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初步设计1.doc
《大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初步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110KV变电站的初步设计1.doc(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1绪论1.1 概述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所、线路和用户组成的。变电所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因此,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进行变电所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本次所设计的ZY 110kV变电所为某X城市一地区变电所,本所位于该地区网络的枢纽点上,高压侧以接受系统电能为主,降压后供电给本地区的35kV用户,对本地区的正常供电起到了重要作用。全所停电后,仅使该地区中断供电,但仍将使该地区生产停顿,生活混乱,甚至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形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电力系统运行首先要满足可靠,持续供电的要求。本所的设计是在国家和地方的规划下进行的,是以设计任务书为依据,
2、以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技术规定、标准为准绳,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保证供电可靠、调度灵活、满足各项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运行、维护方便,尽可能地节省投资、就近取材,力争设备元件和设计的先进性与可靠性。1.2 本次设计的内容本次设计为11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共分为任务书、计算书、说明书三部分,同时还附有4张图纸加以说明。该变电站有2台主变压器,初期上1台,分为三个电压等级:110kV、35kV、10kV,其中110KV电压等级采用单母分段带旁母其余的均采用单母分段的主接线方式供电,本次设计中进行了短路电流计算,主要设备选择及校验(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母线等),并同时附带介绍了
3、所用电和直流系统、继电保护和微机监控系统、过压保护、接地、通信等相关方面的知识。1.3毕业设计应达到的主要指标 本毕业设计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此次设计是在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如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等)后进行的。此次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变电所设计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贯彻执行我国电力工业有关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电力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此外,通过本次设计实践,不仅回顾和加深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熟练地掌握了ECAD、Visi
4、o等绘图软件,以及进一步巩固了Microsoft Office Word的操作方法。1.4 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所设计的变电站的特点,以及它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运行方式等应有清晰的概念。.熟悉所选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及其运行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熟悉所采用的电气主接线图,掌握各种运行方式的倒闸操作程序。.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及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1.5 国内外概况在电力系统中,除应采取各项积极措施或减少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以外,故障一旦发生,必须迅速而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元件,这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切除故障
5、的时间常常要求小到十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秒,实践证明只有装设在每个电气元件上的保护装置才有可能满足这个要求。这种保护装置直到目前为止,大多是由单个继电器或继电器与其附属设备的组合构成的,故称为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子式静态保护装置和数字式保护装置出现以后,虽然继电器以被电子元件或计算机所代替,但仍沿用此名称。在电业部门常用继电保护一词泛指继电保护技术或由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组成的继电保护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一词,则指各种具体的装置。我国电力工业自动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20万MW及以上大型机组以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许多变电所以装设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有些已实现无人值班,电力系统已实现调度自动化。迄今,我国电
6、力工业已进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力系统,高电压和高自动化的新阶段。国家方针、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是根据国家实际情况、结合电力工业的技术特点而制定的准则,是把科学、技术总结成条理化,也是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晶,在进行论证分析阶段,更应辩证的统一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关系,方能达到先进性与可行性。我国目前电力工业的发展方针是:.在发展能源工业的基本方针指导下发展电力工业。.电力工业发展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发挥水电优势,加快水电建设。.建设大型矿口电厂,搞好煤、电、运平衡。.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重视环境保护,积极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在煤,水能源缺乏地区,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核电厂。.政企
7、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利益。第一篇 电气一次部分2 变电所总体分析、负荷分析与主变压器选择2.1变电所总体分析今欲组建的ZY 110kV变电所位于某城市近郊区,四周临近工业区和各种大型工矿企业。因而,该地区工农业负荷集中,需电量大。所以,这些条件为组建变电所提供了必要性,也正是建所的主要目的。不仅如此,该地区地势平坦,且附近建筑物稀疏,使得出线走廊较开阔;该地区海拔高度为200m,属于非强烈地震区;水文地质方面,地耐力较好,土壤热阻率为100cm/W,地下水位较低,水质良好,且无腐蚀性;气象方面,年最高气温+40,年最低气温-20,年
8、平均气温+15,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32,最大覆冰厚度b=10mm,最大风速为25m/s,微风风速为3.5m/s。所以,这些条件为组建变电所提供了充分性和优越性。本所位于该地区网络的枢纽点上,高压侧以接受系统电能为主,降压后供电给本地区的35kV变电所用户,因此它属于地区变电所,对本地区的正常供电起到了重要作用。若全所停电,将引起该地区用户供电中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危机生命。本所电压等级为110/35/10kV,其中,110KV电压等级近期出线2回,远景发展2回;35KV电压等级近期出线5回,远景发展2回;10电压等级近期出线12回,远景发展2回,且用于接补偿电容器和所用电。2.2变电所
9、负荷分析 负荷可以分为三类:类负荷,类负荷,类负荷类负荷:凡是暂时停电将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设备损坏及重大经济损失的负荷。供电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停电。 类负荷:凡停电造成减产,使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的负荷。供电要求:可短时停电几分钟类负荷:、类负荷以外的其他负荷。供电要求:可以长时间停电。2.2.1各电压侧负荷分析2.2.1.1 110kV和10kV侧负荷分析 110kV侧主要近期回路数有2回,主要连接系统S1、S2以及一些传输线;远景发展2回。10kV侧主要是市区及一些轻工业用电且接补偿器和所用电。因在计算负荷求主变容量和台数时,仅用主变中压侧和低压侧负荷,且因本所低压侧负荷较小,故计算负
10、荷时可忽略不计。因此,将主要分析中压侧负荷。2.2.1.2 35kV侧负荷分析35kV侧近期共有5回,远景将发展2回.该工业区内有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是重要的电力负荷。以下以钢厂为例具体地分析出线上的负荷用电情况,其生产过程为选矿(20%)炼焦(10%)炼铁(10%)炼钢(10%)轧钢(35%),括号内的百分数为各环节用电比重,其它用电占15%。生产中熔炼(包括炼焦、炼铁和炼钢)过程要求绝不能停电,否则可能使铁水冷却后与炼炉凝固为一体,造成炼炉报废,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因而可知熔炼用电属于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可靠性很高,可采用双回供电或设备用电源。该工业区中、级负荷比重及其它有关数据
11、见表2.1中。另外不考虑穿越功率。 表2.1变电所负荷资料电压等级负荷名称最大负荷(MW)穿越功率MW负荷组成%自然力率Tmax(h)线长(km)近期远景近期远景一级二级三级110kv市系1线101860市系2线101825备用110备用21235kv郊一230.9郊二2.53.50.9500011水泥厂11.520.9400010水泥厂21.520.9400013耐火厂11.50.9500012备用12.50.9备用22.50.910kv棉纺厂122.515250.7535003.5棉纺厂21.5 20.7540004.5印染厂12230300.7840002.5印染厂211.50.7835
12、003毛纺厂11.510300.7540003针织厂1.520.7545003柴油机厂11.520.835002柴油机厂21.520.840001.5橡胶厂11.520200.72市区11.5215200.8市区21.520.8食品厂1.21.515200.8备用11.510200.78备用21.50.78注:35kV负荷的功率因数0.9是各35kV变电站集中无功补偿后的数值。 表中负荷为最大负荷值,最小负荷为最大负荷的70%,负荷同时率取0.85-0.952.2.2负荷计算变电所综合最大负荷,是选择变压器容量及台数配置的依据。将变电所供电范围以内所有用户的负荷相加乘以同时系数,并考虑网损后即
13、可得到变电所的综合最大负荷。其中,各电力用户的最大负荷不一定出现在同一时间里,因此变电所的综合最大负荷不是各用户最大负荷的直接相加,而是比它们的总和要小些。这些差别在计算中是用同时系数来表示的。并且,应考虑电力网络有功功率损耗,通常用网损率(或线损率)来表示。同时系数的确定:确定配电所母线的最大负荷时,所采用的有功负荷同时系数:计算负荷小于 5000 千瓦 0.91.0;计算负荷为 500010000 千瓦 0.85;计算负荷超过 10000 千瓦 0.80;2.2.2.1 35kV及10KV侧综合最大负荷计算为以后便于以后选择主变的台数及容量,须计算35kV及10KV侧近期和远期综合最大负荷
14、。(1) 远期综合最大负荷 (2.1)式中 同时系数,分别取0.9与0.85; 线路远期负荷,MVA; 自然力率; 线损率,取5%。(2)同理得近期综合最大负荷 (2.2)式中符号与远期基本相同. 2.2.2.2 35kV及10KV侧远期级和级综合最大负荷计算本项计算采用保守算法,不计同时系数和线损率,即负荷直接相加。远期级综合最大负荷计算公式 (2.3)远期级综合最大负荷计算公式: (2.4)远期、级均包括35KV和10KV两部分.远期、级总的综合最大负荷计算公式: (2.5)计算过程见计算书,现将本所各负荷计算结果列于表2.2中.表2.2 变电所110kV侧各综合最大负荷计算结果 (MVA
15、)近期综合最大负荷远期综合最大负荷远期35KV综合最大负荷远期10KV综合最大负荷远期、级总的综合最大荷24.5848.4512.59.2221.722.3 主变压器选择在变电所中,用来向电力系统或用户输送功率的变压器,称为主变压器。利用上节的有关负荷计算结果以及技术规范便可选择主变的台数、容量和型式。第3.1.1条:主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应根据地区供电条件、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和运行方式等条件综合确定。 第3.1.2条:在有一、二级负荷的变电所中宜装设两台主变压器,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装设两台以上主变压器。如变电所可由中、低压侧电力网取得足够容量的备用电源时,可装设一台主变压器。第3.1.
16、3条:装有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的变电所,当断开一台时,其余主变压器的容量不应小于60的全部负荷,并应保证用户的一、二级负荷第3.1.4条:具有三种电压的变电所,如通过主变压器各侧线圈的功率均达到该主变容量的15%以上,主变压器宜采用三绕组变压器。第2.2.4条 变压器绕组的连接方式必须和系统电压相位一致,否则不能并列运行。电力系统采用的绕组连接方式只有和型两种。高中低三侧绕组如何组合,要根据具体工程来定。我国110KV及以上电压,变压器绕组都采用0连接,35KV亦采用型,其中性点通过消弧线圈接地。35KV以下电压变压器绕组都采用连接。ZY 110KV变电所电压等级为110/35/10KV,接线方
17、式采用YN/Yn0/D接线方式。2.3.1主变形式的选择因为单相变压器相对来讲投资大,占地多,损耗也大,同时配电装置结构复杂,增加了工作量,还应考虑到制造条件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在330KV以下电力系统中一般采用三相变压器,该所具有三种电压,故采用三绕组变压器。变压器三绕组的接线组别必须同系统电压相一致,考虑到同步并列要求,及限制3次谐波对电压的影响等因素,采用全星型接线变压器.为保证电能质量,电压必须维持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分接头调整,改变变压器的高压侧的绕组匝数,从而改变其变比,实现电压调整。2.3.2 主变台数选择变电所主变的台数与电压等级接线方式传输容量以及系统的联系有密切关系。通常与系
18、统具有强联系的大中型变电所,在一种电压等级下,主变应不少于二台。综合考虑,本所采用两台主变。2.3.3 主变容量选择变电所主变容量,一般应按年远景负荷来选择。根据城市规划负荷性质电网结构等综合因素确定主变容量。2.3.3.1 选择条件 所有主变容量应不小于远期综合最大负荷。 (2.6)式中 主变台数,为2台。 主变额定容量,MVA。2.3.3.2 校验条件 一台主变停运,其余主变容量应至少能满足综合最大负荷的,且考虑过负荷能力时能够能满足远期级总的综合最大 (2.7) (2.8) 联立以上两式,求它们的最大值,然后查变压器容量表,即得主变额定容量。根据表2.2中的已知条件,代入以上式中,求得主
19、变额定容量为MVA。2.3.3.3 近期中应装设的台数根据所选择的主变容量与近期综合最大负荷的关系来决定近期装设台数。 (2.9)因MVA与(这个数改为24.58)MVA相近,故决定近期只装一台主变就基本能满足近期负荷。不过,在负荷达到远期水平前,应将另一台主变装上。2.3.4 主变型式选择选择主变型式时,应从相数、绕组数、冷却方式、接线组别等方面确定。2.3.4.1 相数的确定主变采用三相或单相,主要考虑变压器的容量、制造水平、可靠性要求及运输条件等因素。当不受运输条件限制时,在330kV及以下的变电所中,一般都应选用三相变压器。经综合考虑,在满足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本所主变选用三相式。2.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毕业设计 说明书 110 KV 变电站 初步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