质专业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地质专业毕业论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白庙矿井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等的研究,目的使之能更好服务生产进而取得良好的效益,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观察,测量和参考文献。取得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提出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轻视地质工作必定带来不利局面,提醒煤矿必须重视地质工作。关键词 矿井 地层 构造 水文 意义 目 录 绪论-3页第一章 矿井基本概况-4页第二章 地层- -5页第三章 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9页第四章 构造 -12页第五章 煤层 -8页第六章 矿区水文地质- -23页第七章 构造对生产、开采、采区、工作面布置的影响- -26页第八章 结论-28页第九章 致谢-29页第十章
2、 主要参考文献-30页绪 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石油、天然气 、水力、核电等其他能源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在今后50年内这种状况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进入21C要求我国煤炭工业深化改革,尽快摆粗放经营的旧模式,步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煤炭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煤炭地质工程的进步,加强煤矿地质理论研究和发展煤矿地质工程技术,对促进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十分主要的意义。煤炭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采矿、测量、建井、环保等非地质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知识,在生产实
3、践中不断深化对煤矿建设,生产中地质规律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一、 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查明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绝大多数矿井都有普遍意义,各矿以实际出发,抓住主要地质问题,还要满足当前,考虑长远,并能化害为利。 二、 提供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是编制生产建设计划,井巷工程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的必要依据。三、 指导采掘生产,矿井地质人员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把工作做到掘进头和回采工作面,指导采掘工作面工作的合理进行。四、 组织矿井勘探补充一些地质勘探工作,提高储量级别,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寿命。五、 进行储量管理,矿井地质人员定期计算储量,进行储量管理。六、 调查伴生矿井,综合利用矿井资源的原则,提
4、高煤的经济效益。第一章 矿井基本概况 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煤矿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27km文殊镇境内,原为禹州市管辖的地方国营煤矿,2004年3月被平煤集团兼并。矿井东距许昌市60km,南至平顶山市48km。本区交通方便,从禹州市有柏油路达文殊镇矿井通过5km的公路与文殊镇相连,北通登封、洛阳东经禹州市可达许昌,向南经神后镇可至郏县、平顶山等地。 另外有许昌禹州窄规铁路及平禹准规铁路为在区煤炭外运提高良好条件。 井田范围,白庙井田位于云盖山矿区的东北端,东西长2.24km南北宽2km面积4.9km2北起二1煤层露头,南至下白谷断层,东以竹园沟断层和文殊断层为界,西北部云盖山断层以上部分以第123勘探
5、线以西300m为界,云盖山断层以下部分以第123勘探线以东275m为界。第二章 地 层本井田属于云盖山煤田一部分,通过1/5000地质填图和钻探揭露的地层从老到新分述如下:寒武系()分布云盖山井田北侧,构成二叠系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精查阶段,少数水文地质钻孔控制该 层30-50m。多数钻孔至即停钻,仅水源详勘基准孔19-1揭露寒武地层达500m以上,据此配合地表工作对其划分如下:(一) 中寒武统(2)1、毛庄组(2m)下部紫色和绿色泥岩夹薄层状浅灰色泥岩,上部为中厚层状鲕状灰岩间夹薄层状暗紫色泥岩和浅灰色薄层状灰岩互层。厚度揭露不全,大于57m,产三叶虫,馒头裸壳虫。2、徐庄组(2X)下部为紫
6、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透镜状灰岩,与下部地层整合接触。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条带状灰岩,间夹绿色泥岩,鲕状灰岩,致密灰岩及含海绿石砂岩全厚139.60m,有河南盾壳虫,小东北虫,登封虫,毛孔野生虫,圆货贝。3、张夏组(2zh)下部为粗鲕状亮晶灰岩,生物碎屑-砾屑灰岩,富含腕足,棘皮,软舌螺三叶虫动物化石碎片。往下泥质条带增多,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角。上部为细鲕状细晶灰岩,变鲕微晶微岩,镜下可见团球粒变余残影,厚岩可能为鲕粒亮晶灰岩,全组厚度171m。 (二)上寒武统崮山组(3g)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具有不明显鲕状结构,顶部风化后呈灰黑色为其特征,厚115.40m,这一个存在与否有争议的地层
7、,暂予保留,有待进一步确定。 (三)上石炭统太厚组(C3t)底界以铝土层与下伏上寒武统崮山组白云质炭岩呈平行假整合接角,上界止于本组L11灰岩顶面或L11灰岩之上的海相泥岩顶面。厚44.2101.60m,平均64.05m。本组由一套含煤层的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称为一段煤。共含灰岩11层,常见者8层;含水量煤10余层,多为薄煤层或煤线;仅一4煤偶尔达到可采厚度。绝大多当选情况下,灰岩构造煤层的顶板,岩性均为生物碎屑灰岩。该组按岩性组合分为四段。1) 底部铝土泥岩段:浅灰色,灰色铝土泥岩。下部含赤铁矿,为紫红色,局部夹砂质泥岩及不稳定煤线和灰岩透镜体,中部大都具豆状,鲕状结构,富含黄铁矿,上部为
8、致密块状。全段厚2.17-29.38m平均7.37m。此段局部硫铁矿富集,价值不大,铝土泥岩品位较差,仅在地表附近品位较高,系风化富集所致。2) 下部灰岩段:由L1-L4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砂泥岩和五层薄煤层组成。该层厚度7.28-36.15m,平均18.72m。L1灰岩底部及顶部有薄层灰岩,砾径3-4mm;L2灰岩顶部有一层厚0.3-0.5m的硅质海绵岩,灰岩中含较多燧石结构;L3灰岩直接在一4煤之上;L4灰岩不稳定,局部相变为黑色泥岩。一2、一3、一4、一5煤层较稳定,其中仅一4煤层稍厚,偶尔可采。灰岩中化石以蜒科为主珊瑚,腕足类、海百合、苔藓虫、有孔虫次之。3) 中部砂泥岩段:由灰色深灰
9、色砂质泥岩,中粒砂岩,两三层不稳定生物碎屑灰岩L5-L7及3-4层不稳定薄煤层组成。该段厚14.58-32.84m,平均22.56m。砂岩中含许多白云母碎片,砂质岩中常含水量有较完整的植物化石。4) 上部灰岩段:由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砂质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及2-3层不稳定薄煤层组成,厚度5.26-25.59m,平均15.40m。L8、L9灰岩常不稳定,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在白庙井田123-125勘探线附近1Km地段内,上部灰岩被中粒石英砂岩替代,硅质钙质胶结,底部粗粒并含石英细砾石。三、二叠系(P)(1)下统(P1)2)山西组(P11)主要由浅灰色、深灰色中粒石英碎屑砂岩,粉砂岩
10、、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称为二煤段。含煤2-4层,其中二1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厚0-10m,平均5.56m。二2煤层不稳定,偶尔达到可采厚度。根据含煤特征本组可分为:黄煤段、大占砂眼段及香炭段。香炭段顶部泥岩具有紫斑和鲕状结构,俗称小紫。全组厚度64-88.70m,平均80.25m。 2)下石河子组( p1-2)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分为三、四、五煤段。三煤段: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细-中粒石英砂岩、粉沙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12层,其中三9煤局部可采,其他均为薄煤层或炭质泥岩以 三2、三11、三14煤层的层位较稳定。由井田东北至南煤层层位增多,底界砂锅窑砂岩为中-粗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
11、,石英砂岩。其上为大紫泥岩段。此段顶部泥岩大多可见紫斑,以此与其他煤段相区别。本段厚度96-160.60m,平均127.50m四煤段: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 、粉沙岩和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含煤约9层,其中四4煤层偶尔达到可采厚度。本段底部紫斑,普遍含鲕粒。顶界至于K6砂岩底, 厚度79.90-105.35m,平均93m。 五煤段: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浅灰色细中粒长石石英岩屑岩屑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含煤1-2层,其中五2煤层较发育,本区120线以西大部分可采,以东至白庙井田变为炭质泥岩以至尖灭,层位比较稳定。该煤段上下部泥岩较多,常见紫斑,普遍含鲕粒。本段厚度70.4-10
12、9.4m,平均87.24m。2)上统(P2) 上石河子组(p2-1)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分为六、七、八煤段。 六煤段: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和浅灰色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含煤6层,一般常见六2、六3、六4、煤,其中六4煤层较发育,在白庙井田以东局部可采,本段底部的大部分砂质泥岩具有紫斑和鲕粒结构。底界K8沙岩,顶界至于六、七煤段的分界砂岩。本段厚度62.4-19.7m,平均39m。 七煤段:由灰色细粗粒长石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和深灰色、灰色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六层,大部分为炭质泥岩,常见七5、七3煤层。顶界大都发育紫斑泥岩 ,局部含鲕粒。本段含10余层硅质泥岩,七5、七3煤附
13、近的硅质泥岩较高,含有大量硅质海绵骨针,又称海绵岩。本段厚度为59.4089.00,平均69.30. 八煤段: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和灰色、绿色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极不稳定的2-5层薄煤层组成。该煤段多处具紫斑,局部含鲕粒。底部大风口沙岩灰色、绿色细-粗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泥岩胶结,较疏松,具断续波状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大部分含砾,岩性和厚度稳定性差。本段厚度为76.8m-119m,平均97m。上石子组总厚度198.59-293.59m,平均245.24m。石千峰组(P22 )石千峰一段(平顶山砂岩段P22-1 ):分布在云盖山、牛头岭、跑马岭山顶及东南坡,因岩性坚硬,风化后形成独
14、特的单面山地貌形态。岩性浅灰色-灰色,略呈肉红色,中粗-巨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间夹细纱岩,砂质泥岩薄层,与下伏岩层整合接触。该段厚度71-90m,平均80m。 石千峰二三段(P22+3)分布,在井田深部边缘,下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泥灰岩透镜体,有时灰岩,泥灰岩相变为钙质胶结的泥岩,常呈球状风化,在泥岩中尚可见植物化石碎片。中、上部位为紫红色粉砂岩,砂质岩夹薄层中粒砂岩,含大量钙质结核,见有斜层理,波状层理。全层厚度150190m,平均179 m。四、三叠系1)刘家沟组 T11刘家沟组一1二段(T11+2)下部相当于登封土门组砂岩,为紫红色,淡红色中一细粒砂岩夹钙质粉砂岩。砂岩普
15、遍见“红斑”亦具少量浪成波痕,可见交错砂岩及砂质泥岩互层,内夹23层砾屑灰岩和大小不等的钙质结核。砾石的大小,形状不一,内偶见动物化石,具有水平、波状、混浊、斜层理等。总厚度65-116m,平均85m。2)刘家沟组三段(T11-3)相当于金斗山砂岩段,为紫红色,淡红色中-细粒砂岩,夹钙质粉砂岩,岩性与一段砂岩类似,但砂岩内“红斑”较密集,斑点较大,野外描述岩性特征时称“麻斑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及混浊层理,浪成波痕、雨痕、虫孔构造,亦较为普遍。厚度125132m,平均130m,2)和尚沟组T12岩性为砖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暗紫色细砂岩,残厚大于85m。五、本区不发育,分布零星,主要为黄土,其次
16、为冲积,坡积堆积物。厚度0-20m。第三章 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一、太原组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本区晚石炭太原组底部的铁铝假整合于中上。说明其间有一个漫长时期的沉积间断。太原组为陆表海环境下形成的一套薄-中厚层灰岩和碎屑岩及薄层煤的交替沉积。本组明显分为三段,即:下部灰岩段,中部碎屑岩段和上部灰岩段。反映了海水进退反复交替形成两个大的沉积旋回,而在这两个大旋回又包含了十余个由薄层灰岩、砂泥岩、薄煤层组成的次一级沉积旋回。不同级别的旋回,既反映了海水进退规律,又反映了在海水进退的总趋势中,由于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沉积物补偿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韵律性的沉积。灰岩单层厚度不大,横向稳定,富含正常
17、海相互物化石,以蜓和海百合为主,沿有少许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绵等,属于开阔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下段灰岩常见生物觅食迹化石,水平和倾斜的蠕虫动物的痕迹。灰岩为浅色生物碎屑灰岩,以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泥晶生物碎屑灰岩为主,顶部薄层灰岩中泥质和有机质含量增高,具水平和波状层理,反映形成于弱动荡的潮下浅水环境,是潮下低能带的浅水碳酸盐沉积。中部的砂泥岩段为潮间-潮下与潮汐作用有关的碎屑沉积。上述沉积环境,显然不利于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煤层,煤层形成于海侵的高潮阶段,海面不断上升,泥炭沼泽的堆积速度则远不及海面上升的速度,在泥炭沼泽持续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即被海水浸漫转而开始了碳酸盐的沉积。故而太原组的煤层一般
18、小于1m,且常夹于灰岩之间,煤层底板的根土岩很薄。在这种滨海缓坡的潮间-潮下带形成的泥炭沼泽都是咸水,半咸水沼泽。因此形成多夹矸,高硫(含量2-6%)高磷煤。太原组上部灰岩段沉积时产生了相分异现象。在白庙井田124125勘探线的砂体和其西侧的灰岩呈相交关系。此砂体在断面上呈透镜状,宽不足1km。下部为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变细为中粒,顶部为细粒,具大型交错层理,厚度不足10m,在空间上呈条带状,显示潮渠沉积特征。在本区以南的大刘山-三峰山一带,也有纯净的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说明形成潮下浅水碳酸盐同时,还有与潮汐作用有关的碎屑沉积。以上述古地理面貌结合区域太原组的厚度,灰岩厚度和层数,都有向豫东
19、,准南方向增厚的趋势,扒断晚石炭世海侵方向来至本区东南。太厚组含煤虽然较差,但该组的沉积为山西组时期海退末期二1煤层的形式,创造了良好的古地理条件。二、山西组的沉积是在晚石炭世陆表海全面海退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太厚组顶部,黑色海相泥岩,偶含小型腕足类化石和破碎的海百合茎,具水平层理,属弱还厚环境下的半咸水沉积。此时,陆表海已转变为半闭塞的海湾。山西组下段,向上粒度渐变粗,由灰黑色泥炭,粉砂岩与灰白色的细砂岩的微薄 互层至灰白色细砂岩夹灰黑色泥质压扁体。沉积构造相应由水平层理向上过渡镜体,缓波状层理,薄的互层层理以至压扁层理,有垂直和倾斜的生物潜穴和生物搅动的斑状构造,含少量小的瘤状菱铁质结核,
20、具在量植物化石。这套沉积厚约5-10m,属典型的海退潮坪沉积,是海湾被充的标志。向上过渡为含根化石的沼泽相根土泥岩及二1煤岩层。二1煤层发育在海退末期,泥炭形成在海湾潮坪基础上的陆地森林沼泽中。堤滩沙不断向海的方向移动,形成进积的海岸,成煤沼泽也随之向海方向扩大。堤滩后堆积的泥炭层一般不受或很少受海水的影响,有长期的稳定的成煤条件,所以二1煤层具有厚度大,煤质好,低硫、低磷,分布广的特点。山西组中部是一套大型决口扇形成的砂质沉积,以大占砂岩为代表,有时还夹有三角洲分流间湾中形成的二2煤层,上段为以香炭砂岩为代圾的上三角源程序平原的河道沉积。三、上、下石盒子组沉积(一)在本区石盒子组中,已以现海
21、豆芽化石层位有三5煤顶,K4、K5、五2煤顶板以及八煤段中发现的2-3个层位,总计十余层,海豆芽是一种生活在半咸水海岸,附近的广盐性海生底栖动物。(二)七煤段内发育有10余层硅质泥岩,其中七5煤附近3-4个薄层,质纯而稳定,经为硅质海绵岩。群体海绵动物生活在淡化泻湖或海滨岸附近。(三)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具有互层层理,压扁层理,透镜层理,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中,普遍存在由食泥和物和潜穴生物留下的遗迹和生物搅动构造,结合垂直层序说明亦与海水有关。四、从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硼镓比,锶钡比和铝钛比来分析介质的古盐度,发现石盒子组的泥岩多数为半咸水环境下的沉积。经分析,上下石盒子组的粘土矿物主要是水云母蒙脱石高
22、岭石组合,也与半咸水环境有关。(五)上下盒子组中的砂岩,如K2、K8、七3煤顶板等均含有少量的自生海绿石矿物则经常用以指海水环境或与海水密切相关的半咸水环境。(六)石盒子组含煤地层厚度以及各煤层标志,层间距的稳定性,是典型的陆相沉积所达不到的。(七)上下石盒子组中绝大多数较厚的砂岩层如砂锅窑砂岩,老君庙砂岩,红砂岩、四家沟砂岩、大风口砂岩等,多是细粒和中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主要粒级含量少,粒级分散,分选中等至分选差,砂岩多具反粒序,沉积构造以大型板状槽状层理最发育,多数单向,下部有时具双向交错层理。古流向南为主,砂体图长状。从粒度特征,沉积构造以及砂体图等资料表现出河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平禹煤电 公司 白庙矿 矿井 地质 特征 分析 专业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