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doc
《1569.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69.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3级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课题名称: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课程设计起止时间:2005年12月26-30日指导教师: 成绩:课程设计任务书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任务下达时间:2005年12月26日任务完成时间:2005年12月30日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评语一、所得结果:二、存在问题:成绩评阅人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一、 设计说明: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具体任务包括:首先确定主存空间分配表;然后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最后编写
2、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实现动态分区的分配和回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第二,在设计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算法;第三,在设计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回收算法。二、 工作原理:动态分区管理方式预先不将主存划分成几个区域,而把主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主存时,根据作业需要主存空间的大小查询主存内各个空闲区,当从主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主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它所占的主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
3、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三、 详细设计: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 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由于动态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主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主存分配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
4、写已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主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主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已分配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本处,采用顺序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
5、“空闲区表”都有空闲栏目。已分配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至少还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作业占用分区的登记项,内容为该作业的作业名;空闲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要有一项“标志”, 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内容为“未分配”。为此, “已分配区表”和“空闲区表”有如下的结构定义: 已分配区表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 struct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字节 in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
6、用“0”表示空栏目,本程序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free_tablen; /已分配区表 空闲区表的定义: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 struct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栏目,用“1”表示未分配free_tablem; /空闲区表 其中分区起始地址和长度数值太大,超出了整型表达范围,所以采用了float类型. 然后,就要考虑如何在设计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 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区表中查找标志为“未分配”的空闲区,从中找
7、出一个能容纳该作业的空闲区。如果找到的空闲区正好等于该作业的长度,则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这时应该把该空闲区登记栏中的标志改为“空”,同时在已分配区表中找到一个标志为“空”的栏目登记新装入作业所占用分区的起始地址,长度和作业名。如果找到的空闲区大于作业长度,则把空闲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装入作业,另外一部分仍为空闲区。这时只要修改原空闲区的长度,且把新装入的作业登记到已分配区表中。 动态分区方式的主存分配流程如图1所示。 最后是动态分区方式的主存回收问题。 动态分区方式下回收主存空间时,应该检查是否有与归还区相邻的空闲区。若有,则应该合并成一个空闲区.一个归还区可能有上邻空闲区,也可能有下
8、邻空闲区,或者既有上邻空闲区又有下邻空闲区, 或者既无上邻空闲区也无下邻空闲区.在实现回收时,首先将作业归还的区域在已分配表中找到,将该栏目的状态变为“空”,然后检查空闲区表中标志为“未分配”的栏目,查找是否有相邻空闲区;最后,合并空闲区,修改空闲区表。假定作业归还的分区起始地址为s,长度为L,则: (1)归还区有下邻空闲区 如果s+L正好等于空闲区表中某个登记栏目(假定为第j栏)的起始地址,则表明归还区有一个下邻空闲区.这时只要修改第j栏登记项的内容: 起始地址=s; 第j栏长度=第j栏长度+L则第j栏指示的空闲区是归还区和下邻空闲区合并后的大空闲区。 (2) 归还区有上邻空闲区 如果空闲区
9、表中某个登记栏目(假定为第k栏)的“起始地址+长度”正好等于s,则表明归还区有一个上邻空闲区。这时要修改第k栏登记项的内容(起始地址不变): 第k栏长度=第k栏长度+L 于是第k栏指示的空闲区是归还区和上邻空闲区合并后的大空闲区。 (3) 归还区既有上邻空闲区又有下邻空闲区 如果s+L正好等于空闲区表中某个登记栏目(假定为第j栏)的起始地址,同时还有某个登记栏目(假定为第k栏)的“起始地址+长度”正好等于s,这表明归还区既有上邻空闲区又有下邻空闲区。此时对空闲区表的修改如下:第k栏长度=第k栏长度+第j栏长度+L;(第k栏起始地址不变)第j栏状态=“空”; (将第j栏登记项删除)这样, 第k栏
10、指示的空闲区是归还区和上、下邻空闲区合并后的大空闲区,原来的下邻空闲区登记项(第j栏)被删除,置为“空”。 (4) 归还区既无上邻空闲区又无下邻空闲区 如果在检查空闲区表时,无上述三种情况出现,则表明归还区既无上邻空闲区又无下邻空闲区。这时,应该在空闲区表中查找一个状态为“空” 栏目(假定查到的是第t栏),则第t栏的内容修改如下:第t栏起始地址=s;第t栏长度=L;第t栏状态=“未分配”;这样, 第t栏指示的空闲区是归还区.按上述方法归还主存区域的流程如图2所示。 由于是课程设计,没有真正的主存要分配,所以在程序中,首先应建立一张空闲区表,初始状态只有一个空闲登记项(假定的主存空闲区)和一张所
11、有状态都为“空”的已分配区表,假定主存空间110KB,操作系统占用10KB,其余为空闲区;然后,可以选择进行主存分配或主存回收,如果是分配,要求输入作业名和所需主存空间大小,如果是回收,输入回收作业的作业名,循环进行主存分配和回收后,如果需要,则显示两张表的内容,以检查主存的分配和回收是否正确。作业j申请xk大小的主存空间I=0;k=-1;I是空闲区表中一栏(I=m)? N Y是否找到满足需求的分区k? 第i栏为“未分配”且满足作业xk? N Y继续分配 N主存分配失败第I栏空闲区为第一个满足需求的或小于第k栏长度? N结束K=iI=I+1 图1动态分区最优分配算法流程图作业j归还空间 S=0
12、S=s+1已分配区表第s栏状态为作业j (s=n)? NS为已分配区表中一栏? Y N未找到作业,回收失败 Y假设下邻空闲区在第j栏j=-1;假设上邻空闲区在第k栏k=-1;结束I=0第I栏状态为“未分配”?I=I+1 Y第i栏回收分区的上邻? NJ=i第i栏回收分区的下邻? YJ=i Y N 图2动态分区回收流程图代码部分:#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define minisize 100struct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字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操作系统原理 1569. 动态 分区 存储 管理 方式 主存 分配 回收 操作系统 原理 课程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