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年7月1日摘要CO2驱是把CO2注入油层,依靠CO2的膨胀、降粘等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随着人们对温室效应认识,将CO2 注入地层不仅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起到封存CO2的作用,是三次采油方法中最具有潜力的采油技术。本文首先调研了CO2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了解CO2驱油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研究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详细调研了CO2驱的驱油机理、驱油方式、注入方式和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用于描述CO2驱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组分模型、拟四组分模型、改进的黑油模型及传输-扩散模型,并介绍了一种考虑扩散的CO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最
2、后,分别就碳水驱和CO2段塞注水,调研其动态计算方法。关键字:混相驱;CO2驱;驱油机理;注入方式;数学模型目录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41.1 国外CO2驱发展情况51.1.1 美国CO2驱项目情况51.1.2 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51.1.3 重油CO2非混相驱的研究与应用51.2 国内CO2驱研究应用现状51.3 CO2混相驱存在的问题62、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72.1 CO2的基本性质72.2 驱替机理82.2.1 CO2驱机理82.2.2 CO2混相驱机理102.3 CO2混相驱作用方式112.3.1 一次接触混相112.3.2 多次接触混相122.3.3 轻质油加CO2混
3、相驱122.4 CO2混相驱影响因素132.5 CO2混相驱注入方式143、 CO2混相驱数学模型153.1 组分模型153.2 拟四组分模型173.3 改进的黑油模型173.4 传输-扩散模型183.4.1传质扩散渗流时的连续性方程183.4.2 一维传质扩散渗流方程203.5 考虑扩散的CO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203.5.1 传统注CO2渗流数学模型203.5.2 考虑扩散的注CO2渗流数学模型21参考文献23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了大量的烃类混相驱现场试验,近期的混相驱主要是CO2混相驱。利用CO2驱提高采收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
4、代。1952年whorton等人获得了第一项采用CO2采油的专利权。当时CO2是用作原油的溶剂,或形成碳酸水驱。70年代CO2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CO2驱工业性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采收率可以提高1525 %。90年代的CO2驱技术日趋成熟。目前,CO2混相驱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且成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据相关文献最新统计,2002年美国实施CO2混相驱的方案数达到66个,首次超过注蒸汽热采,CO2混相驱的产量也占到了所有EOR产量的38。我国低渗、特低渗油藏投入开发后暴露出许多矛盾,如自然产能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等,而注水
5、补充能量因油藏地质条件的限制受到很大制约,因此采收率均较低。从国外EOR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气驱特别是CO2混相驱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前景的方法。1.1 国外CO2驱发展情况1.1.1 美国CO2驱项目情况美国是CO2驱发展最快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CO2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CO2混相驱项目有64个。最大的也是最早使用CO2驱的是始于1972年的SACROC油田。其余半数以上的大型气驱方案是于19841986年间开始实施的,目前其增产油量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CO2体积约占烃类空隙体积的
6、30 %,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22 %。1.1.2 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过去,CO2混相驱一般是大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大油田由于生育储量多,剩余开采期长,经济效益好,而小油田CO2驱一般不具有这些优点。近年来许多小油田实施了CO2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案,同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Creek油田就是一个小油田成功实施CO2驱的实例。该油田于1996年被JP石油公司收购时的原油产量只有143 m3/d,因油田实施了CO2驱技术,使该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大大提高,其原油产量在1998年达到了209 m3/d,比1996年增加了46%。1.1.3 重油CO2非混相驱的研究
7、与应用CO2驱开采重油一般是在不适合注蒸汽开采的油田进行。这类油田的油藏地质条件是:油层薄,或埋藏太深,或渗透率太低,或含油饱和度太低等。注CO2可有效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大规模使用CO2非混相驱开发重油油田的国家是土尔其。土尔其有许多重油藏不适合热采方法。1986年土尔其石油公司在几个油田实施了CO2非混相驱,取得了成功。其中Raman油田大规模CO2非混相驱较为典型。加拿大也有许多重油油藏被认为不适合进行热力开采,加拿大对CO2驱开采重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得出,轻油黏度在30饱和压力下从大约从1.4降到2O,降低了15倍。另外,在不同温度重油黏度测量发现,温度达到275 左右才能降粘
8、,而CO2一旦溶解在原油中就可使原油黏度降低,并且可以把黏度降低到用蒸汽驱替的水平。1.2 国内CO2驱研究应用现状我国东部主要产油区CO2气源较少,但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却一直没有停止。注CO2技术在油田的应用越来越多,已在江苏、中原、大庆、胜利等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1996年江苏富民油田48井进行了CO2吞吐试验,并已开展了CO2驱试验。草3井位于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草舍油田戴一段油藏高部位,产层为Edl段,属底水衬托的“油帽子”。初期自喷生产,日产油约59 t,不含水,无水采油期共367天,综合含水升至22%时停喷,转入机抽生产,后日产油4.55 t,含水90 %。为了
9、增油降水,在该井进行了CO2吞吐试验,效果明显,原油产量上升,含水下降,泵效增加,有效地延缓了原油产量递减。江苏油田富14断块在保持最低混相压力的状态下,于1998年末开始了CO2水交替(WAG)注入试验注入6周期后水气比由0.86:1升至2:1,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水驱后油层中形成了新的含油富集带。试验区采油速度由0.5升至12 %,综合含水率由93.5 % 降至63.4 %。1.3 CO2混相驱存在的问题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混相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CO2混相驱具有成功率高、风险性低的特点,以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双重标准来衡量,CO2混相驱是三次采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
10、收率方法之一。但同时,由于受地层破裂压力,现场设备等条件的限制,CO2混相驱替只适用于API重度比较高的轻质油藏,而且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1)混相压力过高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不仅取决于CO2的纯度和油藏的温度,也取决于原油组分。原油中重质组分(如C5 以上的组分)含量越高,最小混相压力越高。我国油藏中原油的突出特点是“三高”(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多数油藏中的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过高。(2)腐蚀与结垢因压力降低与温度升高,注CO2后会导致结垢( 主要是碳酸盐垢) , 此外, CO2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对管线、设备、井筒有较大的腐蚀性,腐蚀产物被注入
11、流体带入地层还会堵塞储层孔隙。 (3)气源采用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 必须具备充足的气源。气源有两种, 一是天然的CO2气源, 另外是工业废气。寻找大的气源是我国利用CO2提高采收率的当务之急。此外,随着CO2减排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气将会被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4)窜流严重在注CO2采油过程中,CO2在油藏中的窜流将严重地影响波及效率,导致CO2窜流的主要机理有两个:一是粘性指进,二是油藏非均质性及窜流通道。我国油藏多数为陆相沉积,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此外,在许多油藏(尤其是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发育的天然裂缝,连通的天然裂缝构成了注入水和气的窜流通道。(5)固相沉积C
12、O2对地层中的轻烃具有很强的抽提作用,经CO2多次抽提后,降低了地层油对石蜡的溶解能力和石蜡组分的稳定性,导致石蜡析出,另外,CO2的多次抽提,使地层油中低碳数的石蜡组分逐渐减少,导致地层油析蜡温度大幅升高,甚至在地层温度下也能产生石蜡的沉积,对储层造成伤害。 (6)混相带不稳定 在非均质孔隙介质中,受到非均质性及各力(粘性力、重力等)的综合影响,CO2气体达不到与原油的充分多级接触,难以形成稳定的混相带。2、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2.1 CO2的基本性质在标准条件下,也即在0.1MPa压力、273.2K(绝对温度)下二氧化碳是气体状态,气态二氧化碳密度D=0.080.1千克/立方米,气
13、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20.08毫帕秒,液态二氧化碳密度D=0.50.9千克/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50.1毫帕秒,但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液态与气态二氧化碳的密度相近,为0.60.8吨/立方米。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相态几乎不起作用,即在任何压力下二氧化碳都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应用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通常是气体状态而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质要比气体烃类好得多,地层条件下在水中溶解度为3060立方米/立方米,而质量比浓度可以达到35%,其水中溶解度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二氧化
14、碳在水中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地层水矿化度增加而降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化水”,结果使水的粘度有所增加。二氧化碳在地层中存在,可是泥岩的膨胀减弱。二氧化碳在油中溶解度远高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是水中溶解度的410倍,当二氧化碳水溶液与原油接触时,由于其与油、水溶解度的差异,二氧化碳能够从水中转移到油中,在转移过程中水中二氧化碳与油相界面张力很低,驱替过程很类似于混相驱。水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破碎和冲刷、清洗掉岩石表面油膜,从而保持水膜的连续性,造成很低界面张力,让油滴在孔隙通道中自由运移,使油的相对渗透率增加。当压力超过“完全混相压力”时,不论油中有多少二氧化碳,油与二
15、氧化碳都将形成单相混合物,即达到无限溶混状态。低粘度原有混相压力低,重质高粘度原油混相压力高。二氧化碳与原油混相压力还与原油饱和压力有关。此外,地层温度也影响混相压力。2.2 驱替机理2.2.1 CO2驱机理CO2的主要优点是易于达到超临界状态。CO2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3 1 . 2 6 和压力高于临界压力7 . 2MP a 状态下,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 0 0 倍,因而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原油溶有CO2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 甚至油藏性质也会得到改善, 这就是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下面详细分析其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图2-1
16、 原油粘度降低与二氧化碳饱和压力的关系(50)o-原油粘度; m溶有二氧化碳的原油粘度(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驱替阻力残余油饱和度随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减小。CO2极易溶解于原油, 其在油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39 倍。在驱油过程中, 大量的CO2与轻烃混合, 可大幅度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减少残余油饱和度, 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抽提或汽化原油中的烃类组分,使气驱替前缘不断富化,界面张力不断降低,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可达到混相,也可提高采收率。(2) 降低原油粘度CO2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当CO2溶解于原油时,原油粘度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取决于压力、温度和非碳酸原油的粘度大小,一般说
17、来,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幅度也越高,所以CO2驱对中质和重质油的降粘作用更为明显。在原油饱和CO2以后,如再进一步增加压力,由于压缩作用,原油粘度将会增加。(3)膨胀作用宾夕法尼亚州B r a d f o r d 油田以及加拿大Ma n o rv i l l e 油田室内实验结果表明, 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将CO2注入原油, 可使原油体积膨胀28 %50 %。注入CO2后原油的体积增加,其结果不仅增加了原油的内动能,而且大大减少了原油流动过程中毛管阻力和流动阻力,从而提高了原油的流动能力。驱油过程中,在膨胀机理发挥主要作用的条件下,注CO2对轻质油采收率
18、的提高将高于重质油。这种膨胀作用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水驱后留在油层中的残余油与膨胀系数成反比,即膨胀越大,油层中残余油量就越少。其二,溶胀的油滴将水挤出孔隙空间,使水湿系统形成一种排水而不是吸水过程。图2-2 原油的膨胀系数与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关系图2-2为原油的膨胀系数与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关系。从图2-2可以看到,原油中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越高,原油的密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原油的膨胀系数越大。(4) 溶解气驱作用因注入的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形成CO2溶解气,在井下随温度的升高,部分CO2游离汽化,以压能的形式储存部分能量。当油井开井生产,油层压力降低时,大量的CO2则从
19、原油中游离、膨胀而脱出,从而将原油驱入井筒,起到溶解气驱的作用,另外,一些CO2驱替原油后,占据了一定的孔隙空间,成为束缚气,也可使原油增产,并且由于气体具有较高的运移速度,还可将将油层堵塞物返吐出来。(5) 改善流度比因大量注入的CO2 在原油和水中的溶解,地层水碳酸化,使原油流度增加,而水的流度降低,从而使原油和水的流度趋于接近,使水的驱油能力提高,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水驱的波及面积,大大提高了扫油效率。(6) 酸化解堵由化学反应式可知,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略显酸性。在二氧化碳驱替、吞吐注入及浸泡过程中,溶解了二氧化碳的地层水可与地层基质相互反应。在页岩中,由于地层水pH值降低,可以抑制储
20、层的粘土膨胀,因此二氧化碳水对粘土有稳定作用。在碳酸岩和砂岩中,二氧化碳水与储层矿物发生反应,部分溶解油层中的碳酸盐,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盐,从而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由于注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酸化作用导致油层的渗透性提高,在一定压差下,一部分游离气对油层的堵塞物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可有效地疏通因二次污染造成的地层堵塞。(7) 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CO2吞吐浸泡期间,CO2能够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形成CO2富气相, 从而减小注入气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 减小原油的流动阻力,使油更易于流动,提高波及效率。特别是部分经膨胀仍然未能脱离地层水束缚的残余油,与二氧化碳气相发生相间传质,束缚油的轻
21、质成分与二氧化碳气体形成二氧化碳富气相,在二氧化碳吞吐过程中产出,增加单井产量。(8) 混相效应 CO2与原油混相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CO2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 0 以上。(9) 分子扩散作用非混相CO2驱油机理主要建立在CO2溶于油引起油特性改变的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油的粘度和增加油的体积,以便获得最佳驱油效率,必须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要有足够的时间使CO2,饱和原油。但是地层基岩是复杂的,注入的CO2也很难与油藏中原油完全混合好。多数情况下,CO2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的。分子扩散过程是很慢的。特别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O2 混相驱 机理 影响 因素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3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