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控制系统毕业论文.doc
《嵌入式控制系统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嵌入式控制系统毕业论文.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定义。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正在深入应用到工业、农业、教育、国防、科研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将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与模糊控制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一种体积小、易于网络化、成本较低,集信号采集、数据存储、网络传输、实时控制和实时显示为一体的嵌入式温湿度控制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以及应用领域和未来的发展。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可移植性较强,可以实现对多种模拟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和控制,所以应用前景比较广泛。同时介绍了嵌入式控制系统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而且将控制算法、嵌入式
2、系统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及组态软件作为统一的技术平台来介绍,突出嵌入式技术在控制系统中应用的特点,通过应用实例分析,解析嵌入式控制系统中各部分的问题。关键词:嵌入式控制系统 开发 设计 应用领域目 录第1章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基础11.1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史11.2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概述31.3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组成41.3.1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硬件41.3.2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软件6第2章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72.1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环境72.2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8第3章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103.1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特点103.2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113.
3、2.1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概述及步骤113.2.2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13第4章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174.1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174.2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19参考文献22致 谢23第1章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基础1.1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史1始于微型机时代的嵌入式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计算机始终供养在特殊的机房中,实现数值计算的大型昂贵设备。直到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才能出现历史的变化,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以其小型、价廉、高可靠性特点,迅速走出机房;基于高速数值解算能力的微型机,表现出的智能化水平引起了
4、控制专业人士的兴趣,要求微型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的智能化控制。例如,将微型计算机电气加固、机械加固,并配置各种外围接口电路,安装到大型舰船中结构自动驾驶仪或轮机状态监测系统。这样一来,计算机便失去了原来的形态与通用的计算功能。为了区别于原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把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智能化控制的计算机,称作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诞生于微型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嵌入性本质是将一个计算机嵌入到一对象体系中去,这些是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出发点。2.两大分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导致20世纪末、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5、计算机专业领域集中精力发展通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不必兼顾嵌入式应用要求,通用微处理器迅速从286、386、486到奔腾系列;操作系统则迅速扩张计算机基于高速海量的数据文件处理能力,使通用计算机系统进入到尽善尽美阶段。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则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就是单芯片化道路。它动员了原有的传统电子系统领域的厂家与专业人士,接过起源于计算机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承担起发展与普及嵌入式系统的历史任务,迅速地将传统的电子系统发展到智能化的现代电子系统时代。虽然嵌入式系统是近几年才风靡起来的,但是这个概念并非新近才出现。从20世纪七十年代单片机的出现到今天各式各样的嵌入式微处理
6、器,微控制器的大规模应用,嵌入式系统已经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个系统,往往是在硬件和软件交替发展的双螺旋的支撑下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嵌入式系统也不例外。 嵌入式系统的出现最初是基于单片机的。70年代单片机的出现,使得汽车、家电、工业机器、通信装置以及成千上万种产品可以通过内嵌电子装置来获得更佳的使用性能:更容易使用、更快、更便宜。这些装置已经初步具备了嵌入式的应用特点,但是这时的应用只是使用位的芯片,执行一些单线程的程序,还谈不上“系统”的概念。 最早的单片机是Intel公司的 8048,它出现在1976年。Motorola同时推出了68HC05,Zilog公司推出了Z80系列,这些
7、早期的单片机均含有256字节的RAM、4K的ROM、4 个8位并口、1个全双工串行口、两个16位定 时 器。之后在80年代初,Intel又进一步完善了8048,在它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8051,这在单片机的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页,迄今为止,51系列的单片机仍然是最为成功的单片机芯片,在各种产品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从80年代早期开始,嵌入式系统的程序员开始用商业级的“操作系统”编写嵌入式应用软件,这使得可以获取更短的开发周期,更低的开发资金和更高的开发效率,“嵌入式系统”真正出现了。确切点说,这个时候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实时核,这个实时核包含了许多传统操作系统的特征,包括任务管理、任务间通讯、同步与
8、相互排斥、中断支持、内存管理等功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Ready System 公司的VRTX、Integrated System Incorporation (ISI)的PSOS和IMG的VxWorks、QNX公司的QNX 等。这些嵌入式操作系统都具有嵌入式的典型特点:它们均采用占先式的调度,响应的时间很短,任务执行的时间可以确定;系统内核很小,具有可裁剪,可扩充和可移植性,可以移植到各种处理器上;较强的实时和可靠性,适合嵌入式应用。这些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应用开发人员得以从小范围的开发解放出来,同时也促使嵌入式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90年代以后,随着对实时性要求的提高,软
9、件规模不断上升,实时核逐渐发展为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并作为一种软件平台逐步成为目前国际嵌入式系统的主流。这时候更多的公司看到了嵌入式系统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除了上面的几家老牌公司以外,还出现了Palm OS,WinCE,嵌入式Linux,Lynx,Nucleux,以及国内的Hopen,Delta Os等嵌入式操作系统。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相信会有更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出现。在中国嵌入式系统领域,比较认同的嵌入式系统概念是: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
10、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功能。1.2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嵌入式系统是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的,它必须与具体应用相结合才会具有生命力、才更具有优势。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上述三个面向的含义,即嵌入式系统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它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必须结合实际系统需求进行合理的裁减利用。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所以,介入嵌入式系统行业,必须有
11、一个正确的定位。例如Palm之所以在PDA领域占有70以上的市场,就是因为其立足于个人电子消费品,着重发展图形界面和多任务管理;而风河的Vxworks之所以在火星车上得以应用,则是因为其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 嵌入式系统必须根据应用需求对软硬件进行裁剪,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等要求。所以,如果能建立相对通用的软硬件基础,然后在其上开发出适应各种需要的系统,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模式。目前的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往往是一个只有几K到几十K微内核,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进行功能扩展或者裁减,但是由于微内核的存在,使得这种扩展能够非常顺利的进行。 实际上,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外延极广的名词,凡是与产
12、品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嵌入式特点的控制系统都可以叫嵌入式系统,而且有时很难以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现在人们讲嵌入式系统时,某种程度上指近些年比较热的具有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本文在进行分析和展望时,也沿用这一观点。 一般而言,嵌入式系统的构架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I/O)和软件(由于多数嵌入式设备的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都是紧密结合的,在这里我们对其不加区分,这也是嵌入式系统和Windows系统的最大区别)。1.3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1.3.1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硬件中包含嵌入式微处理器、存储器(SDRAM、ROM、Flash等)、通用设备接口和I/O接口(A/D、D/A、I/O等)
13、。在一片嵌入式处理器基础上添加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和存储器电路,就构成了一个嵌入式核心控制模块。其中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可以固化在ROM中。 (1)嵌入式微处理器 嵌入式系统硬件层的核心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通用CPU最大的不同在于嵌入式微处理器大多工作在为特定用户群所专用设计的系统中,它将通用CPU许多由板卡完成的任务集成在芯片内部,从而有利于嵌入式系统在设计时趋于小型化,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可以采用冯诺依曼体系或哈佛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可以选用精简指令系统(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和复杂指令系统
14、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CISC)。RISC计算机在通道中只包含最有用的指令,确保数据通道快速执行每一条指令,从而提高了执行效率并使CPU硬件结构设计变得更为简单。 嵌入式微处理器有各种不同的体系,即使在同一体系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时钟频率和数据总线宽度,或集成了不同的外设和接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嵌入式微处理器已经超过1000多种,体系结构有30多个系列,其中主流的体系有ARM、MIPS、PowerPC、X86和SH等。但与全球PC市场不同的是,没有一种嵌入式微处理器可以主导市场,仅以32位的产品而言,就有100种以上的嵌入式微处理器。
15、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是根据具体的应用而决定的。 (2)存储器 嵌入式系统需要存储器来存放和执行代码。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包含Cache、主存和辅助存储器。 1Cache Cache是一种容量小、速度快的存储器阵列它位于主存和嵌入式微处理器内核之间,存放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微处理器使用最多的程序代码和数据。在需要进行数据读取操作时,微处理器尽可能的从Cache中读取数据,而不是从主存中读取,这样就大大改善了系统的性能,提高了微处理器和主存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Cache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小存储器(如主存和辅助存储器)给微处理器内核造成的存储器访问瓶颈,使处理速度更快,实时性更强。 在嵌入式系统中Cach
16、e全部集成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内,可分为数据Cache、指令Cache或混合Cache,Cache的大小依不同处理器而定。一般中高档的嵌入式微处理器才会把Cache集成进去。 2主存 主存是嵌入式微处理器能直接访问的寄存器,用来存放系统和用户的程序及数据。它可以位于微处理器的内部或外部,其容量为256KB1GB,根据具体的应用而定,一般片内存储器容量小,速度快,片外存储器容量大。 常用作主存的存储器有: ROM类 NOR Flash、EPROM和PROM等。 RAM类 SRAM、DRAM和SDRAM等。其中NOR Flash 凭借其可擦写次数多、存储速度快、存储容量大、价格便宜等优点,在嵌入式领域
17、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3辅助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用来存放大数据量的程序代码或信息,它的容量大、但读取速度与主存相比就慢的很多,用来长期保存用户的信息。 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外存有:硬盘、NAND Flash、CF卡、MMC和SD卡等。 (3)通用设备接口和I/O接口 嵌入式系统和外界交互需要一定形式的通用设备接口,如A/D、D/A、I/O等,外设通过和片外其他设备的或传感器的连接来实现微处理器的输入/输出功能。每个外设通常都只有单一的功能,它可以在芯片外也可以内置芯片中。外设的种类很多,可从一个简单的串行通信设备到非常复杂的802.11无线设备。 目前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通用设备接口有A/D(模/数转
18、换接口)、D/A(数/模转换接口),I/O接口有RS-232接口(串行通信接口)、Ethernet(以太网接口)、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音频接口、VGA视频输出接口、I2C(现场总线)、SPI(串行外围设备接口)和IrDA(红外线接口)等。 1.3.2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包括设备驱动层、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接口API层以及实际应用程序层。对于简单的嵌入式系统,可以没有嵌入式操作系统,仅存在设备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对于大部分嵌入式系统,由于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通常需要嵌入式操作系统。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1. 驱动层程序任何外部设备都需要相应的驱动
19、程序支持,它为上层软件提供了设备的操作接口。因此驱动层是嵌入式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驱动层程序包括硬件抽象(HAL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板级支持包BSP(Board Support Package)以及设备驱动程序。(1) 硬件抽象层硬件抽象层HAL位于操作系统内核与硬件电路之间的接口层,其目的就是将硬件抽象化。即可以通过程序处理器、I/O接口以及存储器等所有硬件操作。这样是系统的设备驱动程序与硬件设备无关,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硬件抽象层包括相关硬件的初始化、数据的输入/输出操作、硬件设备的配置等操作。2)板级支持包BSP板级支持包BSP介于硬件和
20、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驱动层之间的一层,主要是实现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支持,为上一层驱动程序提供访问硬件设备寄存器的函数包,使之能够更好的运行于硬件。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应的BSP不同。BSP实现的功能主要有:一是系统启动时对应硬件初始化,二是为驱动程序提供访问硬件的手段,Boot Loader属于此类。(3)设备驱动程序系统安装的硬件设备必须经过驱动才能被使用,设备的驱动程序为上层软件提供调用的接口。上层软件只需调用驱动程序提供的接口,而不必关心设备内部的具体操作,就可以控制硬件设备。驱动层除了实现基本的功能函数外(初始化、中断响应、发送、接收等),还具备完善的错误处理函数。第2章 嵌入式系统的开
21、发2.1 嵌入式控制开发环境1交叉开发环境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属于跨平台开发,因此需要一个交叉开发环境。交叉开发是指在一台通用计算机上进行软件的编辑、编译,然后下载的嵌入式设备中运行调试的开发式。用来开发的通用计算机可选用比较常见的PC机等,运行通用的Windows等操作系统。开发计算机一般称宿主机,嵌入式设备称为目标机。在宿主机上编译好的程序,下载到目标机上运行;交叉开发环境提供调试工具对目标机上运行的程序进行调试。交叉开发环境一般由运行于宿主机上的交叉开发软件、宿主机到目标机的调试通道组成。运行于宿主机上的交叉开发软件至少必须包含编译调试模块,其编译器为交叉编译器。宿主机一般为基于x8
22、6体系的桌上型计算机,而编译出的代码必须在目标机处理器体系结构上运行,这就是所谓的交叉编译。在宿主机上编译好目标代码后,通过宿主机到目标机的调试通道将代码下载到目标机,然后由运行于宿主机的调试软件控制代码在目标机上的运行调试。2软件模拟环境软件模拟环境也称为指令集模拟器ISS(Instruction Set Simulator)。在很多时候为保证项目进度,硬件和软件开发往往同时进行。这时作为目标机的硬件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软件的开发就需要一个模拟环境来进行调试。模拟开发环境建立在交叉开发环境基础之上,是对交叉开发环境的补充。这是,除了宿主机和目标机之外,还需要提供一个在宿主机上模拟目标机的环境
23、,使得开发好的程序直接在这个环境里运行调试。模拟硬件环境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指令集模拟器与真实的硬件环境相差很大,即使用户使用指令集模拟器调试通过的程序,也有可能无法在真实的硬件环境下运行。因此,软件模拟不可能完全代替真正的硬件环境,这种模拟调试只能作为一种初步调试,主要是用作用户程序的模拟运行,用来检查语法、程序的结构等简单错误,用户最终还必须在真实的硬件环境中实际运行调试,完成整个应用的开发。3评估电路板评估电路板,也称为开发板,一般用来作为开发者使用和学习板、实验板,可作为应用目标板出来之前的软件测试、硬件调试的电路板,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没有完全确定、初步进行嵌入式开发且没有相关开发经验的人
24、员来说尤其重要。开发评估电路板并不是嵌入式应用开发必需的,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完全可以自行独立设计自己的应用电路板及根据开发需要设计实验板。好的评估电路板一般文档齐全,对处理器的常用功能模块和主流应用都有硬件实现,并提供电路原理图和相关开发例程与源代码,供用户设计自己的应用目标板和应用程序参考。2.2 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的过程 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程序的过程誉为PC机开发应用软件的过程有一定的不同,出现了一些在PC机上不曾有的工作阶段。在同样的一个阶段,具体的工作也有很多的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开发嵌入式软件时,开发者要面对两个工作平台:一个是宿主机,另一个是目标机。宿主机上要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嵌入式 控制系统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