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毕业论文范文.doc
《卫星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毕业论文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星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毕业论文范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卫星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作 者 指导教师 摘要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的需求和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逐步成为应急和特殊通信领域的重要的通信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应急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研究了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最后介绍了卫星应急通信技术在各种突发事件中的应用。关键词:卫星应急通信技术; 系统结构; 原理; 突发事件; 应用目 录引言11应急通信概述11.1应急通信的内涵11.2我国应急通信技术的发展22 卫星应急通信原理42.1卫星应急通信的概念及系统组成42.2卫星移动电话92.3卫星应急通信的特点103卫星应急通信技术在突发事件中的应
2、用103.1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103.2 卫星通信在贵州电力应急通信网建设中的应用113.3卫星应急通信技术在安徽防汛中的应用133.4 宽带VSAT通信系统在交通应急指挥中的应用143.5卫星应急通信车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应用173.5 IPStar卫星宽带系统在地震中的应用194 我国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20结论21致谢22参考文献22引言当今社会,日益增多的大型集会类事件给现有通信系统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一系列的突发事件诸如地震、火灾、恐怖事件等不断地考验着政府及其相应的职能机构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提高政府及其主要职能机关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
3、的话题。在大型集会时,数以万计的人群集中在一起,某些区域的通信设施处于饱和状态,严重的过载会使通信瘫痪直至中断;在消防案例中,建筑物被毁严重时,楼体内的通信设施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现场周围的公用通信网无法完成指挥调度的功能,同时对图像、视频的支持度也比较低;在公安办案尤其是重大恐怖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国家、地方领导需要实时的掌握案发现场的状况,这时候图像、视频监控的地位尤其突出;更有甚者,在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面前(比如汶川、玉树大地震),基础设施包括通信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完全被毁,灾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孤城的状态,所有的现场信息都需要实时的采集、发送、反馈。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下,应急通信系统是
4、至关重要的。应急通信的目标即是利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尽快恢复通信,保证用户正常使用通信业务,实现如下目标,即应急指挥中心/联动平台与现场之间的通信畅通;及时向用户发布、调整或解除预警信息;保证国家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互;疏通灾害地区通信网话务,防止网络拥塞,保证用户正常使用。应急通信系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预防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是保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建立应急通信系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各种通信手段中,卫星通信以其覆盖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在任何地点实现通信联
5、络的特点,在应急通信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卫星应急通信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各种类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最后给出了我国卫星应急通信技术建设和发展的建议。1应急通信概述1.1应急通信的内涵应急通信,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或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保障通信联络,采用已有的机动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所谓紧急情况,包括抢险救灾、突发事件、重大国事活动、国内及国际通信援助、大型运动会乃至国防战备等等1。众所周知,在出现以上紧急情况或原有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保障通信联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一些有能力的国家一般都建有自己的应急通信系统,图1.1为应急通信网示意图。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
6、要的大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建立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完备的通信网络,也建立了一个完备应急通信系统和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应急通信队伍。据了解,我国的这支应急通信队伍也是世界上除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以外的第三家有能力在海外提供应急通信服务的队伍。近几年来,这支应急通信队伍在庆祝香港回归、98抗洪救灾、支援文莱和上海的APEC会议、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以及今年陕西抗洪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图1.1 应急通信网示意图1.2我国应急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应急通信的发展与整个电信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应急体系的建设应该是息息相关的。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年以前,第二个阶段是
7、1998年到2003年,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到2008年。其中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个是1998年的抗洪和信息产业部的改革。第二阶段是非典,国务院主要以制定应急预案为标准。第三个是抗地震灾害、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为标准。在1998年以前,从通信建设投资和电话普及率看,我国的通信技术还相当薄弱。“七五”期间投资只有200亿,“十五”突破了2000亿。我国对于通信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视,在每年通信建设投资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应急通信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尤其是在“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的通信在应急通信装备、质量方面可以达到先进水平,另外在组织管理方面也形成了完善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在此期间建设
8、完成了包括覆盖全国的卫星通信指挥网、移动通信交换、集群、传输在内的1000多套网络装备。形成了空中与地面结合,有线与无线结合,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应急通信装备体系。另外,加强了移动通信保障队伍的建设,建成了以12个机动区域为主,各省应急机动通信局为辅的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反应迅速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而且这支队伍也一直延续下来。在08年的抗震救灾和冰冻灾害显示出了过硬的实力。另外,在新阶段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解决流程。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一些老电信的运维人员,对于这一块都说得头头是道,这说明我国在这一阶段对于应急通信的建设、发展方面也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在1998年的抗洪中,我
9、国的应急通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成为了我国应急通信发展的里程碑。但是,1998年以后,随着我国的电信行业重组、电信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电信业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每年电信业投资规模保持在2000亿以上。但是,应急通信的发展,却进入了一个振荡期。我们应急通信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应急通信建设上,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政企分开以后,首先各界对于应急通信的定位问题产生了比较大的争议。并由此引申出应急通信的建设发展,应该是由政府来承担,还是由电信运营企业来承担。一方面,我们的电信应急通信主管部门,向国家申请相应的投资
10、资金比较困难,而且难以落实。另一方面,承担应急通信任务的电信运营企业,自己有独立的财务业绩考核体系,对基本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应急通信建设热情不是很高,不愿意进行投资。第二个方面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公用通信网发展的规模,包括速度应该是比较迅速的,特别是1998年以后,每年的投资在2千亿以上。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在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应急通信还有没有必要进行投资,这也是各方争论的问题。从1998年到2008年,我们在应急通信方面的建设投资,基本上为零。但是,因为这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大网通信快速的发展期。因为我们的应急通信也是我们公共通信网重要的一部分,也面临着更新换代。据不完全
11、统计,到目前为止,大概80%的应急通信的设备处于严重老化或淘汰的边缘,因此这10年基本上从建设这一块,应急通信处于一个艰难维持的困境。而从专业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来看,随着企业的重组上市、机构的改革调整,专业应急队伍面临着工资低、待遇差,甚至被裁员的危险,队伍的不稳定导致了一定的危险。另外一点是我们的应急管理人员这方面,由于岗位的压缩,也是面临着工作任务重,而且还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新情况。这样使得我们的应急管理人员疲于应付。第三个阶段非典的爆发对于我们是一个契机,国家对于突发的事件开始逐步重视。通过各行业、各部门应急通信预案的制定,开始了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通过预案的制定,我们应急通信这一块也在
12、组织管理。同时,我们国家的应急通信主管部门,对于市场冲击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08年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奥运通信保障,我们都经受住了考验。在建设跟不上,设备老化、落后的情况下,凭借着多年形成的完善的应急处置管理体系,以及我们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圆满地完成了抗击冰冻灾害、抗震救灾,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的通信保障任务,体现了我们应急通信应用的形象。应急通信保障是我们各个电信企业重要的职责和任务。2 卫星应急通信原理2.1卫星应急通信的概念及系统组成(1)卫星应急通信概念卫星通信简单的说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大气中)的无线电
13、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2,如图2.1所示。卫星通信的特点是:通信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电波所覆盖的范围内,从任何两点之间都可进行通信。不易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可靠性高),只要设置地球站电路即可开通(开通电路迅速),同时可在多处接收,能经济地实现广播、多址通信(多址特点)。电路设置非常灵活,可随时分散过于集中的话务量。同一信道可用于不同方向或不同区间(多址联接)。图2.1 卫星通信系统示意图 (2)卫星通信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器工作原理一个卫星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通信地球站、跟踪遥测指令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等四大部分组成7,如图2.2所示。图 2
14、.2 卫星通信系统结构组成示意图通信卫星的主体是通信装置,靠通信装置中的转发器和天线来完成无线电中继站的作用。一个卫星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能同时接收和转发多个地球站的信号。用户通过地球站(微波无线电收、发信台)接入卫星线路,进行通信。跟踪遥测指令分系统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定期对卫星进行轨道修正和位置保持等控制。监控管理分系统是对定点的卫星在业务开通前、后进行通信性能的监测和控制,以保证正常通信。一条卫星通信信道是由发端地球站、上行链路、卫星转发器、下行链路和收端地球站所组成。发端地球站的信道终端设备首先将多路电话信号进行复用,成为基带信号,送到调制器对载波进行调制,经
15、上变频器变换成载频为f1的上行载波信号,最后经过微波大功率放大器,经双工器由天线辐射出去。由发端地球站发出的上行载波信号经过远距离传输到达卫星转发器,卫星转发器利用低噪声接收机接收,并将载频为f1的微波信号变换成下行载频f2的信号,利用发射设备的输出功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到所需的电平,经天线向地面发射。收端地球站利用高增益天线和低噪声接收机接收下行载频f2的信号,经双工器、低噪声放大器和下变频器的放大和变频成为中频信号,然后送到解调器恢复出基带信号,最后通过复用设备进行分路,并通过地面微波中继线路或其他类型的长途线路等送给有关用户。常用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VSAT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卫
16、星通信系统。2.1.1 VAST通信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卫星通信中出现的甚小口径终端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曾被比喻为计算机领域中出现的微机。它天线很小,与一般的卫星地面站相比,可称为“微型地面站”。该技术九十年代初才在中国开始运用。这类小站可以很方便地安装在用户处。 通常,大量这类小站与一个大站协同工作,构成一个卫星通信网, 能够支持范围广泛的单向或双向数据、话音、图像及其它综合电信及信息业务。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系列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奠定了卫星通信设备向多功能化、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典型的VSAT系统5(网络)是由主站、卫星和许多远端
17、小站(VSAT)三部分组成的, 通常采用星形网络结构。如图2.3所示。图2.3 VAST卫星通信网的结构图卫星通信网的网络结构有星形、网状或者星形网状混合三种,星形网由个主站和若干个VSAT小站组成。主站可与任一小站直接通信,各个VAST站之间必须通过主站转接才能互相通信,此种网主要用于数据传输;网状网中各站无主次之分,任意两个VSAT站都能直接互相通信,此种网主要用于话音传输。个网内可有数十、数百甚至数千个VAST站。图 2.4 VSAT小站VSAT网络的优点是小站设备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且造价低,可车载或单人背负组网灵活、方便单个VSAT小站可方便地接入或离开现有的通信网络支持多种通信方
18、式包括VSAT站与站之间的点对点通信、多个VSAT站之间的双工通信、主站对小站的广播通信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适用于多种业务和速率通信质量高, 路由少、链路环节少误码率低可配接各种终端设备方便地与其他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它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组网式,卫星通信方式应作为我国应急减灾通信系统的首选方式。VSAT系统大量用于专网通信、应急通信和“村村通”工程等领域。在汶川抗震救灾初期由于受灾乡镇的地理条件复杂短时间内无法打通光缆因此采取空投或空降的方式向灾区投放了大量的VSAT设备和配套的太阳能电池(或柴油发电机), 每套VSAT可开通个2至4个公用电话, 投放后迅速形成通信能力, 初步满足了抗震救灾的
19、应急通信需要。同时通过临时架设的VSAT网络, 在已修复的基站或临时架设的小基站与移动交换机之间提供临时通信链路恢复灾区人民的移动通信。灾区人民通过“中卫1号”通信卫星, 使用手机与亲人朋友取得了联系6。VSAT“村村通”工程重点在于解决我国偏远农村地区的通信问题。VSAT作为一种高效、稳定、快捷、成熟的通信方式, 能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基本通信, 尤其在地面网络无法达到的偏远区域更是不可替代的通信解决方式。“村村通”不仅包含“村村通电话”工程而且还包含着“村村通电视”工程能够使偏远地区接收到高清晰、多频道的电视节目丰富广大偏远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在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它
20、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应急通信手段。在汶川抗震救灾中,VSAT“村村通”工程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灾区未被破坏的远端VSAT话务量增加明显,成为当地群众向外界反馈灾情, 获取救援的惟一渠道。2.1.2 INMARSAT系统海事卫星的出现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它的出现和在这之前的海上的一些重大海难事故有密切关系。几十年来,海事卫星在海难救助以及海上航行的常规通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海事卫星技术的发展也逐渐的走上了陆地,走进了航空的领域。现在说的海事卫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实际上在为航空、航海和陆地同时提供着服务。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是国内唯一从事海事卫星系统的运行、服务的支持、技术的发展的单位。INMAR
21、SAT系统是由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管理的全球第一个商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原来中文名称为“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现更名为“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系统由卫星、固定站(岸站、航站等)、网络协调站和移动站(船站、机站、车载站等)组成,如图2.5所示。图2.5 INMARSAT系统示意图INMARSAT通信系统的空间段由四颗工作卫星和在轨道上等待随时启用的四颗备用卫星组成。这些卫星位于距离地球赤道上空约35700km的同步轨道上,轨道上卫星的运动与地球自转同步,即与地球表面保持相对固定位置。所有INMARSAT卫星受位于英国伦敦INMARSAT总部的卫星控制中心(SCC)控制,以保证每颗
22、卫星的正常运行。每颗卫星可覆盖地球表面约13面积,覆盖区内地球上的卫星终端的天线与所覆盖的卫星处于视距范围内。岸站(CES)是指设在海岸附近的地球站,分属INMARSAT签字国主管部门所有,它既是与地面公用网的接口,也是卫星系统的控制和接入中心。船站(SES)是设在船上的地球站。因此,SES的天线在跟踪卫星时,必须能够排除船身移位以及船身的侧滚、纵滚、偏航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体积上SES必须设计得小而轻,使其不致影响船的稳定性,在收发机带宽方面又要设计得有足够带宽,能提供各种通信业务。SES根据INMARSAT业务的发展被分为A型站、B型站、M型站和C型站标准,1992l993年投入应用的B、
23、M型站,采用了数字技术,它们最终将取代A型站和C型站。网络协调站对整个洋区的信道进行管理和协调,对岸站调用电话电路的要求进行卫星电路的分配与控制;监视和管理信道使用状况,并在紧急情况下强行插入正在通话的话路,发出呼救信号。INMARSAT系统的一系列优点,使得它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作为地面网的一个有力补充和延伸,与地面系统共同发展,致力于解决偏远地区的移动通信问题,并在地面系统覆盖不到的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而且在抢险救灾、行业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应急通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12汶川地震中发回来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新华社通过海事卫星(INMARSAT)发回来的。2.2卫星移动电话 (1
24、)卫星移动电话体积小、功耗低、使用简便,整个通信网络基本不不受地面环境条件的影响,方便人员携带或空投,可以在第一时间运抵灾害现场,在其他通信设施回复之前是承担灾区救援人员和民众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因此在各类突发应急事件中,最早使用的往往就是各类型号的卫星移动电话。卫星移动电话的缺点在于花话费比较昂贵,通信受气候、空间遮挡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一共调集了近千台卫星电话,作为抢险救灾的排头兵,为应急指挥部门了解灾情、制定救灾方案、派遣救援人员、保障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内使用较多的卫星电话、欧星电话、铱星电话、全球星电话等。(2)海事卫星电话通过Inmarsat第四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星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 毕业论文范文 卫星 应急 通信 技术 研究 毕业论文 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