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丧葬习俗的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
《中西方丧葬习俗的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丧葬习俗的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中西方丧葬习俗的对比研究 【作者】秦 娜 【关键词】中西丧葬文化丧葬起源丧葬礼俗文化典型的丧葬习俗 【指导老师】程琼 张婕 【专业】英语 【正文】一、前言习俗是一种文化。各国、各地的文化,都有其明显的民族特征。文化环境是决定习俗的一个因素,文化也包含着习俗。习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主权的重要依据。习俗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情绪,以及这个民族的变化和兴衰,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现在和过去的生活。丧葬习俗投射着世界文明的进步,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世界各族人民的辉煌业绩,包含着世界各族人民的杰出智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习俗千姿
2、百态,绚丽多姿。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差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是大胆的开放、合理的汲取,越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提高。认真研究世界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在融进世界经济的潮流中迅速发展自己。运用各种礼仪,有效的联络感情,更充分地表达尊重对方的意愿,体现文明风尚,起到促进双方和谐共处、友好往来的作用。在不断扩展的交往中,了解世界文化、风俗,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中西丧葬文化差异是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类对死亡的认识与理解,坦然地接受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不同国家乃至不
3、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丧葬的方式、风俗,丧葬的演进和发展,都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性。在这个丧葬文化之林中,生长着两棵参天大树,那就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两大主要流派:一是以美国、德国等为主的西方丧葬文化,二是以中国汉族为主,藏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东方丧葬文化,它们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西方的丧葬礼仪制度,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把握本民族的丧葬文化,使其流传和保存。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处,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丧葬差异的分析比较,可以有效的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误会
4、,也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顺应时代的工作。二、丧葬习俗的介绍(一)丧葬的内涵与演进脉络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拥有文化,包括语言、习俗、技术、思维等非物质形态文化以及一切可见的物质形态文化,如住的房屋、穿戴的衣服、行的交通工具、吃的食物等独特的内容。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以及一代一代的积累传承,使人类与其他的动物区别开来。丧葬习俗就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中的一种1。它将人类原本属于自然死亡的规律,通过文化规定的方式加以处理,从而符合不同种族、国家或地区的需要,使人类在独特的信仰支配下,完成自然死亡的过程,或者使死亡变得不再那么恐怖,让人类文化和平的存在、生长和长存。今天我们常说,生老病死是一种自
5、然的进程和规律,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生命体不可改变的事实,是一种科学规律。然而,人类在童年阶段还不能从今天的科学角度去看待生老病死,他们依据自己的本能或有限的知识去认识生老病死,从而形成一些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的文化。死亡便是最让原始人恐惧、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现象,由此也形成了非常个性化和有意义的文化。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统称的丧葬文化和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包括丧和葬两方面的内容,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单从字面意思来看,丧,意为亡也;亡是什么意思呢?亡是逃也。今天我们还说逃亡。实际上,按我们今天的理解,丧就是离开。原始人看见自己的亲人一个个死亡,但却不知道他们
6、为何死亡。他们以为这是一种离开,一种灵魂的离开。于是原始人将死亡叫做丧。孔子说:“视死如生,视亡如存。”意思便是要人们对待死亡像对待死者一样,对待死亡要像对待活着时的人一样。丧不仅指离开,后来也指死亡之后一系列对待死者的态度和相关的文化。包括最初的祈求死者复生、按照人们的习惯对死者进行各种有序的安葬仪式。葬,意为臧也,指藏起来。用什么藏?把死者用草上下遮盖起来,所以臧字上下皆为草,后来有一异体字塟,是在土上面将死者用草遮盖起来,其意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说的埋葬,就是用土将死者埋葬,也是一种藏,所以藏是进行一系列葬的仪式后,将尸体掩埋的各种处理方法。与丧葬密不可分的还有一种相关的文化形态,就是祭祀
7、。所以,古礼当中,既有丧礼,又有葬礼。但今天,祭祀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丧与葬的过程之中,成为丧葬的一种辅助形式。不过,在很多地方,丧葬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依然通过祭祀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怀恋。从上述解释可知,丧葬是对死者的一种文化处理方式和方法。这种方式和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于死亡文化的重视以及人类信仰因素的加码,进而变得越来越繁琐和复杂。一方面是仪式越来越繁琐复杂,从对待将死之人,到刚死之后再到死亡后埋葬前以及埋葬之后的七天、十四天以及四十九天、一年、三年等都有不同的仪式和文化规定;另一方面是埋葬的方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成了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方式,除了用草的原
8、始方式之外,主要有用土,再后来用火、用水,形成了所谓的土葬、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以及腹葬等多种葬法。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意愿和传统来选择最后归宿的处理方式。(二)伴随丧葬习俗的信仰文化丧葬习俗缘起于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同时,也是信仰文化促进和推动了丧葬习俗的发展。也许有关旧石器时代的丧葬考古,还不能全面展示丧葬习俗与信仰的关系,通过对新石器时代以后的考古发现大量资料证明,丧葬习俗是信仰文化的衍生物,灵魂信仰等信仰形态主导并规定者丧葬习俗的发展,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通过灵魂形式进入另一个世界-阴间。人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衣食住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居住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形态之一,到了阴间另一个世
9、界的灵魂同样要居住,于是,按照其生前的生存状态给予死者一个居住的地方,从远古传至今天仍然盛兴不衰。家庭制墓地是氏族公共墓地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与财富的积累增加一样同步加强,家族式的墓地也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氏族墓地。一方面,它说明社会在发展;另一方面,则说明泛群体的团体观念在弱化,新的世俗性的观念,诸如权力、财产、男女差异等逐步代替氏族制社会的所谓平等。这一点,三代时的“公墓”与“邦墓”制,非常有代表性。虽然,墓地制度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关系社会发展的写照,同时还是人们群体结构信仰的一种表达方法。人们通过墓地潜在地透露亲情、血缘,同时,也是相互之间到另一个世界后地
10、位的摹写。今天存在于城市与乡村的公墓,就是这种文化的最高形态。三、中西方的丧葬对比(一)中国的丧葬1.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第一,停尸仪式: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
11、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是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态。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
12、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引到床上去。第二,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
13、去报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
14、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第三,招魂、送魂仪式: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
15、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第四,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
16、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
17、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第五,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
18、,就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第六,入殓仪式: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
19、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
20、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第七,丧父仪式: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
21、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第八,出丧择日仪式: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
22、。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第九,哭丧仪式: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
23、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
24、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第十,下葬仪式: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方 丧葬 习俗 对比 研究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