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交叉口多左转车道交通流特性研究.doc
《信号交叉口多左转车道交通流特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号交叉口多左转车道交通流特性研究.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士学位论文 信号交叉口多左转车道交通流特性研究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 Multiple Left-turn Lane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高 蕾2013年06月工学学士学位论文信号交叉口多左转车道交通流特性研究系 部: 土木工程系 专业年级: 交通工程专业2009级 姓 名: 高 蕾 学 号: 090050103 指导教师: 魏 丹 讲师 2013年06月07日 原 创 性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
2、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本人完全了解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
3、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老师签名: 日 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左转交通需求的增长,我国已经出现专用多左转车道的设置形式。目前,保护相位下双左转专用车道的应用较普遍,三左转车道也逐渐在部分城市被推广。然而,多左转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安全性以及其运行效率尚未得到可行性论证。本文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及不足,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从运行效率的角度,对单
4、、双、三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道路系统中信号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论文以HCM2000的饱和流率法为基础,将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结到对饱和流率及车头时距的分析上来。首先,考虑到左转与直行彼此独立,建议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估算方法应建立在左转车道上;分析了多左转交通流特有的交通特性包括:车道加宽影响特性、转弯运行特性、左转调头特性、车道使用特性和大型车车道使用特性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及交通仿真等方法深入研究上述特性对左转交通的影响;建立了饱和流率与转弯半径关系模型,求出了转弯半径修正系数;建立了调头影响系数模型,推算出不同调头
5、比例下的调头修正系数,调头车辆当量折算系数和左转重型车修正系数。另外,由实地调查数据得到双左转内、外侧车道饱和流率分别为14081679pcuhln和14901785pcuhln;三左转内、中、外侧车道的饱和流率分别为14441875pcuhln,15951895pcuhln和14661813pcuhln。同时,还分析了双、三左转各车道间车头时距的差异性。最后,将上述分析的影响因素纳入到左转车道组的饱和流率模型中,对已有模型进行修正。关键词: 多左转车道;饱和流运行特性;修正系数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 Multiple Left-turn L
6、ane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AbstractNowadays,with the booming increase in left-turn traffic flow,exclusive multiple left-turn lanes have been installed at urban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in China.Generally,exclusive double left-turn lanes are widely used.And triple left-turn lanes have also been
7、set up in some cities.However,the feasibility of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safety and efficiency concerns of exclusive multiple left-turn lanes have rarely been discussed.The limited literature and spot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single,double,and triple left-tur
8、n lanes at home and aboard.Date were collected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with exclusive left turn lanes and protected left-turn phases in Beijing.The impact facto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left-turn lan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was greatly considered.This work will pro
9、vide reliable references for the planning,design,construction,and administration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Saturate flow rate method of the 2000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was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capacity and impact factors of the left-turn lanes.Saturate flow rate and time headway are considere
10、d to be the key issues of the analysis.Differently,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 of operation between left-turn and through movement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stimation for capacity of left-turn lanes should be solely based on the left-turn lanes.Through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some specific char
11、acteristics are found in multiple left-turning operations including left-turning radius,lane widening during turning,u-turning movements and lanes usage of left-turn lanes and so on.Those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studied via both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s.The relation model has been buil
12、d between saturation flow rate and left-turning radius.And,the adjustment factors of left-turning radius were given.Also,the results represent that the passenger-car-equivalent of u-turns relate to left-turn small passenger cars,the adjustment factors of impact with u-turns and factors of heavy left
13、-turning vehicles are obtained.Respectively,the observed saturation flows showed the range from 1408 to 1679 passenger cars per hour of green per lane(pcu/h/ln),1490 to 1785pcu/h/ln for inner and outer lane on dual left-turn lanes,and the range are from 1444 to 1875pcu/h/ln,1595 to 1895pcu/h/ln and
14、1466 to 1813pcu/h/ln for inner,middle and outer on triple left-turn lanes.In addition,the analysis of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and variance test were used to determin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n saturation time headway among different lane position of double left-turn and triple left-turn lanes.F
15、inally,all the impact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saturate flow rate model of the left-turn lanes and correc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existed models.Key Words:signalized intersection, multiple left-turn lanes, saturation flow rate, modified coefficient 目 录1 绪 论11.1 研究背景11.2
16、研究目的及意义11.3 国内外研究综述21.3.1 国外研究综述21.3.2 国内研究综述6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71.4 研究范围71.5 研究思路及内容72 信号交叉口多左转车道交通流特性分析92.1 相关概念92.2 左转转弯特性分析102.2.1 左转加宽特性102.2.2 转弯运行特性102.3 左转调头特性分析112.3.1 调头现象描述112.3.2 调头特性分析122.4 车道使用特性分析122.5 大型车车道使用特性分析132.6 本章小节133 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研究143.1 左转车道的设置原理143.1.1 左转车辆对交叉口运行的影响143.1.2设置左转车
17、道的主要影响因素153.2 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153.2.1 理论分析153.2.2 参数讨论与应用分析164 实例分析184.1 人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184.2 交通优化建议205 总结与展望215.1 总结215.2 展望21参考文献1致 谢11 绪 论1.1 研究背景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是连接道路网的节点,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叉口有限的空间中,汇集了不同流向的车流和行人流,并在此交织、转向,造成交叉口内各种交通流相互干扰,交通错综复杂,导致其通行能力远低于路段。这不仅带来交叉口的安全隐患和拥堵问题,甚至严重影响整个城市路网的运行效率。至此,信号交叉口被视为道
18、路网的“瓶颈”,是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多发地,也是交通治理的重点。目前,平面信号交叉口是世界各国都被广泛采用,我国交叉口形式主要以平面信号交叉口为主。其中,左转车流是提高信号交叉口运行效率的关键,也是产生冲突、延误和交通事故最多的车流。因此,左转车辆成为信号交叉口交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交管人员组织左转交通流主要是将左转交通流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其他交通流分离,通常的做法是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和左转相位来降低左转车流对直行车流的干扰。以往国外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双、三左转车道组使用保护型相位比使用其他形式的相位更安全;美国一份该研究领域的相关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也表明: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几乎所有被调查
19、城市都在多左转专用车道设置了保护相位。近年来,随着左转交通需求的增长,在我国专用多左转车道的设置形式也已经出现,保护相位下专用双左转车道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三左转车道也逐渐在部分城市被采用。然而,在这种新形势下的多左转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安全性以及其运行效率尚未得到可行性的论证,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发现其不足之处,发挥其最大的优势。1.2 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填补了在新的交通形势下我国在信号交叉口多左转交通研究领域的空白。文中回顾并完善了左转车道饱和流率特性的相关研究;探讨和对比了信号交叉口单、双、三左转专用车道间、以及左转车道与其临近直行车道的运行特性;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并
20、将其量化。在此特性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多左转车道饱和流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用于估算通行能力。最终研究成果将服务于交通设计和规划人员,为城市道路系统中信号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论证。美国以往的经验表明1:设置保护相位下专用多左转车道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一方面,设置多左转车道可以使更多的左转车辆在绿灯期间通过信号交叉口,降低由于左转交通增加带来的延误和排队,从而提高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设置多左转车道可以减少左转车辆排队长度,缩短左转车道的存储区空间长度,从而减少因左转排队过长而导致对上游交叉口的干扰;此外,设置双左转车道可以缩短左转绿灯时间,为其他流向
21、的交通分配更多通行时间。可见,本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 国外研究综述1.3.1.1 通行能力分析方法以信号交叉口车流运行特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美国通行能力手册2(Highway Capacity Manual,简称HCM)建立了饱和流率模型,其中定义了计算通行能力的重要参数饱和流率。饱和流率是指通常条件下,当整个小时是有效绿灯信号时,没有时间损失,车流不间断,交叉口引道上排队车辆通过的当量最大小时流率,并且推荐以第五辆车到最后一辆车连续驶过交叉口的平均车头时距作为饱和车头时距。根据该定义,以3600秒除以饱和车头时距可计算饱和流率,并且建立
22、基于标准条件(又称为理想条件)的饱和流率估算模型。HCM中定义的交叉口引道的理想条件为:天气良好、路面状况良好、用路者熟悉交通设施以及对交通流没有障碍;车道宽为3.6米;坡度为零;交叉口引道上没有路边停车;交通流中只有小客车;没有(市内)公交车停在行车道上;交叉口位于非中心商务区;没有行人。该法将车道组作为通行能力分析的基本单元。通行能力计算如下: (1-1) (1-2)式中:每车道理想饱和流率(辆小时车道),一般取1900辆小时车道,即理想条件下直行车道小型车的饱和流率;车道组的车道数;车道宽度校正系数;交通流中重型车修正系数;进口坡度修正系数;交叉口范围内公共汽车阻挡作用修正系数;地区类型
23、修正系数;车道利用修正系数;左、右转修正系数;车道组的通行能力(辆小时);车道组的饱和流率(辆小时);左、右转向的行人及自行车修正系数;车道组有效绿信比。以HCM为范本,世界各国对于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大多沿用了美国HCM饱和流率的方法,而后结合本国各自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适用于本国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其中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国家。然而,各国所考虑的影响因素3各有差别。重型车、转向和坡度为各国均考虑的因素;车道宽度、行人、停车以及地区类型等因素次之;道路宽度、公交停靠为较少考虑的因素;较为特殊的是英国建立了单左转饱和流率与转弯半径的关系模型;澳大利亚在左转车道与直行车道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号 交叉口 左转 车道 通流 特性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