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毕业论文.doc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毕业论文.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家里蹲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 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学 生吴哥指导教师很牛的 副教授年 级2008级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学生姓名 吴哥指导教师 很牛的 副教授年 级 2008级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年3月1日说 明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
2、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课题来源:指定命题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嵌入到燃气表中,依据无线通信机制,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以解决自动燃气抄表问题。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贴近客观物理世界的网络系统,其产生和发展一直都与应用相联系。多年来经过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演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精细农业、安全监控、环保监测、建筑领域、医疗监护、工业监控、智能交通、物流
3、管理、自由空间探索、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展示。发展趋势: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从机制研究、系统研发,到应用示范试点,正在努力走向技术和产业的成熟。在中国,政府的引导、研究人员的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使WSN网络技术快速稳步发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史。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分类及当下流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体应用方面的分析。 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的实现原理。4、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嵌入到燃气表中,依据无线通信机制,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以解决自动燃气抄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将无线传感器节
4、点嵌入到燃气表中、如何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 解决办法:查找资料、请教导师、请教学者、分析网络安全产品的实现原理、通过实践自我总结。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起止时间2012年1月2012年5月进度安排2011年12月29日2012年3月1日 确定论文题目,查找资料,撰写开题报告。2012年3月 2 日2012年3月20日 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题目研究内容。2012年3月21日2012年4月10日 撰写论文并送老师第一次审查。2012年4月11日2012年5月 4 日 论文第二次修改,老师第二次审查。2012年5月12日交论文,答辩。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计算机外出调研主要单位,访
5、问学者姓名:学 士 学 位 论 文题 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 学 生吴哥指导教师很牛的 副教授年 级2008级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家里蹲大学2012年5月摘要:在对无线传感器网路(WSN)产生和发展、技术成熟程度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WSN组网模式、拓扑控制、媒体访问控制(MAC)和链路控制、路由与数据转发及跨层设计、时间同步技术、自定位和目标定位技术等组网关键技术和应用支撑技术方面的研究内容。基于应用中的典型实用和示范系统,文章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嵌入到燃气表中,依据无线通信机制,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以解决自动燃气抄表
6、问题。关键字: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织网络;分簇控制;能量效率目 录绪论1第一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历史背景21.1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的会议和组织31.2相关科研和工程项目31.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成熟度分析4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体系及其发展现状52.1 核心关键技术52.2 关键支撑技术7第三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系统发展现状8第四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和特点10第五章 需要解决的问题125.1 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125.2 抄表技术概况12第六章 国内外远程抄表系统的发展概况146.1 国外自动抄表技术的发展146.2 国内自动抄表技术的发展14第七章 基于GPRS的远程抄
7、表系统总体设计167.1 设计方案论述与选择167.2 GPRS通讯技术介绍177.3 无线抄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19第八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258.1 终端系统结构258.2 ARM控制单元及相关外围电路268.3 人机接口电路298.4 电源电路设计298.5 RS-485电路308.6 GPRS通信模块31第九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349.1 终端软件的设计思路349.2 上电初始化模块379.3 RS-485通信模块379.4 GPRS通信模块39参考文献41Abstract42绪 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的无线抄表终端系统的实现方案,在以GPRS为通信手段的基础上,对无线抄表终端进行了
8、完整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对GPRS通信模块软硬件上予以了实现,我们选用Philips公司的 LPC2138微处理器和Siemens公司的MC55通信模块作为目标硬件,使用AT指令,完成与监控中心的通信。本文行文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相关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相关体系。第三章:介绍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系统发展现状。第四章: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和特点。第五章:阐述了本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第六章:调研了燃气监测系统通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燃气远程监测系统中几种传统的通讯方式,并指出这些通讯方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GPRS应用于电力系统
9、通信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第七章:介绍了GPRS无线通讯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结构、通信协议及基于GPRS的数据传输;并将它与几种无线的通讯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从而证明了它在远程测控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优势。第八章:根据燃气远程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无线抄表终端硬件系统,详细介绍了各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对终端单元用到的主要器件作了介绍,详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各硬件电路,并对硬件电路设计中涉及到电磁兼容性问题和抗干扰性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九章:针对终端的功能需求和主控制器的资源,终端软件系统采用了多任务调度机制;对各功能模块的软件实现进行了论述,详细论述了GPRS无线
10、数据传输的软件设计思路。第一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历史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 它的英文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简称WSN。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将探测数据,通过汇聚节点经其它网络发送给了用户。1996年,美国UCLA大学的William J Kaiser教授向DARPA提交的“低能耗无线集成微型传感器”揭开了现代WSN网络的序幕。1998年,同是UCLA大学的Gregory J Pottie教授从网络研究的角度重新阐释了WSN的
11、科学意义。在其后的10余年里,WSN网络技术得到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政府的广泛关注,成为在国防军事、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结构监控、复杂机械监控、城市交通、空间探索、大型车间和仓库管理以及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安全监测等众多领域中最有竞争力的应用技术之一。美国商业周刊将WSN网络列为21世纪最有影响的技术之一,麻省理工学院(MIT)技术评论则将其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早可以追溯二十世纪70年代越战时期使用的传统的传感器系统。当年美越双方在密林覆盖的“胡志明小道”进行了一场血腥较量,这条道路是胡志明部队向南方游击队
12、源源不断输送物资的秘密通道,美军曾经绞尽脑汁动用航空兵狂轰滥炸,但效果不大。后来,美军投放了2万多个“热带树”传感器。所谓“热带树”实际上是由震动和声响传感器组成的系统,它由飞机投放,落地后插入泥土中,只露出伪装成树枝的无线电天线,因而被称为“热带树”。只要对方车队经过,传感器探测出目标产生的震动和声响信息,自动发送到指挥中心,美机立即展开追杀,总共炸毁或炸坏4.6万辆卡车。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美军研制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系统、海军协同交战能力系统、远程战场传感器系统等。这种现代微型化的传感器具备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 因此在1999年,商业周刊将传感器网络列为21
13、世纪最具影响的21项技术之一 。第三阶段:21世纪开始至今。也就是本课开始介绍的911事件发生之后。这个阶段的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在于网络传输自组织、节点设计低功耗。除了应用于情报部门反恐活动以外,在其它领域更是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所以2002年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橡树岭实验室提出了“网络就是传感器”的论断。由于无线传感网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网络,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出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传感器网络被列为第一 。在现代意义上的无线传感网研究及其应用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启动,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少数方向之一。在2006年我国发布的国
14、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为信息技术确定了三个前沿方向,其中有两项就与传感器网络直接相关,这就是智能感知和自组网技术。当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也是符合计算设备的演化规律。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的会议和组织WSN网络技术一经提出,就迅速在研究界和工业界得到广泛的认可。1998年到2003年,各种与无线通信、Ad Hoc网络、分布式系统的会议开始大量收录与WSN网络技术相关的文章。2001年,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IEEE成立了第一个专门针对传感网技术的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ensor N
15、etwork(IPSN),为WSN网络的技术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技术园地。2003年到2004年,一批针对传感网技术的会议相继组建。ACM在2005年还专门创刊ACM Transaction on Sensor Network,用来出版最优秀的传感器网络技术成果。2004年,Boston大学与BP、Honeywell、Inetco Systems、Invensys、Millennial Net、Radianse、Sensicast Systems等公司联合创办了传感器网络协会,旨在促进WSN技术的开发。2006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WSN技术研究
16、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2 相关科研和工程项目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陆续展开分布式传感器网络(DSN)、集成的无线网络传感器(WINS)、智能尘埃(Smart Dust)、?滋AMPS、无线嵌入式系统(WEBS)、分布式系统可升级协调体系结构研究(SCADDS)、嵌入式网络传感(CENS)等一系列重要的WSN网络研究项目。自2001年起,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计划局(DARPA)每年都投入千万美元进行WSN网络技术研究,并在C4ISR基础上提出了C4KISR计划,强调战场情报的感知能力、信息的综合能力和利用能力,把WSN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设立了Smart Sensor Web
17、、灵巧传感器网络通信、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群、传感器组网系统、网状传感器系统等一系列的军事传感器网络研究项目。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推动下,美国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等许多著名高校也进行了大量WSN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美国的一些大型IT公司(如Intel、HP、Rockwell、Texas Instruments等)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逐渐介入该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纷纷设立或启动相应的研发计划,在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型化、低功耗设计、网络组织、数据处理与管理以及WSN网络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D
18、ust Networks和Crossbow Technologies等公司的智能尘埃、Mote、Mica系列节点已走出实验室,进入应用测试阶段。除美国以外,日本、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国家也对传感器网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各自展开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国现代意义的WSN网络及其应用研究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启动,首先被记录在1999年发表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的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200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微系统研究与发展中心,挂靠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旨在整合中科院内部的相关单位,共同推进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部署传感器网络相
19、关的课题。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共支持面上项目11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发展计划共支持面上项目30余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也设立2项与传感器网络直接相关的项目;国家发改委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工程项目(CNGI)也对传感器网络项目进行了连续资助。“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提出的157个技术课题中有7项直接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2006年初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信息技术确定了3个前沿方向,其中2个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直接相关。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在2008年启动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国家级重大专项中,有第6个子专题“
20、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是专门针对传感器网络技术而设立的。该专项的设立将大大推进WSN网络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成熟度分析Gartner信息技术研究与咨询公司从2005年到2008年对WSN网络的技术追踪和评估。2005年,Gartner认为WSN技术的关注度已经越过了膨胀高峰并回归理性,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科研人员开始理性反思这种技术模式是不是有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机会。当时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该技术将在25年内走向成熟。2006年,Gartner的评估认为该技术正按照预定曲线前行,但成熟时间要更长一些;而到了2007年,Gartner发现对该
21、技术的关注度又有大幅度回升,但其市场并没有走向高产能期,而是似乎又回到了技术膨胀期。同时,距离成熟的时间仍然是10年以上。超过5年的市场预测往往意味公司对该项技术缺乏准确的判断。从这一点上看,WSN技术从市场的角度上看还有些扑朔迷离。Gartner的2008年技术预测报告中没有对该领域进行预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杀手级应用所需的几项关键性的支撑技术目前难于突破,微型化、可靠性、能量供给在目前看来是制约应用的最大问题。另外,这些技术之间还彼此制约。首先,微型化使节点通信距离变短,路径长度增加,数据延迟难于预期;其次,能量获取和存储容量与设备体积(表面积)呈正比,充足的能源和微型
22、化设计之间的矛盾难于调和;再有,现有电子技术还很难做到可降解的绿色设计,微型化给回收带来困难,从而威胁到环境健康。市场不会向技术妥协,如果一项技术不能在方方面面做到完美就很难被市场所接受。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要想在未来十几年内有所发展,一方面要在这些关键的支撑技术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就要在成熟的市场中寻找应用,构思更有趣、更高效的应用模式。值得庆幸的是,WSN技术在中国找到了发展机会。政府引导、研究人员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大加快了WSN技术的市场化进程。中国必将在WSN技术和市场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体系及其发展现状WSN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因而包含众多研究方
23、向,WSN技术具有天生的应用相关性,利用通用平台构建的系统都无法达到最优效果。WSN技术的应用定义要求网络中节点设备能够在有限能量(功率)供给下实现对目标的长时间监控,因此网络运行的能量效率是一切技术元素的优化目标。下面从核心关键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两个层面分别介绍应用系统所必须的设计和优化的技术要点。2.1 核心关键技术2.1.1 组网模式在确定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应用系统设计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采用何种组网模式。是否有基础设施支持,是否有移动终端参与,汇报频度与延迟等应用需求直接决定了组网模式。(1)扁平组网模式所有节点的角色相同,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数据的交流和汇聚。最经典的定向扩散路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 毕业论文 基于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远程 智能 系统 研究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4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