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STM32导航系统硕士毕业设计论文.doc
《FPGA+STM32导航系统硕士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PGA+STM32导航系统硕士毕业设计论文.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摘要无陀螺捷联导惯性航导航系统(GFSINS)是指舍弃陀螺仪而直接把加速度计安装在载体上,通过对加速度计输出的比力信号进行解算从而得到导航参数的惯性导航系统。捷联惯导系统同平台式惯导系统相比具有可靠性高、寿命长、节省体积空间等优点。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因为舍弃了陀螺仪,与有陀螺的捷联惯导系统相比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反应速度快、动态范围大等优点。随着深亚微米技术的出现,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得到了迅猛发展,也使得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成为未来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1。本论文根据以九加速度计为配置方案的无陀螺捷联导航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要求,提出了基于FPGA的无陀螺捷联惯性
2、导航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解算模块两部分。数据采集模块由STM32负责控制两片AD7656将9个加速度计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据解算模块采用Altera公司的FPGA芯片,利用SOPC技术完成FPGA内部硬件逻辑的构建,核心算法由高性能32位Nios II处理器完成,实现了浮点运算。最后完成了原理图和PCB设计,研制了实验样机,为无陀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关键词:GFSINS;导航计算机;FPGA;SOPC;STM32;双口RAMAbstractGyroscope Free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3、 System(GFSINS) is a kind of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accelerometers are derectly fixed in the carrier without using gyroscope. So acceleration is the exclusive in formation source, we can get all the navigation parameters by computing. Compared with The Platformtype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Th
4、e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s high reliability, longevity, small volume and so on. Compared with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with gyroscope, GFSINS is low cost, low power, promote reaction, wide dynamic range and so 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submicron technology, FPGA chips have
5、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us making the 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 (SOPC) design the mainstream technique in embedded system design field.Take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of gyroscope free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with nine accelerometer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
6、hesis put forward a hardware design scheme of gyroscope free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computer based on FPGA. The system includes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and data decoding module two parts. In the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two AD7656 chips will change the analog signals from nine accelerometers
7、into digital signals controlled by STM32. In the data decoding module, the internal hardware logic of FPGA is constructed by SOPC technology. The key algorithm is accomplished by high-performance 32-bit processor Nios II, in which realized the floating point arithmetic. Finally, the principle chart
8、and PCB design is finished, making a test model,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work of GFSINS. Keywords:GFSINS;Navigation computer;FPGA;SOPC;STM32;DPRAM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 惯性导航系统简介11.1.1 惯性导航系统的分类11.1.2 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31.2 导航计算机发展简介31.3 论文的意义和主要内容4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62.1 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的工作原理62.2
9、 导航计算机的整体工作流程72.2.1 导航计算机的性能要求82.3 核心器件的选型82.3.1 加速度计选型82.3.2 A/D芯片选型102.3.3 双口RAM IDT 7133132.3.4 微控制器选型152.3.5 FPGA选型162.4 本章小结17第3章 数据采集模块183.1 加速度计硬件连接设计183.2 加速度计调理电路193.2.1 减法电路193.2.2 低通滤波电路203.3 AD7656管脚连接设计213.4 基于双口RAM的双CPU通讯电路243.5 采集系统的供电电源设计方案253.5.1 +5V到-5V电压转换电路263.5.2 +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
10、273.6 集成开发环境介绍273.6.1 Real View MDK简介273.6.2 Vision IDE283.7 本章小结29第4章 数据解算模块314.1 相关技术介绍314.1.1 Nios II简介314.1.2 SOPC技术324.1.3 Quartus II简介344.1.4 SOPC Builder简介364.2 FPGA内部逻辑资源的设计过程374.3 Nios II 集成开发环境(IDE)434.4 本章小结44第5章 导航计算机系统调试455.1 硬件调试455.2 软件调试455.2.1 数据采集模软件调试455.2.2 数据解算模块软件调试485.3 测试过程中出
11、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495.4 本章小结50结论51参考文献52附录5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致谢55索引56个人简历57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打印前,不要忘记把上面“Abstract”这一行后加一空行第1章 绪论1.1 惯性导航系统简介导航是指如何引导某载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或者方法,所以要想对载体成功的导航需要载体实时的导航参数,即位置、速度和姿态,载体包括车辆、导弹、飞机、宇宙飞行器、舰船、潜艇等。导航一般可以分为自主式导航和非自助式导航。惯性导航是20世纪中期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是根据牛顿惯性定理,
12、利用载体上的惯性敏感元件(陀螺仪、加速度计),测量载体相对惯性空间的线运动和角运动参数,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输出载体的姿态参数和导航定位参数2。惯性导航系统是自主式导航系统,不依赖外界信息,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导航定位参数,而且也不向外辐射能量,因此隐蔽性比较好,广泛的应用于航天、航空和航海领域中3。惯性导航系统的特点:1 自主性强:惯性导航比较适合军用对全天候和抗磁、电、光的能力的要求。惯性导航不像天文导航要观测天体,也不同于无线电导航和卫星导航需要地面台站,惯性导航可以不依赖地面或天空的任何辅助设备而完成导航任务,适于全球导航。2 提供导航参数多:无线电和天文导航只能提供位置信息,多普勒和卫星
13、导航只能提供速度和位置信息。惯性导航有“中心信息源”之称,可以提供加速度、速度、姿态、航向和位置,全部的导航参数。所以惯性导航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领域,也会被用在大地测量、地质勘探等方面的定位、测斜工作。1.1.1 惯性导航系统的分类从结构上区分,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分为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和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两大类。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将惯性元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通过万向支架角运动隔离系统与运动载物固联的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可以敏感到平台的角运动,平台通过稳定回路可以跟踪某一给定的坐标系(如地理坐标系),加速度计可以输出某一轴向的比力信息,经过导航计算机的运算可以提取出载体的加速度,进而计
14、算出载体的速度、位置等信息。惯性导航系统早期只有平台式惯导系统,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图1.1 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框图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直接安装在运动载体上,利用数学平台对导航参数进行计算的惯性导航系统。图1.2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框图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因为省去了机电式的导航平台,从而使整个系统的体积、重量和成本大大的降低;惯性原件更加便于安装和维护;加速度计可以给出载体轴向的线加速度和陀螺仪可以给出角速度。但是也不能说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就取代了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精度高,高精度的导航系统,如舰船的导航仍然
15、多采用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多用于长时间工作、对系统稳定性要求比较高或者对导航系统体积有要求情况中,还有些时候一个载体上同时使用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和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以满足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能要求。1.1.2 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GFSINS)就是指惯性原件只有加速度,舍弃陀螺仪,从加速度计测量的比力中解算出载体的角速度信息的系统4。通常情况下,惯性导航系统中都是采用陀螺仪测量载体的角速度信息,采用高性能陀螺仪可以获得很高的导航精度,但是这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当载体具有很大的线加速度或者很大的角速度时,需要陀螺承受很大的冲击,而陀螺仪最大的弱点就是抗冲击能力
16、差。因此无陀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相对于有陀螺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具有动态测量范围大、可靠性高、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启动时间短等优点。利用加速度计代替陀螺仪实现角速度的测量思想是由国外最先论证的。如何采用加速度计测量角加速度的原理第一次被论述是Victor B.Corey在1962年提出来的,他还提出了一种加速度计简单的编排方案。舍弃陀螺而只采用加速度计测量载体角速度的想法是DiNapoli于1965年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出的。同年,V.Krishna论述了通过安装在以稳定速度旋转的圆盘上的线性加速度计测量载体角速度和线加速度方法的数学原理5。利用线加速度计测量载体旋转运动的想法在1967年被Alfr
17、ed R.Schuler提出,他还提出了多种加速度计的配置方案。1975年,A.J.Padgaonkar等人提出了9加速度计的力学编排方案。1982年,Shmuel J.Merhav在总结了前几个人的研究结果基础上,研究出了借助于旋转或振动加速度计三元组组成无陀螺的惯性测量组件,并给出了如何从加速度计输出的比力信息中解算出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法。1991年,MarceloC. Algrain认为要想测量物体的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最少需要六个加速度计。1994年Jeng Heng Chen发表了一种新的使用六个加速度的无陀螺惯导设计方案。1999年Lee在Chen的方案的基础上有提出了使用六个加
18、速度计测量物体旋转运动的解法,并将卡尔曼滤波应用在其导航系统中。2001年,Chin Woo给出了一个决定加速度计配置方式是否可行的充分条件。2002年,Lee又对其滤波算法进行了改进6。我国最早关于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的文章是在1997年,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马澍田教授撰写的就加速度计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应用于鱼雷制导的研究报告。虽然无陀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提出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早期的加速度计性能不够好,因此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但随着各种新型加速度计的出现,加速度计的精度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加速度计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10g,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实验室制造的原子干涉加速度计分辨率已经达到了10
19、g,而且随着技术的更新,加速度计的成本也越来越低7。所以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2 导航计算机发展简介最初的导航计算机的设计方案是采用模拟电路搭建专用计算机,这种导航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都比较大,处理能力也不是十分理想,只能用于一些平台级的惯导系统解算导航参数。然而捷联惯导系统因为舍弃了物理平台所以解算任务要更加庞大,尤其是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对导航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要求更高。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采用PC机及其体系结构设计的计算机,虽然可以满足对导航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是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和功耗大等缺点。后来出现了小型的工业计算机,如PC/104,PC/104是采用X86
20、架构处理器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基于PC/104的导航计算机的电路设计相对比较简单,软件开发也比较便捷,相关应用技术相对也比较成熟,从90年代至今被广泛的应用在导航计算机设计中14。基于PC/104的导航计算机虽然在体积和功耗方面有所改善,但还不够理想,而且通常需要多层扩展板来负责模拟信号的数据采集和接口通信等工作,形状大小一旦确定很难修改,中断响应速度也不够快,综上可以看出,基于PC/104设计导航计算机的方案在微型飞行器的上的应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近期导航计算机比较主流的设计方案是采用DSP+MCU/FPGA/CPLD的形式,优点是采用嵌入式技术减小了系统的体积和降低了功耗,数据的
21、解算能力比较强,但是存储器的扩展及外围接口的设计比较复杂,主处理器DSP和控制器(MCU/FPGA/CPLD)协调性不够好,耦合不够紧密8。还有一些设计是采用ARM或PowerPC核的处理器,优点是比较擅长数据交换和对外设的控制,但是对导航参数的解算能力不如DSP。本论文中所采取的方案是采用FPGA作为核心芯片,使用SOPC技术可以将导航计算机所需的Nios II处理器(Nios II软核具有超过200DMIP的性能)、外围接口设计、通信等功能集成在一片FPGA芯片内部资源里,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系统的体积和功耗,节省了设计成本,加快了设计周期,而且出现问题或者升级时可以对FPGA芯片进行重新配置
22、,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采用双CPU架构,由ARM核32位微控制器STM32负责对加速度数据的采集工作,可以减轻Nios II处理器的工作量,节省主CPU资源,使其专门负责解算工作。1.3 论文的意义和主要内容虽然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的理论已经提出了近几十年,但是由于受到导航计算机发展及加速度计精度的约束,一直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未投入到实际工程应用中去。近年来随着芯片制造工艺、嵌入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加速度计精度的提高和发展,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解算方法、加速度计力学编排方案及无陀螺导航计算机的
23、设计方案,但仍然没有实现可以工程应用的产品。本论文在总结了导航计算机发展的需求及各方案的优缺点后,提出了基于FPGA的导航计算机设计方案,并制造出工程样机,为接下来完善并实用化打下基础。本论文开发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两部分。数据采集系统采用ST公司的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TM32系列处理器作为核心芯片构建采集系统,控制两片A/D芯片AD7656将九路加速度计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数据缓存在双口RAM IDT7133中。数据解算系统的硬件平台使用Altera DE2开发板,利用开发板中主要资源有CycloneII系列的FPGA、SDRAM、Fl
24、ash等,采用SOPC技术将Altera NiosII处理器嵌入在FPGA内部逻辑资源中,由NiosII处理器对九路加速度计输出的比力信号解算,进而得到所需的导航信息参数。论文总共分为四章,各章节的概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无陀螺仪捷联惯导系统的相关知识背景,阐述了导航计算机的发展概况,并分析了基于FPGA的导航计算机设计方案的优势及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了无陀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无陀螺捷联惯导计算机的实际应用需求,介绍了导航计算机的总体结构思想以及论文中主要芯片的选型分析。第三章:导航计算机的数据采集模块。介绍了导航计算机数据采集实现的具体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FPGA+STM32导航系统 硕士毕业设计论文 FPGA STM32 导航系统 硕士 毕业设计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