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doc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广州市28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应付方式问卷共两个问卷对其进行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应付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和应付方式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家庭情况(即:父母的婚姻状况)这一变量中,依恋类型中的依恋焦虑和应付方式中的自责和退避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应付方式与依恋方式有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对应付方式的六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关键词:大学生 依恋方式,依恋
2、回避,依恋焦虑,应付方式1 引言国外有研究表明,依恋的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困扰之间呈现正相关。另有多项研究发现,应付方式是依恋维度和心理困扰之间的中介。Mikulincer等人(1995)研究发现:面对压力,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倾向的个体,更多使用情感取向和冷漠的应付方式;Kobak等人(1998)认为:依恋的两个维度应该与不同的应付方式相联系,无效的应对方式是依恋维度与心理困扰之间联系的中介;Berqer等人(2001)研究发现:应付方式部分协调了依恋焦虑对心理困扰的影响,并且在控制依恋焦虑这个变量之后,依恋回避与心理困扰之间没有达到显著相关1。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
3、看出,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在我国,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压力状态下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心理冲突对个体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因此人们对压力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人们便开始研究人在面临压力后的反应和行为,即人们如何应付压力,这就引起了对应付研究的重视。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具有专门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同时也面临着生活、学习、择业中的种种压力和应激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应付方式,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影响其身心健康。虽然早期依恋理论将依恋界定于亲子之间,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婴儿与其父母的互动经验会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工作模型,并将
4、延续到成年。当个体遇到压力情境时,该模型就会被激活,进而对其认知、情绪及行为产生影响3。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拥有了固定的依恋对象,比如:父母、朋友、恋人、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4。而且,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依恋方式,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应激事件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在我们国家,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和学习压力,在压力面前大学生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应付呢?跟国外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相似的地方?这是本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1.1依恋理论研究综述1.1.1依恋的概念和发展阶段早期的研究者将依恋理论界定在“婴儿和母
5、亲的亲密关系”之内,但依恋理论的奠基人Bowlby却坚持认为依恋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联结,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存在个体差异。狭义的依恋是指婴儿与第一照看人(通常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状态。广义的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既为此意”5。恋人、挚友之间都存在依恋。在西方依恋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Bowlby为代表,是依恋理论框架的创建阶段,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论述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机制。第二阶段主要是: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Ainsworth为代表,在这一个阶段主要发展了陌生情景技术。第三个阶段是
6、:80年代至今,依恋研究成为心理学跨领域研究的热点,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6。在这一阶段,依恋从儿童依恋发展到青少年依恋、成人依恋。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依恋过程的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阶段7。1.1.2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的概念:Berman和Sperling在1994年对成人依恋下了如下定义:“成人依恋是个体一种的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而这些基于个 人在其人际世界中的认知一情感一动机的模型中6。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开始讨论依恋原
7、理与成人的亲密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了。他们集中讨论了依恋这种情感纽带的作用。个体可以从配偶或恋人那里获得舒适和安全,有与对方厮守在一起的愿望(特别是有压力的时候),当对方提出分离时就会拒绝。Ainsworth突出强调了依恋行为系统在成人生活中的机能,认为安全型依恋关系能促进关系之外的机能与能力的发展。她指出,个体在与伴侣关系中寻求安全与舒适的经历。若当这些安全感与舒适性是有效的,个体就能够从伴侣提供的安全基地离开,并满怀自信的去从事其它的活动。成人之间的依恋与父母孩子之间的依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人的依恋行为系统是有交互作用的,也就是成人之间不会分别来扮演“依恋对象/看护者”和“依恋的个体/看护接受
8、者”这样的角色。依恋行为与依恋对象这两者在任何一个成人身上都可以观察得到。每一个成人既是对方的依恋对象,又会向对方展示依恋行为;在伴侣之间的角色会经常迅速发生转变。此外,成人依恋不同于父母儿童依恋还表现在成人间的依恋关系通常提供各种各样广泛的其它机能,包括性别联结、同伴友谊、能力感觉及共享的目标与经历8。1.1.3依恋类型和内部工作模式开始,Ainsworth创设“陌生情景法”,根据对儿童在陌生实验室情景中对母亲的不同依恋行为的观察把儿童的行为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依恋。接着,在早期的成人依恋研究中,Hazan和Shaver把成人婚恋划分为:安全型、
9、回避型和焦虑型。后来,Bartholomew和Horowitz则以自我和他人内部工作模式积极和消极程度为基础,将成人依恋分为:安全型、专注型、恐惧型、冷漠型9。目前我国通用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焦虑型8。依恋研究者们认为,依恋之所以一个贯穿于一生、相对稳定,是因为早期依恋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工作模式又称心理表征模式,这是一套认知结构,并被整合进其人格中,对其自身和他人的看法产生影响.内部工作模式不仅包含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还包含了个体对他人和自身的情绪反应及情绪的调整6。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
10、的早期经验会内化为安全依恋的内部加工模式,这种模式是“一套个体据此对有关依恋的信息进行组织或取舍的规则”,会促进“感到安全”的感觉的获得10。依恋工作模型包括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两个因素。自我模型是关于自我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等一系列消极或积极的观念;他人模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于个体是否可以获得亲密他人关注的判断;二是关于他人是否可以信赖的观念。Brennan和Shaver将消极的自我模型命名为依恋的焦虑维度,将消极的他人模型命名为依恋的回避维度3。Bowlby对依恋在超越儿童期的持续重要作用做了这样的描述:“不仅仅是儿童,而是处于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只有他们坚信:在他们的背后,永
11、远站着一些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给他们信任和支持的人,他们才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才,挖掘自己的潜力”。依恋关系为个体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亲密感、信任感,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1.4研究依恋的作用有研究曾经表明:不同的依恋方式决定是否能成功地利用社会支持来减轻应激,社会支持被广泛地认为是疾病的中介,依恋方式的不同可影响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在面对丧失和威胁时,依恋关系将提供安全感而非依恋关系则不能。这种安全感将有效地减轻应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比不安全依恋个体的社会支持利用度要高,缓冲应激的能力更强,依恋方式还将影响应激时是否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安全依恋的个体
12、被认为能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并且能有效地利用支持;而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常与他人的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自我依赖或者是因为怕遭受拒绝而较少寻求社会支持11。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趋于稳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大学生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在这一时期是相当稳定的。这一内部工作模式引导大学生对自我、他人及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对个体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国外大学生依恋的研究成果已很丰富,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就很少。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日后的发展,关注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就是研究的重中之重。1.2应付方式研究综述1.2.1应付方式的概念应付方式是个体
13、处理应激事件时的各种认知和行为活动,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调节行为,包括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等12。而有人将应付方式表述为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时又可称作应付策略或应付机制13。应付方式被认为是处在应激与健康之间的重要中介机制,对个体的心理调节与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4。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了对不同群体(如运动员、飞行员、学生、老年人等)应付方式的研究,成果颇丰。国内也对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有一些研究,但是并不深入。1.2.2应付方式的分类根据研究角度不同,人们采用两分法对应付方式进行了许多分类。如有研究者将
14、应付分为过程应付和特质应付,工具性应付和缓和型应付;还有的人将应付方式分为认知应付和行为应付,趋进应付和避开应付,有意应付和无意(防御的)应付,指向个人的应付和指向外界的应付,主动应付和被动应付,积极应付(有效的、适应的)和消极应付(无效的适应不良的),等等13。1.2.3研究应付方式的作用Gentry(1983)曾较乐观地认为我们正趋向发展一门“应付科学”(Science of Coping)。这种意见是对Pelietier于七十年代提出的“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这一观点认同的结果。因为,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
15、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因此,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时,对于“哪一类或哪一种应付方式是良好是应付方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15。有研究曾表明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个体在压力情境下应付失败而导致的,所以心理健康和应付方式密切相关。如果在遭受失败时倾向于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会引起自尊的损害和对能力的无信心,而积极的应付方式16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减少应激强度。总的来说,良好、成熟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12。1.3问题的提出无论是相关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
16、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而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因为害怕与人的交往而较少利用社会支持。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应付方式。积极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和压力,消极的应付方式会引起自尊的损害和对能力的无信心。那么,不同依恋方式的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会采取那种应付方式呢?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两个问题:一、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应付方式各维度、依恋方式各维度的关系;二、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的关系。通过研究,旨在为普通高校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实证依据。1.4 研究意义就国内研究而言,国内有关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幼儿
17、阶段,而关于成人依恋研究很少。虽然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但大多属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也不多。此外,应付方式对于大学生这个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具相当可塑性的群体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因此,在国内外丰富依恋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依恋方式进行研究。对大学生应付方式进行了研究也可以为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应采取的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1.5 研究假设根据以往研究的结果和以上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假设:1、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和应付方式在性别、年级、专业、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其依恋方式和应付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应付方式和依恋方
18、式之间存在相关。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四所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以自愿和不记名的方式参加。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88份,回收率为82.3%。被试年龄范围18-25岁,其中男生124名,占43.1% ,女生 164名,占56.9%.被试分布详见表1。表一:被试的构成变量组别人数百分比性别男女12416443.1%56.9%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9184526131.6%29.2%18.1%21.2%专业文科理科6422422.2%77.8%文化程度本科
19、专科1909766.0%33.7%是否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4324514.9%85.1%2.2 研究工具2.2.1 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由Brennan等在总结了已有的成人依恋问卷之后,通过大量的调查,精选而成的量表,本研究采用由李同归等修订的ECR量表中文版17,共36个项目,每18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分别是焦虑分量表和回避分量表。问题采用七级记分,1-7分别表示语句描述从“完全不像我”到“非常像我”的程度。要求被试对每道题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判断。反向叙述题则反向计分。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75. 大学生 依恋 方式 应付 关系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