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oc
《(毕业论文)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号:20087091078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土 木 工 程 年 级 姓 名 论文题目 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指导教师 职称 2012年 5月 10日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21.研究前提21-1.问题的提出 21-2.理论研究的趋势 31-3.课题研究的意义 31-4.边界条件41-5.设置后浇带注意事项51-6.共同作用分析 61-7.地基刚度的影晌 72.新技术展望 82-1.螺纹灌注桩82-2.螺杆灌注桩基本原理102-3.钻孔压浆桩基本原理112-4.钻孔扩底桩的施工控制 163.成桩检验 174.优缺点比较175.参考文献1
2、9标题 桩基础施工技术学生姓名:董斌 学号:20087091078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指导教师: 职称:摘 要: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因此在各类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必须防治在钻孔过程中及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桩基施工任务。 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
3、大,因此在各类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必须防治在钻孔过程中及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桩基施工任务。 关键词:桩筏基础,发展趋势,理论研究,边界条件,地基刚度,螺纹灌注桩,钻空压浆桩。Abstract: Abstract: bored pile due to the adaptability of a variety of geological conditi
4、ons, the construction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and equipment investment in general is not very big,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types of housing and civil construction. Mo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ored piles under water, and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can not be observed, into a pile after
5、excavation of acceptance. Construction problem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progress of the whole project, even to investors, resulting in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negative social impact. Prevention and underwater concrete pouring process that often appear in the drilling process, the quali
6、ty of construction, ensuring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complete the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asks.Bored pile due to the adaptability of a variety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and equipment investment in general is not very big, so has been widely used i
7、n various types of housing and civil construction. Mo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ored piles under water, and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can not be observed, into a pile after excavation of acceptance. Construction problem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progress of the whole project, even to inve
8、stors, resulting in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negative social impact. Prevention and underwater concrete pouring process that often appear in the drilling process,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suring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complete the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asksKey words: Piled raft founda
9、t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boundary conditions, foundation stiffness, screw pile, air drilling grouting pile.1.研究前提1.1问题的提出桩基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基础型式,也是一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生命力很强的基础型式。在以现代建筑为特征的大型土木建设工程中,几乎都会广泛使用到桩基技术。桩基础已经成为在土质不良的地区修建各种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重型厂房和具有特殊要求的构筑物)所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是一项古老的工程技术,又
10、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追本溯源世界文化古国的远古先民,早在史前的建筑活动中,就己创造了自己的地基基础工艺。最早使用的是桩为木桩,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湖泊和沼泽地里栽木桩搭台作为水上住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钱塘江南岸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较多的木桩和木构建筑遗迹,其形式有圆木桩、方木桩和板桩,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桩基工程。到汉朝已用木桩修桥,到宋朝人们己利用桩基技术修建高塔和宫殿这一类较重要的建筑物,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就是一例。在英国也保存有一些罗马时代修建的木桩基础的桥和居民点。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桩基础在地基基础工程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19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便用铸
11、铁板桩修建围堰和码头,20世纪初美国开始广泛便用H型钢桩,二次大战后人们把各种直径的无缝钢管也作为桩材用于基础工程。尤其是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问世,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和重视,出现了厂制、现场预制和现场灌注的各类钢筋混凝土桩。人们对桩基技术的研究也从过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伴随科技的发展而进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和其它一些大型市政构筑物越来越多。单独的片筏基础往往能够满足承载力方面的需要或能够提供大部分的承载力,却不能满足对于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方面的要求。而桩筏基础由于在控制沉降和满足承载力方面的优势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桩筏基础的沉降包括整体沉降
12、(平均沉降)和差异沉降。现在的沉降计算方法大都是对整体沉降进行分析,而对差异沉降基本是无能为力。但是实际工程设计最关心的又往往是差异沉降,故规范的方法常常是通过控制平均沉降来达到间接控制差异沉降的目的。实际工程中,如果能够准确计算结构的差异沉降则可以通过调节桩长、桩径、桩位来进行桩土刚度调整,取得沉降均匀,板内弯矩减小,减少配筋的良好效果。天然土层由于不是理想状态,故存在竖向和横向(水平向)的不均匀性,故在分析时应该进行考虑,对于竖向土层的不均匀性,现在的计算能通过不同土层参数不同,来考虑土层的竖向不均匀性,但是在横向就不能分析了,实际土层勘探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勘探孔得到的资料是不同的,这反映
13、了土层在横向是不均匀的,但是现阶段的土层分析都是假定不存在横向不均匀性,故选用其中一个勘探孔的土层资料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合理性需要进行探讨。桩筏基础应用的广泛性和目前分析设计方法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桩筏基础优化设计的迫切性和其目前研究水平的不相适应性二者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而这正是推动桩筏基础研究水平迅速发展的不竭动力(王伟,2005)。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桩筏基础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与传统桩基础设计思想在研究者脑海中形成的烙印也密切相关。对于前者可以采用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思路来把复杂事物简化,最终再集合来分析整个系统。对于后者只能靠尊重科学,解放思想来解决。1.
14、2理论研究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桩基础领域研究重点逐步倾向于桩筏基础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桩基础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基本可以满足工程上的需要,同时在现有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实质性进展的方法己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得益于90年代后计算机硬件水平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数值分析方法如边界元法、有限单元法等恢复了在桩基础领域内的活力,从而使桩筏基础这一复杂体系的广泛分析成为可能。现在的各个学科有相互参考,互相协作的趋势,如土木工程学和材料学的融合引领的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抗震减灾工程中的应用(王社良,2000),土木工程学和计算科学的融合推动的数字化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吴江斌,2003)等等。由于计算机图形学的
15、引入,对于原来难以分析的土层横向不均匀性的成为可能,考虑土层的横向不均匀性。1.3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将桩筏基础分析这一复杂过程通过计算机程序化,把桩基础的分析设计简单化、实例化。同时考虑实际设计中的特点,能够让该方法能够反映实际的工程特点。推动桩基设计的进步。随着高层建筑越建越高,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桩长也是越来越长,筏板越来越厚,但是实际中的安全储备到底有多大也不是很清楚,本文通过环球金融中心的超高程建筑的工程实测数据分析为此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有助于比选较优的分析方法。1.4边界条件对于桩基础在地层的中的影响范围,即上部结构产生的荷载在地层的影响深度的分析,采用
16、应力比法。上部结构的荷载在地层中产生附加应力,随着土层的深度增加而不断的扩散,而土层的自重应力却不断增大,到达一定深度后附加应力衰减到相对与土层的自重应力较小(一般为l或者2),可以用此处为桩端土层边界位置确定边界条件。对于某些地方经验充足的地区常不采用程序自动计算的土层深度,而是采用地方经验数据,这个时候可以采用程序把输入的土层全部考虑的方法完成压缩层的处理,同时把范围的处理过程让用户处理。压缩层的处理过程其实就是桩土刚度计算程序边界条件的处理过程。应力比法中采用附加应力相对于土层的自重应力的1或2两个参数的确定有一定的合理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O021一2001)中4.1.19条对详
17、细勘察勘探孔深度进行了规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援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的深度。这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基础沉降的实际深度范围以后的结果。此规范条文说明的第4.9.4(4)条说明:按变形计算深度控制一般自桩端下算起,最大勘探深度取决于变形计算深度;对软土,如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OS一11)一般算至附加应力等于自重应力的2处;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通过实测,以各种公式计算,认为群桩中变形计算深度主要与桩群宽度b有关,而与桩长关系不大;当群桩平面形状近似接近于方形时,桩尖以下压缩层厚度大约等于一倍b,但仅仅将钻
18、探深度同基础宽度挂钩的做法是不全面的,还与建筑平面形状、基础埋置深度和基底的附加应力有关;根据北京市勘查设计研究院对若干典型住宅和办公楼的计算,对于比较坚硬场地,当建筑层数在14、24、32层,基础宽度为24-45m,基础埋置深度为7-9m,以及地下水位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变形计算深度(从桩尖算起)为 (0.6- 1.25b):对于比较软弱的地基,各项条件相同时,为 (0.9-2.0)b。故采用10%或20%两参数控制压缩层的边界范围比较合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桩的刚度影响因素主要为三部分:1)桩身材料性质、桩长、桩径等因素,这主要是对桩身的压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刚度大小。2)桩身周围土层的压缩
19、模量,泊松比有关等因素,这是在单桩、双桩、桩土影响分析时影响系数中体现的,最后在桩土刚度中反映。3)桩端的土层的厚度,压缩模量、泊松比等因素,这主要是在分析桩端土部分的沉降时体现的,最后在桩土刚度中体现。综上所述,桩土刚度受桩长、桩径、材料、桩端土层厚度、土层的压缩模量、泊松比等因素的共同影响。1.5设置后浇带注意事项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
20、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16mm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
21、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米,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
22、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米至50米。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l)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
23、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其目的是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2)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浸量。3)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1.6共同作用分析所谓共同作用指的是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对于桩筏基础就是指上部结构、桩筏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就是把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作为一个彼此协调工作的整体进行分析,计算各部分的内力与变形。其基本假定是整个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桩基础 施工 技术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