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与IPV6的互连网技术探讨毕业论文.doc
《IPV4与IPV6的互连网技术探讨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V4与IPV6的互连网技术探讨毕业论文.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IPv6与IPv4的互连技术探讨与实现姓名 李明阳 学号 1001210246 专业 网络技术 班 级 10级网络2班 指导教师 杨林海 职 称 讲师 2012年10月20日IPv6与IPv4的互连技术探讨与实现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IPv4的许多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IP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和主干路由表不断增长的问题。按照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速 度,IPv4地址将在2005至2010年间分配完毕。为了彻底解决目前IPv4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Internet工程组 (IETF)的IPng工作组(IPng Working Group)提出了修改
2、IP协议的建议。新的建议是IP的第6个版本,因此也称为IPv6。IPv6具有长达128位的地址空间,可以彻底解决IPv4地 址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IPv6还采用分级地址模式、高效IP包头、服务质量、主机地址自动配置、认证和加密等多项技术。 过渡技术的概述与现状 如何完成从IPv4到IPv6的转换是IPv6发展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现有的几乎每个网络及其连接设备都支持IPv4,因此要想一夜间就成IPv4到IPv6的转换是不切实际的。IPv6必须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可以预见,IPv4向IPv6的过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目前,IETF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
3、到IPv6的转换问题,并且已提出了很多方案.关键字:IPV4,IPV6,通信,隧道,互连目录第一章 绪论VI1.1 引言VI1.2 目前国际网络的互联VI1.3 过渡过程的产生背景VII第二章 IPV6协议与IPV4协议简介VII2.1 IPv4 协议VIII2.2 IPv6协议VIII2.2.1IPv6的产生背景VIII2.2.2 IPV6协议VIII2.3双协议栈IX第三章 IPV4和IPV6技术简介X3.1 IPv4X3.1.1头标结构X3.1.2 IP地址XI3.2 IPv6XII3.2.1 IPv6的头部结构XII3.2.2优先级XIII3.3 IPV4与IPV6的区别XIII第四章
4、 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XIV4.1双协议栈技术的通信方式XIV4.2无状态IP/ICMP翻译技术XVIII4.3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NAT-PT)技术XIX4.4 BIS与BIA技术XX第五章 IPV6与IPV4互连技术解决方案XX第六章 IPV4 和 IPV6隧道技术XXI6.1配置隧道XXII6.2隧道代理技术XXII6.3隧道服务器XXII6.4采用6TO4XXII6.5 GRE隧道XXIII6.6 SATAP站点间隧道自动编址XXIII6.7自动IPv4兼容隧道XXIII第七章 IPV6与IPV4测试与分析XXIII7.1 IPV4/IPV6互连通信实验模型构建XXII
5、I7.2实验测试XXVI第八章IPV4与IPV6互连技术的实现XXVII8.1模拟器简介及配置命令基本介绍XXVII8.2实现局域网内部的IPv6主机互连的实验XXVII8.3 IPv4与IPv6网络互连的实现XXIX8.4 IPv6 与 IPv4 隧道配置XXXI8.5 IPv6网络NAT-PT动态映射实验配置XXXII第九章 IPV6 和 IPV4 互连案例分析XXXIV9.1 NAT-PT实现互连原理XXXIV9.2单向会话通信过程XXXV9.3双向会话通信过程XXXIX9.4过渡方案XL9.4.1. 双栈技术XL9.4.2. 隧道技术XL9.4.3. 转换技术XLI9.4.4 具体实施
6、XLI1. 双栈技术XLI2. 隧道技术XLVI3. 转换技术XLVIII第十章 结论L参考文献LI致谢LII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就以超出人们想像的速度迅猛发展。Internet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TCP/IP协议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协议,作为整个网络基石的IPv4也已经十分成熟。但是由于自身的限制己经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和缺点,目前在IPV4的基础上运行的互联网面临日益严重的地址耗尽问题。于是IPv6被IETF设计出来用以替代IPV4。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已经证明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将在未来的5到10年内被耗尽所以I
7、PV6应运而生。 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暂时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并且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他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国际和国内都建立了众多的ipv6实验网,ipv6将成为未来的第三层协议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目前以IPv4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如此成熟与成功的情况下不可能马上抛开原有IPv4网络来建IPv6网络。只能通过分步实施的方法来逐步过渡。当现在的Internet向ipv6过渡时,首先面对的就是现有服务的迁移。能够提供ipv6的Internet服务成为了众多业务提供商和网络管
8、理者所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以此为目标建立一个基于ipv6的示范网并提供目前在ipv4上应用广泛的Internet服务其中有http服务ftp服务和流媒体服务。 1.2 目前国际网络的互联一个纯IPv6网络的实现与原来IPv4网络并没有差别,在路由协议和域名解析上也不需要特定的机制来支持,仅仅需要对原来的协议和应用程序进行修改就可 以了。 但是对于一台主机或者一个网络在不同协议之间的通信来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由于报文在传输中要经过两种运行在不同协议下的网络环境,报文的翻译是一个问 题,同时由于两种协议表示地址的方法不同,如何在协议地址之间标示信源和信宿也是必须处理的。在IPv6的网络流行于全球
9、之前,总是有一些网络首先具有IPv6的协议栈。这时,这些网络就像IPv4海洋中的小岛。过渡的问题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就是解决这些IPv6的小岛之间互相通信的问题,第二类就是解决IPv6的小岛与IPv4的海洋之间通信的问题。解决过渡问题的两种最基本的技术:双协议栈(Dual Stack)和隧道(Tunnel)。我们所讨论的过渡机制(Transition Mechanism)都是在这两种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特定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机制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每一种具体的机制都是针 对具体的情况的。1.3 过渡过程的产生背景IP协议是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核心,它必须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10、IPv6作为Internet Protocol的新版本,其根本目的是继承和取代IPv4。因此,人们在规划IPv6的时候,就把眼光投向了包括地址在内的上述重要需求,希望能够解决 这些目前已经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从IPv4到IPv6的改变将不可避免的带来Internet上新的革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将有全新的发展。 但是,原有的IPv4协议已经成功的实施了将近二十年,在Internet上,甚至有许多通信协议标准比Internet还要早,Internet协议和 标准化是有一个简单的原则的。只要可以应用现有的协议标准,就使用它们;只有当现有的标准不够时才制定新的协议,而且只要能够得到这些新的标
11、准,而它们又能够提供等价的功能,就使用这些新的标准。所以IPv6协议的意图并不是排斥和避免已有的标准。它的产生只是因为传统的IPv4不能满足需要。在IPv6完全取代IPv4之前,不可避免的,这两种 协议要有一个可能是相当长的共存时期,IPv6可能需要在研究所和学术机构中进行足够的试验,才能象IPv4一样成功的投入商业运营。因此,从IPv4到 IPv6要有一个过渡时期。IPv6在IPv4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它的一个重要的设计目标是与IPv4兼容。制订IPv6时,IETF致力于产生一种开放的标准,因此他们邀请了许多 团体来参加标准的制订过程,研究人员、计算机制造商、程序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用户、电话
12、公司以及有线电视产业都对下一代IP提出了他们的要求和建议。但 是作为一种新的协议,从诞生于实验室和研究所到实际应用于Internet是有很大距离的。不可能要求立即将所有节点都演进到新的协议版本,所以在一定的 时间内,IPv6将和IPv4共同存在共同运行。如果没有一个过渡方案,再先进的协议也没有实用意义,因此从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的问题从一开 始就列入了开发者的日程表。在相当时间内,IPv6节点之间的通信还要依赖于原有IPv4网络的设施,而且IPv6节点也必不可少的要与IPv4节点通信,我们希望这种通信能够高效 的完成,对用户隐藏下层细节。同时,IPv4已经应用了十多年,基于IPv4的
13、应用程序和设施已经相当成熟而完备,我们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这些程序在 IPv6环境下的应用。所有这些都提出了从IPv4网络向IPv6网络高效无缝互连的问题。 对于过渡问题和高效无缝互连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标准。第二章 IPV6协议与IPV4协议简介2.1 IPv4 协议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IPV4的地址位数为32位,也就是最多有2的32次方的计算机可以联到Internet上。近十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位址的需
14、求量愈来愈大,使得IP位址的发放愈趋严格,各项资料显示全球IPV4地址可能在2005至2010年间全部发完。 IPV4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构成现今互联网技术的基石的协议。1981年Jon Postel在RFC791中定义了IP。(按TCP/IP参考模型划分)链路层 以太网 令牌环 FDDI应用层FTPSMTPHTTP传输层TCPUDP网络层IP ICMPARPTCP/IP协议栈示意图2.2 IPv6协议2.2.1IPv6的产生背景传统的IP,即IPv4(IP version 4)定义IP地址的长度为32位,Internet上每
15、个主机都分配了一个(或多个)32位的IP地址。32位的地址在DARPA时代的互联网络看来还是 足够使用的,同时网络地址的分类(A、B、C、D、E类)和提取也提高了路由的效率。 但是在80年代早期,即使是最有远见的TCP/IP开发者们也没有预料到互联网会有后来的爆炸性的增长。Internet的设计者们没有想到今天 Internet会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更没有预测到今天Internet因为发展规模所陷入的困境。1987年统计表明可能将来需要分配多达 100,000个网络,然而早在1996年这个记录已经被打破。自从1992年以来,特别是WWW服务普及之后,网络节点的数目开始几何级数的增长。 址短缺问
16、题的根源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绝对的一面就是32位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相对的一面就是,尽管现行的32位IPv4的地址结构可以为 1670万个网络上的超过40亿台主机分配地址,但实际上的地址分配效率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值,甚至在理论上也不可能。 网络增长不仅导致地址总数量的不够,也导致路由表的迅速膨胀。在 IPv4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IP地址即将耗尽无疑是最为严重的,有预测表明,以目前Internet发展速度计算,所有IPv4地址将在 20052010年间分配完毕。为了彻底解决IPv4存在的问题,IETF从1995年开始,着手研究开发下一代IP协议,即IPv6。IPv6具有长 达128位的地址
17、空间,可以彻底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IPv6还采用分级地址模式、高效IP包头、服务质量、主机地址自动配置、认证和 加密等许多技术。2.2.2 IPV6协议IPV6是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为了扩大地址空间,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IPV6需要在整个互联网和它所连接到的设备上建立对IPV6的支持,从I
18、PV4访问时的转换过程中,在网关路由器(IPV6IPV4)还是需要一个IPV4地址和一些NAT(共享的IP地址),增加了它的复杂性,还意味着IPV6许诺的巨大的空间地址不能够立刻被有效的使用。2.3双协议栈为了实现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转换,国际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叫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工作组(Next Generation Transition,NGTrans),研究IPV4到IPV6的转换问题,并且己经提出了很多种IPV4与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技术。1、双协议栈双协议栈技术(Dual Stack)是在设备上(如一个主机或一个路由器)同时启用IPV4和IPV6协议栈。IPV6和IPV4
19、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基于相同的物理平台,并且加载于其上的传输层协议TCP和UDP也没有区别,实现IPV6节点与IPV4节点互通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在IPV6节点中加入IPV4协议栈。由图2-1所示就可以看出双协议栈系统中能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既拥有IPV4地址,又拥有IPV6地址,因而可以收发IPV4与IPV6两种数据报,它能用IPV4和仅仅支持IPV4的主机进行通信,用IPV6和仅仅支持IPV6的主机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了互通。双协议栈技术是IPV6过渡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过渡技术,同时,它也是所有其它过渡技术的基础。双协议栈结构双协议栈技术的优点是互通性好、易于理解;缺点
20、是需要给每个运行的网络设备和终端分配IPV4地址,不能解决IPV4地址匾乏的问题。在IPV6建设初期,由于IPV4地址相对充足,这种方案是可行的;当IPV6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每个节点分配两个全局地址(IPV4地址)将很难实现。双协议栈技术的通信方式第三章 IPv4和IPv6技术简介3.1 IPv43.1.1头标结构一个IP数据报有一个头部和一个正文部分构成。头部有一个20字节的固定长度和一个可选任意长度的部分。头部格式如图1所示。图1 IPv4头标3.1.2 IP地址每个Internet上的主机和路由器都有一个IP地址,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这一编码组合是唯一的,没有 两台有同一IP地址的机
21、器。所有的IP地址都是32位的,并且用于IP分组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字段。IP地址的格式如图3所示。连接于多个网络的机器在各 个网络上有不同的IP地址。为使地址的分配更容易,32比特的IP地址的格式被构造成五种唯一的网络类别,其中三种是由Internet网络 信息中心(InterNIC)分配给Internet接入提供者的,再由Internet接入提供者依次将这些地址分配给组织和个人。IP地址的分类范围 是从A类到E类的。D类地址留作用于多点传送,E类地址留作将来使用。如图3.1.2所示。图3.1。2 IP的地址格式3.2 IPv63.2.1 IPv6的头部结构IPv6使用了固定长度为40字节的头
22、部。另外,可附接不同的扩展头部。每个头部的长度是8字节的倍数。IPv6没有定义尾部。图3显示了基本头部的格式及其8个字段。图3.2.1 Ipv6固定的头部(必须的)3.2.2优先级 紧接版本域之后的4比特指示优先级。利用优先级域,首先区分二大业务量(traffic): 即受拥塞控制(congestion-controlled)业务量;不受拥塞控制的(noncongestion-controlled)业务量。在IPv6规范中07级的优先级为受拥塞控制的业务量保留,这种业务量的最低优先级为1,Internet控制用的业务量的优先级为7(参阅图3.2.2)。不受拥塞控制的业务量是指当网络拥塞时不能进
23、行速率调整的业务量。对时延要求很严的实时话音即是这类业务量的一个示例。在IPv6中将其值为815的优先级分配给这种类型的业务量。图3.2.2受拥塞控制的业务量中的IP优先级3.3 IPV4与IPV6的区别1 、扩展了路由和寻址的能力IPV6把IP地址由32位增加到128位,从而能够支持更大的地址空间,估计在地球表面每平米有4*lO18个IPV6地址,使IP地址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用完。IPV6地址的编码采用类似于CIDR的分层分级结构,如同电话号码。简化了路由,加快了路由速度。在多点传播地址中增加了一个“范围”域,从而使多点传播不仅仅局限在子网内,可以横跨不同的子网,不同的局域网。2、报头格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PV4 IPV6 互连 技术 探讨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