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doc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区域城市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身边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论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城市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全面演示了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通过看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把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东中西几大经济区域并研究分析他们共同的和特有的城市化问题。最后把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与城市化的发展相结合,研究分析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东部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经济 西部经济Regional Urbaniz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AbstractRegional urbanization has
2、always been around us and its a major issue that we need to address for the issue of social development . Paper first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 and then the use of AHP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
3、tem. By looking at the curr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analysis of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the main danger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major economic regions and analysis of their common and unique issues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focus of my current 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mbi
4、ned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central economic、 western economic目 录引言11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2 1.1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21.2 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22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 2.1 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2 2.2 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4
5、2.3 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问题83 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11 3.1 区域城市化问题相关理论11 3.2 当前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12 3.3 当前区域城市化工作难点134 结论15谢辞16参考文献170 引言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和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它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另一再现。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现。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
6、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形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 ,城市的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纵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城市化的政策实施方面,还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看,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其它政策的贯彻实施,是推动我国综合实力水平不断
7、进步的潜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都得到了探讨说明,众学者各抒己见,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很好的探讨,然而目前的总的框架不尽明显,有的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有的不够系统等等,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异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极为不平衡,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对各区域作了点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前工作的一些重点,提出了些对策和建议。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模式,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8、同时,城市所集聚的要素日益增加,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因而传统上通过单一的城市人口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就有其局限性。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建立复合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化进程。尽管城市化复合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大争议,但也不失为一种研究城市化机制变化的有效手段。1.1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四大区域东部城市化,中部城市化和西部城市化以及东部城市化中所包含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是靠区域城市化不断扩大发展而来,换种说法,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壮大必然提高整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因此,解决好东中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城市化问题,会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巨大
9、的飞跃。1.2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区域城市化的一大特点重在其区域性。东部地区依托平原为主,气候温度适宜,资源能源丰富,开发较早,人才较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及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大城市多,城市人口较多且密度大,城镇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中部地区主要以高原为主,交通相对薄弱,对外条件相对较差,虽然其资源较为丰富,但其薄弱环节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基础,城市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城市化正从发育阶段进入成长阶段。西部地区深处内陆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市场发育较差,人口密度小,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显不足。使其成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
10、问题2.1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无论是对城市化的发展做科学的规划,还是解决城市化存在的问题,都必须对城市化水平有个清楚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根据针对性,层次性,全面性,可评价性,动态性的原则,构建了由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描述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是对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具体描述,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详细描述)。2.1.1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
11、则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现,使得单位空间内经济活动强度和总量规模大增,因此可以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型,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反映经济城市化水平。2.1.2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另外,城市人口不能过分膨胀,否则会影响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发挥。2.1.3地域景观城市化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形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境状态的好坏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
12、以从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衡量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我们通过层次研究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三级指标权重值基本采用等权方法求得。各级指标的权重见下表:资源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这样,我们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有个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然后根据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分为城市化初级发展阶段(40%)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40%-80%)和高城市化发展阶段(80%-100%),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但我国的城市化与其它国家相比,问题比较严峻且比较落后。2.2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
13、改善,总体上城市化以点带面不断向周围扩展。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2.1土地资源透支严重。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在迅速发展,沿海许多地方已经发展到有项目无土地的地步,经济发展逐渐走向疲态。比如珠三角长期以来土地过度透支,导致用地越来越紧,低价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有些人利用这种形势,多次转手出让土地使用权进行炒作从中谋求利益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就青岛而言,房地产170多家被洗出局,土地资源接近枯竭。青岛市有大大小小不到800家房产公司,从去年开始,
14、100多家中小企业陆续“死”掉,成了“空壳空司”。经过宏观调控,今年上半年又淘汰100余家。这一趋势依然在延续,而且洗牌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最终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停留在500余家。据这种现象发展看来,青岛市里的人逐步会因为海岸地带地价的上涨而逐渐往北居住,留下来的沿海一带由开发商或者个人占有,这一地带多为经商人所用。就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住房将逐渐北移,留足沿海一带为商务用房。 2.2.2资源能源资源透支严重。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行汇率测算,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
15、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3.7亿吨,增长9.6;原油3.2亿吨,增长7.1;天然气556亿立方米,增长19.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5月投资增速达到25.9,高于去年全年的24。投资增长依然主要来自于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由此可见,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产出效益较低的粗放经营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国内万元GDP能源消耗为1.2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3,是我国单位GDP能耗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距离年初预定下降4左右的目标还有很大
16、的差距。2006年主要原材料消费继续大幅度增长。其中,钢材4.5亿吨,同比增长17.2,占全球消费量的30;铝865万吨,增长32.1,占全球的25;水泥12.4亿吨,增长14.5,占全球的54。如此大规模的资源消耗说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不符合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并不丰裕的现实国情。虽然,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但主要还是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高度粗放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对文化等无形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交织在一起,单纯靠硬实力打拼市场,忽视了文化等软实力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
17、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原材料消耗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总量可以快速扩张,但是质量和水平往往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难以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要务。2.2.3环境透支严重。与能源、主要原材料大量消耗相对应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
18、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五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仅核算其中的10项,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
19、、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等都没有涉及。虽然核算得出的结果并不完整,但足以令我们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的全貌有所估计。这些数字再次证明,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显然,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情况下所取得的GDP不断增长是非常危险的。如何彻底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需要从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入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从生产的角度讲,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既要算清企业的经济账,也要算清企业的环境账,运用价格
20、等微观机制,对企业的环境改善无作为行为实施惩罚,对企业环境改善有作为行为给予奖励。从消费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奢侈性、过度性消费进行相应的严惩。2.2.4不均衡现象严峻。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三个失衡”:即城市内贫富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沿海和内地差距扩大。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若干大中城市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上,带有明显锦上添花的特征。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的旧的城市制度设计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总的趋势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不断拉大。众所周知,21世纪
21、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之间的整体竞争。也就是说,中心城市与其周围的腹地应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腹地在快速接受中心城市辐射的同时,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城乡、区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往往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作为城市发展腹地的城市郊区和农村的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让位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土地为代表的增值收益大量流向开发商和政府财政手中,导致部分农民并没有因为城市化而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这一最基本生存保障的同时,并没有同时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
22、社会保障,也没有获得与角色转变相适应的工作技能培训。因此,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制度设计上,迫切需要以城市为中心转向城乡兼顾,不仅要强调如何增强城市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强调和培育区域的竞争力。大的方面来说,沿海和内地的差距也日渐加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无论在资金,环境,人才,市场等各方面条件差距明显,其各自的发展速度相对差别较大,越优越的地方城市化发展发展越快,人都是趋利的,导致区域的优势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城市化起点高,发展快,而中西部地区起点较低,发展较慢。由此看来东西部差距会不断加大。2.2.5另外,城市化发展中存在有严重的灰色城市化。政府中的某些领导为了追求绩效而兴建了许多表面文章,然而其中
23、的一些规划是不尽合理。因为政府绩效主要分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而这些绩效的评价跟城市化的水平密切相关。我国政府政绩考评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存在结构性偏差,具体为:第一,在政府自我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之间偏向于政府自我评价,尤其是上级领导的评价。第二,在经济绩效评价和非经济绩效评价之间偏向经济绩效评价,在经济绩效评价中,又严重偏向GDP评价。第三,在数量指标和民心向背评价之间偏向数量指标评价。例如新泰主要是靠煤炭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也附带有化工厂,焦化厂,炼油厂等高污染的企业,然而他们的规划却不尽人意。这些高污染,高粉尘的行业却时时刻刻把未经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 区域 城市化 问题 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