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084923毕业设计(论文)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doc
《133084923毕业设计(论文)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3084923毕业设计(论文)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要由于功能和性能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的复杂度、设计难度和制作运行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其功能和性能扩展已经达到一个瓶颈,无法满足现代雷达探测日益增加的需求。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具有有效的抑制相干斑噪声、宽测绘带成像、改进切航迹干涉SAR的测高精度和沿航迹干涉SAR的测速精度、可以同时执行多种工作模式的任务、所成图像质量更高、系统功能提升简便、生存能力强、成本低等特点。因此,本文将开展对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这对于雷达系统多功能化、高性能化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的产生背景、研究意义和发展现状。然后阐述了传
2、统SAR成像和分布式SAR成像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写了仿真程序并进行仿真实验。之后介绍了分布式SAR测高功能的基本原理,并编写仿真程序进行实验。最后本文分析实验结果,从实验数据得知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在性能和功能上有很大优势,能够良好的满足各种探测需求。关键词 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成像;测高AbstractFor the increase of demand for func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the complexity, the difficulty to design and operating costs of traditional sy
3、nthetic aperture radar is also increas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echnological level, its func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expansibility have reached a bottleneck, un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Distribut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stributed SAR), which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speckle noise,
4、has wide-swath imaging, improves the height resolution of Cross Track Interferometric SAR and the velocity resolution of Along Track Interferometric SAR, performs varied task models at the same time, has high-resolution imaging, expands easily and costs low.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be carried o
5、ut on the analytical and research work of distribut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ing principle,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multi-function and high-performance research of radar syste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s
6、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nd then elaborated on the imaging principles traditional SAR and distributed SAR. On the basis of that, prepare simulation programs and do some simulations. Next step,introduced height measurement principle of distributed SAR, prepare simulation programs and do some simulat
7、ions similarly. Finally, we analyze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experimental data, we can find that the distribut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has great advantages in the performance and functionality; it can meet a variety of detection needs commendably.Key Word Distributed SAR High-resolution i
8、maging Height measurement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11.2 分布式SAR技术概述21.3 研究现状21.3.1 TechSAT-21计划31.3.2 Cartwheel计划31.3.3 Pendulum计划41.3.4 Cosmo-Skymed计划51.3.5 TerraSAR-X与TanDEM双星编队计划51.3.6 SAR-Lupe五星编队组网计划51.3.7 国内xxx计划5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6第2章 机载SAR成像72.1 SAR成像原理72.1.1 SAR回波信号模型72.1.2 SAR成像算法82.
9、2 SAR成像仿真实验102.2.1 仿真设置与参数102.2.2 仿真结果122.3 本章小结20第3章 收发分置SAR成像213.1 收发分置SAR成像原理213.2 收发分置SAR成像仿真实验213.2.1 仿真设置与参数213.2.2 仿真结果223.3 本章小结24第4章 分布式SAR成像254.1 分布式SAR成像原理254.2 图像匹配原理254.2.1 统计相关法264.2.2 分级配准法274.3 分布式SAR成像仿真实验284.3.1 仿真设置与参数284.3.2 仿真结果294.4 本章小结36第5章 分布式SAR测高375.1 InSAR测高原理375.2 InSAR测
10、高数据处理流程395.3 相位解缠原理415.4 仿真实验结果435.5 本章小结45结论46致谢47参考文献48附录150附录257第1章 绪论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现今对SAR功能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SAR卫星的复杂度、设计难度和制作运行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对天线的要求尤为突出。无论是高分辨率的需求还是地面动目标显示、高程测量的需求,天线口径都是要求越大越好。尽管目前对天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想要使天线口径达到几百平方米仍然是难以做到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雷达性能挺高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我们不得不考虑在其他方向寻求突破。按照传统思路,随着探
11、测能力的提高,要求有效载荷系统越来越复杂,体积重量和功耗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制造、运行成本和各种风险急剧增加,这样做很明显不符合我们的目的。于是就需要换一种新的思路: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通过一定的空间分解,分散成多个相对小而简单的子系统,然后将这些子系统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出一个“虚拟”的庞大复杂、功能强大的系统1。这就是空间分布式雷达系统的基本概念。与传统合成孔径雷达相比,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具有一系列十分显著的优异性能:(1)可以在不损失空间分辨率和保证信噪比条件下提高SAR图像的等效视数,有效的抑制相干斑噪声;(2)可以在不损失空间分辨率的条件下实现宽测绘带成像;(3)可实现单次飞越同一观
12、测区的干涉SAR模式,极大的改进了切航迹干涉SAR的测高精度和沿航迹干涉SAR的测速精度,这对传统SAR来讲是很难实现的;(4)可以同时执行多种工作模式的任务,这也是普通合成孔径雷达难以实现的;(5)利用回波信号的空间和和时间特性,通过侧视阵列处理可实现地面静止目标和运动目标成像,获得比传统SAR所成图像质量更高的图像;(6)通过切换或增加群聚组合中的新单元,可实现系统功能提升和生存能力的提高,使系统具有自适应的特点;(7)通过规模化生产,可降低生产和运行等方面的成本并有效提高运行寿命。毫无疑问,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分布式SAR系统必将展现出更多更优异的性能2。因此,对分布式SAR进行研究
13、对国防科技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2 分布式SAR技术概述分布式SAR组合布局如图1-1所示。假设由4个雷达平台(S1,S2,S3,S4)形成一个分布式群聚组合,它们的整体功能和飞行特性可以用一颗虚拟雷达Sv来表征。整个雷达群聚组合按照等分角度分布在一个以虚拟雷达Sv为圆心,直径为d的圆周上,此圆周与虚拟雷达Sv处在同一个群聚平面内。群聚平面与虚拟雷达地心矢量(由地心指向虚拟卫星的矢量)的垂直面保持一个固定的夹角(称为群聚平面仰角)。它们的SAR波束照射地面的覆盖区和投射角度基本相同,使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测绘带。图1-1 分布式SAR组合及布局图分布式雷达系统由一组群
14、聚雷达平台协同工作,其中每个平台带有独立的相关接收机,每颗平台可具有相同或稍有差别的系统参数;雷达平台群以天线阵列的形式飞行。来源于每个雷达平台的数据和雷达平台群群的空间取样数据将被联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单独、虚拟的雷达,完成单一孔径雷达的功能。该系统的有效孔径由数个卫星孔径的总和确定456。1.3 研究现状分布式雷达系统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各主要国家的积极响应,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下面简单介绍在星载分布式雷达系统研究方面国际上几项重要的工作。1.3.1 TechSAT-21计划这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的空间分布式雷达计划。美国空军在20世纪90年代末,根据美国航天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未来战争对
15、美国空军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卫星自主控制、星间通信、卫星姿态测量及控制技术、微推进技术等航天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新型的雷达系统理论与实现方法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满足未来战争对美国空军的需要。但是由于该计划所提出的技术极大地超前于现有技术基础,虽然经过4年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美国国会还是在2004年暂时终止这一研究计划。其组合布局如图1-2所示。这种构型的优势在于各小卫星的离地高度和作用距离基本相等,投射角和波束照射区域基本相同,这使得各小卫星具有基本相同的正侧视测绘带,成像处理容易;缺点是各个卫星既要发射又要接收信号,因此
16、使整体的运行成本较高,同时实现的难度也较大13。图1-2 TechSAT-21计划布局图1.3.2 Cartwheel计划由法国CNES和德国的DLR共同提出的研究计划。该计划以对地球表面进行三维干涉测量为主要目的,兼顾对海洋洋流的观测。其实现方式是由三颗只有接收机的小卫星形成一个车轮型的编队并共同与Envisat形成前后顺轨的编队。运用双站雷达成像技术在三颗小卫星的接收数据分别成像并选择其中两颗卫星的图像进行干涉,并从干涉相位信息中恢复出三维地形信息。由于三颗小卫星编队所形成的干涉基线很容易满足最佳干涉基线的需求,因此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对全球三维地形测量,获得全球的数字高程模型。其组合布局
17、如图1-3所示。由主星发射信号,各伴随小卫星仅接收地面回波。这个计划的优点在于成本较低,因为只需发射装载接收设备的小卫星13。 图1-3 Cartwheel计划布局图1.3.3 Pendulum计划干涉钟摆(Interferometric Pendulum)构型是德国宇航局在干涉车轮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构型,主要解决了干涉车轮编队形式的不足。各小卫星轨道倾角和升交点赤经略有不同,因而不共轨道面。钟摆式编队构型的优点是能够形成稳定的沿航迹基线,有利于实现动目标检测功能,并且切航迹基线与沿航迹基线独立,可以灵活调整切航迹基线长度满足不同的需要。缺点是编队稳定性不如干涉车轮,需要消耗能量来保持编队
18、队形,因此对轨道控制要求很高。其组合布局如图1-4所示13。图1-4 Pendulum计划布局图1.3.4 Cosmo-Skymed计划Cosmo-Skymed是意大利研究部与国防部共同投资的一项空间计划。该计划发射4颗X波段的SAR卫星形成编队,完成对地高分辨率成像的任务并且可以灵活的改变编队构型以满足改变观测分辨率和观测区域大小的需求。该编队系统可同时满足民用和军用的对地观测需要1。1.3.5 TerraSAR-X与TanDEM双星编队计划德国航天局DLR计划在2006年发射TerraSAR-X的基础上,再建造一颗与TerraSAR-X完全相同的卫星,命名为“TanDEM”,使TerraS
19、AR-X与TanDEM形成双星编队,完成高精度全球三维地形测量,高程精度将达到2m,地面分辨率也将达到1m。该系统的建成将为德国军队提供世界上最精确的全球DEM数据1。1.3.6 SAR-Lupe五星编队组网计划SAR-Lupe系统将由5颗700kg的小卫星,分布在500km轨道高度的三个轨道面上,以满足对地面目标的快速重返为主要目的。其中第1和第3轨道面上的两颗卫星还能形成顺轨干涉,形成GMTI能力。SAR-Lupe以满足德国军方对敏感地区进行侦察和快速监视的军事需求为主要目的。SAR-Lupe的研究者还提出了另一个应用,即对国际空间站进行高分辨率成像。SAR-Lupe计划在2006-200
20、7年间的连续6个月内发射1。1.3.7 国内xxx计划早在“九五”期间,我国在分布式小卫星编队,以及分布式干涉SAR的有关理论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北航、国防科大、哈工大、清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对卫星编队的轨道构型、轨道动力学特性和摄动影响及轨道保持的控制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分布式卫星的几种不同应用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如:对分布式小卫星SAR成像、分布式电子侦察、分布式光学观测和分布式尖端导航等应用提出了布星方案和设计要求与指标。2004年4月,我国发射成功了试验小卫星和微卫星平台,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奠定了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
21、与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开始对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进行研究,在宽域和高分辨率SAR成像、GMTI、多基线InSAR三维地形重构和阵列误差估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中科院电子所对分布式小卫星SAR进行了相关研究;“十五”预研计划、863的小SAR和INSAR、973项目“小卫星分布式雷达新概念新机理”对分布式小卫星SAR新概念体制重点攻关1。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本文论述了分布式SAR和传统SAR的成像原理和测高原理。针对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通过仿真实验在性能和功能上与传统合成孔径雷达进行了一些比较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论述传统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
22、,根据原理编写了仿真程序并对点目标进行了成像、分辨率、旁瓣等仿真实验;(2) 论述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根据原理编写了仿真程序并对点目标进行了成像、分辨率、旁瓣等仿真实验;(3) 论述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测高原理,根据原理编写了仿真程序并进行了一系列点目标测高实验;(4) 通过实验数据对分布式SAR和传统SAR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本文结构如下:第1章,介绍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以及本课题相关的技术,并对国内外各种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计划进行比较分析;第2章,介绍传统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列举仿真实验数据;第3章,介绍收发分置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列举仿真实验数据;第4章,介绍
23、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列举仿真实验数据。对比二者实验数据,得出分析结果;第5章,介绍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测高原理,列举仿真实验数据;第6章,总结本次毕业设计当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给出本次研究的结论。第2章 机载SAR成像2.1 SAR成像原理2.1.1 SAR回波信号模型SAR在运动过程中,以一定的PRT(Pulse Repetition Time,脉冲重复周期)发射和接收脉冲,天线波束照射到地面上近似为一矩形区域,区域内各散射元(点)对入射波后向散射,这样,发射脉冲经过目标和天线方向图的调制,携带目标和环境信息形成SAR回波。从时域来看,发射和接收的信号都是一时间序列7。发射序列中,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3084923 毕业设计 论文 分布式 合成孔径雷达 成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