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南油田3井区三叠纪储层建模毕业设计论文.doc
《轮南油田3井区三叠纪储层建模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轮南油田3井区三叠纪储层建模毕业设计论文.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名 称: 轮南油田3井区三叠纪储层建模 院 (系): 地球科学学院 专 业 班 级: 资工10702班 学 生 姓 名: 王 茜 指 导 教 师: 郭甲世教授 辅 导 教 师: 郭甲世教授 报 告 日 期: 2011年3月5日至2011年6月10日 目 录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答辩会议记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 绪论. 1.1 题目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概况 1.3 技术思路及方法内容2 研究区地质概况12.1 区域概况.12.2 地质概况.22.3 开发概况.38 三维地质建模.1088.1 储层建模的方法.10
2、88.2 储层建模的中的地质统计学思想.1108.3 工区储层建模策略.1128.4 储层建模的步骤.1138.5 储层模型的建立.114 8.5.1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110 8.5.2 沉积相模拟.121 8.5.3 储层岩石物性的相控模拟.122 8.5.4 储量计算.127 8.5.5 模型粗化.128 8.5.6 结论.12参考文献35致谢36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 资工10702 学生姓名 王 茜 指导教师/职称 郭甲世(副教授) 1.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轮南油田3井区三叠纪储层建模2. 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
3、11年3 月5日2011年6月10 日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1、井位坐标数据2、原始测井曲线3、岩芯描述记录4、有关地质研究资料5、原始小层分层的资料与数据6、地震剖面参考文献:张一伟编 陆相油藏描述,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裘怿楠编 油藏描述,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张昌民编 储层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赵澄林编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冯增昭编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吴元燕编油矿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陈立官编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3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1) 储层建模的
4、方法 2) 储层建模的中的地质统计学思想 3) 工区储层建模策略 4) 储层建模的步骤5) 储层模型的建立6) 英文翻译5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及具体要求完成轮南油田3井区三叠系T1-3油层组储层的特征分析: 从岩性、物性、微观、空间展布等几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并建立储层的分类标准.储层建模的方法、建模策略、建模的步骤的研究: 首先建立储层建模的方法,对储层非均质性类型与储层非均质参数的确定,然后进行建模策略、建模的步骤的研究,对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等几方面详细分析,最终完成储层模型的建立。熟悉工区的基本地质情况,按储层建模的方法、建模策略、建模的步骤原理和观点进行储层划分与对比,最终完成
5、储层模型的建立。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具备基础地质、石油天然气地质等理论知识,掌握了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基本知识,能看懂测井资料。利用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可以查阅一些文献及相关的资料。利用学校机房可以进行资料处理和图件编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图,上机60学时,要充分利用前人基础资料,并结合石油地质资料,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任务书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教研室(系)主任(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字) 完成任务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 题目来源本毕业论文来源于指导老师承担的2005年6月塔里木
6、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签订的“轮南油田2、3井区三叠系三维预测模型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该项目由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与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两家共同承担完成,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轮南油田三叠系I、II、III油组的小层划分与对比;轮南油田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沉积相、测井相研究;轮南油田三叠系储层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规律研究;轮南油田三叠系流动单元研究;轮南油田三叠系三维储层定量建模研究;PETREL地质建模技术培训。轮南油田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比油田开发管理纲要所要求高很多,油田预测综合递减率和自然递减率不是很理想,油田稳产
7、形势不容乐观。也就是说,目前轮南油田开发综合含水较高,稳产形势较严峻。油藏描述方面迫切需要一套针对塔里木台盆区大深度、低幅度、微构造精细解释和储层预测的技术系列。目的是为开发调整部署方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开展此课题的意义是以轮南3井区为例,结合开发生产的需要,探索性进行研究,以望总结一套对科研和生产有用的技术系列。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油源分析及勘探前景, 史鸿翔 徐志明 林峰 王延栋, 新疆石油地质, 2005年12月第26卷第6期 2 层序地层学研究在轮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柏涛, 断块油气田, 2008年5月第12卷第3期 3 塔里木盆地轮
8、南油田奥陶系和三叠系原油碳同位素偏移的古环境解释, 卢鸿 孙永革 彭平安, 石油实验地质, 2003年10月第25卷第4期 4 徐家围子储层精细描述及有利含油区分布判断,高兴友 车遥 李颖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28(6):4850 5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T油组底水块状油藏夹层分布规律研究,孙磊 孙龙德 江同文 陈永刚, 海相油气地质, 1997年6月第6卷第4期 6 卫2块气顶底水油藏描述, 张东荣 王军 李媚,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23(4):45-47 7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轮南油田2井区三叠系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李亮 王新海 瞿建华,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第14期
9、 8 精细油藏描述数据的粗化方法研究, 刘慧卿 马代鑫 张松亭, 石油大学学报,2003,27(6):3638 9 轮南油田2井区三叠系储集层精细描述, 韩涛 朱卫红 昌伦杰 练章贵 牛玉杰 刘勇, 新疆石油地质, 2009年4月第30卷第2期10 利用地震信息进行油气预测, 刘企英,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12(4):79114 11 杏北地区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深化与应用, 席国兴 沈忠山 王玉样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6,25(5):41-4412 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 庞雯 史鸿祥, 新疆石油地质, 2008年2月第29卷第1期13 轮南油田水淹层的测
10、井识别与评价, 张波 周新帮,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0年4月第7卷第2期15 酒西盆地青西油田裂缝性油藏描述,范铭涛 王崇孝 田多文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增刊):88-9216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2、3井区三叠系沉积微相研究, 汪忠德 王新海 王锦芳 何幼斌 胡治华 方海飞 刘洪,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8年9月第28卷第三期17 油藏精细描述在老区调整挖潜中的初步实践, 常学军 廖保方, 石油学报, 2000,21(4):114118 18 陆相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张幸福 周嘉玺,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9 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渗透率建模
11、, 王自明 宋文杰 林树文 刘明新 黄川 张敏 元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07年10月第28卷第5期20 断块油藏储层精细描述技术一以王官屯油田104断块为例, 邢维奇 杨林江杨庆红等, 石油学报, 2000,21(5):115121 21 地震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牛彦良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3,12(3):1-422 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杨宁 吕修祥 陈梅涛郑多明, 石油实验地质, 2008年6月第30卷第3期23 复杂断块油田非均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一以中原胡状集油田为例, 甄维胜吕新华,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4 现代油藏描述
12、技术, 王志章 石占中,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5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张水昌, 地质学报, 2000年2月第74卷第1期26 Discovery软件在轮南油田2,3井区的应用, 柏涛,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年第10期27 张一伟编 陆相油藏描述,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8 裘怿楠编 油藏描述,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9 张昌民编 储层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30 赵澄林编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31 冯增昭编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32 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吴元燕编油矿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33 陈立
13、官编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334 Sequential assimilation of 4Dseistoic data for reservoir descrpiption using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JYannong Dong,Yaqing Gu and Dean Joum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53(12):11311835 Surrogate modeinbased optimiz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14、 date into a reservoir descriptionJ Queipo,NVet a1 Joum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neering, 2002,47(2):11211736 Evaluation of fracture treatments using a layered reservoir descriptionJ ZRahim SAHolditch,MDZuber&DBuehring Joumal of Petroleum SeienceEngineering, 1995,12(4):566037 Nonmarine Sequence
15、statigraphic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to reservoir description in the Statfjord Field,northem NorthSeaJ JCVan WagonerHostad and CMTenney NorwegianPetroleamSocietySpecialPubl ications,Volume4, 1995,34(2):3439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1.学科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储层地质模型研究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裘怿楠等对我国河流砂体储层非均质性模式的研究,认识到储层内部的物性相对变化关系是造成储
16、层非均质的主要原因。第一次研究了我国陆相盆地中六种河流砂体的非均质概念模型: 高弯度曲流河 低弯度曲流河 长流程辫状河 短流程辫状河 网状河 顺直河这一地质模型是地质家根据经验进行网格赋值的。标志着定量储层地质模型在我国的诞生。此后在胜利、河南、辽河等油田的开发和调整中应用了概念模型。“八五”期间,随着中国油气储层研究大纲的实施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我国开始着手随机建模软件的研制。根据90年代初西部相继发现大量新油田这一特点,重点发展和完善油田开发早期评
17、价阶段概念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技术,提出建立概念设计阶段的地质模型不必追求细节,而是整体面貌与客观地质体的逼近。90年代塔里木东河塘砂岩地质模型是早期建模的开始,在只有一口井的情况下,依赖沉积学知识建立了该油田的砂体骨架模型和夹层分布模型。随后吐哈丘陵油田和塔中4油田的发现使早期建模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在对丘陵油田地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除了对砂体骨架建模外,还对砂体内部的参数进行了模拟,北京研究院刘明新教授第一次用研制的随机建模软件用分形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渗透率的非均质概念模型。油田开发早期建模的系统与完善是以塔中4油田和青海跃进2号油田为标志,在塔中4油田CI油组的地质建模过程时期,美国斯坦福大
18、学GSLIB软件引入国内,国内学者根据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的具体特点对其一些算法进行了总结,成功建立了塔中4CI油组的砂体概念模型和用序贯指示模拟法建立了青海跃进2号砂体的渗透率概念模型,我国自行研制的建模软件开始走向成熟。 经过整个“八五”的研究和攻关,早期评价阶段地质建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其间不仅形成了比较沉积学建模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随机模拟技术等一整套的技术和方法,而且三步的建模程序也被确定下来,即单井模型二维剖型三维整体模型和建筑结构的确立与物性参数的填入。“九五”期间,针对大庆油田先后进入高含水后期这一具体特点,这一阶段地质模型的发展主要针对老油田剩余
19、油挖潜的预测模型。全国各大石油院校均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重点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精细地质模型研究老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阶段,井距一般小于300m,个别区块已达到100m或更少,需要掌握砂体流动单元的分布及储层小尺度的参数变化,以便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如:中区西部精细建模(北京研究院与大庆油田合作)双河油田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江汉石油学院与河南油田合作)东辛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石油大学与胜利油田合作)等。2.研究工区现状轮南油田3井区位于轮台县城南约35km处,工区三叠系油藏构造是塔北隆起轮南斜坡中部轮南潜山披覆背斜带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田 三叠纪 建模 毕业设计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