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广州“三农”发展理论框架研究.doc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广州“三农”发展理论框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广州“三农”发展理论框架研究.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州“三农”发展理论框架研究目 录1 广州“三农”发展的基本判断11.1 “三农”发展的主要绩效11.1.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功能转型,快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1.1.2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三农”发展21.1.3 适时转变农业发展政策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1.2 “三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1.2.1城乡差距不断扩大31.2.2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51.2.3 乡镇债务负担重71.2.4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破坏突出81.3 “三农”发展的基本判断:总结性评述92广州“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92.1 “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92.2“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
2、制度变革滞后102.2.1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明显102.2.2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112.2.3农村制度变革滞后导致三农问题加剧123 化解“三农”问题的基本逻辑133.1化解“三农”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133.2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升农业效率183.3化解“三农”问题的路径203.3.1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203.3.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外部支撑223.4化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中心城镇建设与强镇富民战略243.5“三农”问题的最终目标:构筑四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5
3、4 基本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284.1 基本结论:以中心城镇为线索的发展路径284.1.1 为什么要发展中心城镇:作用与可行性284.1.2 以中心镇为线索化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与配套措施33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课题354.2.1 中心城镇的选择与建设问题354.2.2 城乡统筹问题364.2.3 强镇富民问题364.2.4“四个文明”建设问题36“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村和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
4、三农”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现,这不仅损害社会公正,成为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而且会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在这种背景之下,“三农”问题引起了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创造了堪称世界奇迹的经济快速增长,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广州“三农”问题尚未解决,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学术界关于如何阐释 “三农”问题的研究是极为广泛的,但却缺少一种学说能逻辑一致地阐释 “三农”问题,结果在理论的各种推论中,逻辑相互抵触的状况时有发生,无法令人信服。因此,寻求一个将不同分析视角的“三农”理论转化为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为阐释广州“三农”问题提供理论背景和
5、分析线索,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1 广州“三农”发展的基本判断1.1 “三农”发展的主要绩效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创造了堪称世界奇迹的经济快速增长,对如何“三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绩效。1.1.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功能转型,快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强化市场引导,加强基地的规划建设,农业布局的“三圈层”合理化模式基本形成,形成了“第一圈层:花卉苗木、果树”“第二圈层:蔬菜、花卉苗木”“第三圈层:畜牧、蔬菜与林果”的优势产业基地布局。目前以“三圈层”为基础的布局模式逐步向“组团式网络化多板块”的都市型农业空间架构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农林牧渔服务业
6、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绿色、无公害和名优农产品比率大幅度提高。农业功能由产品功能向物质生产、绿色消费、生态游乐、休闲观光、多元化服务的整合一体化方向转型,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都市农业产业迅速发展,种子种苗等服务型产业渐成气候。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16.3亿元,列全省第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广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高。除粮食和肉类之外的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提高,2004年蔬菜、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66.7万吨、55.4万吨和38.4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9.6%、68.0%和18.1%,花卉种植面积13.4万亩,增
7、长了1.9倍。农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以不足全省6.3%的耕地创造了占全省9.5%的农业产值和增加值,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分别是全省、北京和上海的1.8倍、1.6倍和1.6倍,多项指标在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1.1.2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三农”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2004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家和8家。市级以上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加到2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快发展,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4家。高标准建成花卉、牲猪、果菜、水产四大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97.0亿元,农产品市场体系
8、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民增收,成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2004年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2.3万户,覆盖了全市三成农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植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形成产业链,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过程。200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00多亿元,出口4.7亿美元。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适当集中,以优势产业群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2003年,按非农人口比例计算的广州城市化水平达到68.26%,按非农就业人口比例计算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1.65%,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20.19和25.29个百分点。1.1.3 适时转变农业发展政
9、策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州市适时转变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稳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2003年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到广州各镇、村的资金达9149万元,其中省财政2550万元,占28%;市财政4100万元,占45%;区、县级市财政2499万元,占27%。资料来源:广州市财政局办公室,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034号提案的复文,2004.7.19。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提前实现了全面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农民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落实税费改革各项配套措施,精简乡镇机构,乡镇个数由66个减少为3
10、5个,有效节约了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成本。(2)调整城乡资源配置格局,完善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化管理方法。推进了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一体化进程,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完善了农村劳动力管理、服务和培训体系。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将推行农地综合区片价改革方案,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3)调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格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要素价值,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十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农民10万人,80%以上的受训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抓好农田标准化改造,“十五”期间标准化整治农田达70.0万亩、
11、鱼塘2.9万亩。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五通”工程继续向中心镇中心村的自然村延伸。关心弱势群体,加快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业发展政策机制的适时转变是广州 “三农” 发展的政策扶持保障。1.2 “三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以来,广州 “三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广州的“三农”问题尚未解决。归结起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2.1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别不仅表现为收入差别,还表现在消费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其中收入差别是是城乡差别的首要表现和核心问题。从趋势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5年降到了最低点(见表
12、1.1),这主要得益于始于1978 年的农村改革。之后,广州的表1.1 主要年份广州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差异 单位:元年份农村居民纯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1978249.80442.081.77221.66439.801.981980322.66606.121.88259.46521.042.011985732.701099.771.50534.531011.481.8919901538.932748.951.791218.852409.601.9819954482.519038.162.023307.617601.732.30
13、20006085.9713966.532.294453.3311349.472.5520016445.7214694.002.284388.3911467.352.6120026856.6213380.471.954434.9510671.782.4120036129.9515002.592.454115.9411570.582.81资料来源:广州五十年,广州统计年鉴(20012004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19952003年间,除2002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略低于2(为1.95)以外,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在2以上。至2003年,城乡人均收入比率达到2.45,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最
14、大的一年。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中有一定的水分,而城市居民还享有农民无法享受到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多种福利,那么,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李成贵,2005)。世界银行(1998)的一份报告认为这部分福利应达到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4左右。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进行调整,1995年以来广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真实差距在4倍以上。与国际标准比较,这种差距是巨大的和少见的。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1998),“36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2/3或更多一些。”由此可见,广州城乡收入差异之大是勿庸置疑的。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支出同城
15、市居民的差距也在拉大。从变动趋势看,对应于收入差距变动,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率在1985年达到最低点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率不断拉大。2003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为11570.58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仅为4115.94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率达2.81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最大的一年。这一差距与1985年相比,几乎扩大了1.5倍。从社会发展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城乡差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二元发展模式,最终导致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失衡,在公共产品享用上农民没能够获得应有的国民待遇。作为国内的发达大都市,至2003年,广州
16、1237个村庄中,仍有3个村庄未通汽车,63个村庄未通自来水,有0.4%农村人口接收不到电视和广播。从社会保险与福利方面看,2002年全市农村建立的社会保障网络仅64个,而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862个,2003年又增加到了1643个。在农民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居民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少于城镇居民。2003年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39379人,而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仅为32221人。从文化教育方面看,绝大部分文化教育设施都集中分布于市区,而广大的农村区域文化设施显得明显不足据统计,广州市市区面积为3718.5平方公里,农村区域(两个县级市)面积为3715.9
17、平方公里。2003年全市有2194所(各类)学校、27家电影院和15家剧院,其中有1617所学校、25家电影院和13家剧院分布在市区,仅557所学校、2家电影院和2家剧院位于市区以外的县级市。2003年市区每万人拥有的教职工人数为222人,拥有专职教师人数为154人,而两个县级市每万人仅拥有教职工人数119人,拥有专职教师98人。广州市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城乡差距比较指标数据均来自广州统计年鉴(200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相互影响,若破解“三农”问题的举措没有大的突破,在两种差距的交互累积作用下,城乡差距有可能呈现“马太效应”,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1.2
18、.2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由于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城乡分割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打破,以及改革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及政策的持续偏差,导致广州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明显慢于工业化的进程。这一基本判断可从国际经验的“多国模型”国际经验的“多国模型”是指钱纳里(1975)根据19501970年的20年间101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建立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出结构、就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转变的标准型式。详见: 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 P3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见表1.2)横向对比分析中得到印证。表1.2 经济结构转换的标准型式级次人均GNP人均GNPGNP产值变
19、化%GNP就业变化%变化差距%1964年美元2003年美元非农产业非农产业17043447.828.819210062054.834.220.63200124067.344.3234300186073.451.122.35400248077.256.2216500310079.860.519.37800496084.47014.481000620086.274.811.491500930087.384.13.2注释:1970年与1964年美元换算因子为1.4;1982年与1970年的换算因子为2.6,取自发展的型式19501970;1964年与2003年美元的换算因子取6.2,系笔者参考相关年
20、份GDP平减指数和相关研究文献成果推算得到。资料来源:钱纳里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2页。2003年广州人均GDP为48372元,按官方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5800美元,但按该方法估算本币价值存在低估的问题;若考虑货币的购买力平价问题,则广州的工业化水平已达到并超过标准模型中的最高水平。从非农产值比重看,2003年广州非农产业比重高达96.98%,与标准模型相比,广州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标准模型中的最高水平。但从非农就业比重看,2003年广州仅为81.60%,与非农产值比重的偏离度为15.38个百分点。对照分析表1.2和表1.3可知,即使是与“标准
21、型式”中非农产值比重为87.3%时的就业比重相比,2003年广州非农就业比重比标准模型都低2.5个百分点;从结构偏差看,广州的结构偏差比 “标准型式”高出10.11个百分点。基于工业化水平与非农就业结构转换的非常规性分析可知,广州市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将广州的非农就业率与非农人口比重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广州非农人口的转化又滞后于非农就业的转化。2003年非农就业比重为81.60%,非农人口比重仅为68.26%,两者的偏差达13.34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但许多非农就业人员的“农民”身份并未改变,没有转化为城市居民;他们成了既不是传统意义上
22、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的“特殊”人群。因此,从非农人口比重角度来衡量,城市化进程滞后更为严重。表1.3 主要年份广州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比较年份非农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非农产值与非农非农人口比重非农就业与非农就业结构的偏离度人口比重的偏离度197888.3356.3132.0248.078.24198089.1559.7729.3851.118.66198590.3168.7421.5754.4314.31199091.9571.7620.1957.6814.08199594.0977.3216.7761.4415.88200096.0380.2315.862.8417.3920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 优秀 毕业设计 精品 广州 三农 发展 理论 框架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