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ppt详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二首ppt详解课件.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赤壁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江城子十年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走 近 苏 轼,峨嵋共比
2、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林语堂 他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李泽厚,苏轼的书法,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妄到公卿。,积极、进取,乐观、旷达,创新、求实,苏轼的人生态度,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
3、晁补之,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教战守策,石钟山记,苏 文,忠君 深思,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寄蜉游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神思飞扬,苏 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 诗,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4、卷平冈。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 词,婉约与豪放并重,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形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
5、“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六年
6、,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苏轼则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有名的莫须有之狱。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黄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被朝中政敌章惇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
7、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接着对词人的诗篇逐一审究,断章取义,诬陷词人图谋不轨,请求对他加以严办。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冤案就这样形成,苏轼最终入狱,险些遇害。,乌台诗案,水 调 歌 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wqun)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q)枕江南烟雨,杳(yo)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整体感知,问题一:上片写在快哉亭看到了什么?联想和体会到什么?问题二:下片写见到什么?评价了什么人?抒发了什么感情?,问题一:上片写在快哉亭
8、看到了什么?联想和体会到什么?所见:亭下水连空 联想:烟雨没孤鸿 体会:山色有无中问题二:下片写见到什么?评价了什么人?抒发了什么感情?所见: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白头翁 议论:宋玉刚道有雌雄 抒情:一点浩然气,赏析,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意境开阔),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的关系,幽默诙谐,承上句“新作”,极言油漆新,色泽鲜明,“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回忆和联想,长记:,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
9、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用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以虚衬实。,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
10、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动态画面,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白头翁”的形象是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堪笑兰台公子”直至
11、结束,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连接高考,问题一:上片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2、欹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景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明确:“亭下水连空”写水天一色,写出了江面的广阔,“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山色有无中”再现了江南山色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和高远迷蒙。这里写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用回忆中的景来写眼前景,将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这些景物描写表现词人开阔的胸襟。“欹枕”写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问题二:上片写孤鸿在迷茫的烟雨消逝有什么作用?明确:联系作者被贬黄州的遭遇,“杳杳没孤鸿”一句宏寓的感慨也就不言而喻。原来作者以在迷濛烟雨中出没的孤鸿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身受贬斥,但能旷达超脱,怡然自得,陶醉于若隐若
13、现的山色之中。这是作者排遣忧愁、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最好办法。,1.朗诵全词,讨论、品析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妙处。“窗户湿青红”明确: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极言油漆之新,色泽鲜明。“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明确:“没”形象地写出孤鸿在“江南烟雨”中渐飞渐远,若隐若现的景象,表现了一种遥远迷蒙,开阔旷达的意境。,炼字,3、:下片中的“忽”怎样理解?“忽然浪起”对写白头翁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掀舞”二字表现了白头翁怎样的形象?这里写白头翁有什么作用?明确:一个“忽”字写出了江面的倏忽变化,由风平浪静,变成汹涌澎湃的。这里似乎也暗喻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汹涌的波涛对写迎风战浪的白头翁具有
14、烘托作用。“掀舞”二字表现了白头翁在大风大浪面前的从容和坚定。作者写白头翁,意在自比,表现自己面对政治风浪时的泰然自若。,问题四:作者借宋玉和庄子的典故,意在说明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修辞,明确:作者认为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精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表现了作者豪
15、迈开阔的胸襟和“不以贬谪为患”的旷达情怀。,1、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2、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长记平山堂上”五句,以虚衬实。作者用曾在平山堂所领略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3、动
16、静结合。,艺术手法,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主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黄州,苏轼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他内心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韵译,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
17、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
18、,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问题五:“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写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明确一:面对大雨,“莫听”表现其超然物外的态度,“何妨”和“谁怕”则不只是超然物外,甚至有点向风雨挑战的色彩,“吟啸且徐行”表现其潇洒安闲和泰然自若。这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明确二: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
19、松,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意思相同。既然心情轻松,大雨又怕什么呢?“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明确三:这里的“风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兼指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一个“任”字写出了作者面对政治风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镇定、从容、洒脱和自信。作者申明,自己在能力面对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眼前的政治迫害又算得了什么呢?,这里的“一蓑烟雨”,有人认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
20、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答李之仪书:“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明确四:开始作者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作者常常能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这里的“料峭春风”似乎喻指“人生
21、的逆境和政治的风雨”,而“山头斜照”则似乎喻指“人生的希望”。,问题五:“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写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明确五:词人从自己的经历的宦海风波中感悟到,任何狂风暴雨很快都会过去,只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必然就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因为有这种感悟,才觉得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只要坚信人生的风雨很快就会过去,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的;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
22、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
23、了。,1、若即若离,隐喻寄托。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
24、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层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
25、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总结: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感受,然而,词人实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地态度就能处之泰然,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最终会“山头斜阳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此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是: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人生哲理
26、,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白石的自度曲,又在音律方面使它突破了一步。豪放派的形式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以阴柔为审美特征。取材较狭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写景具体细腻,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含蓄婉转细腻,意味深长。,豪放派的主要特色是:以阳刚为审美特征。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写景不具体描摹景物,而是着眼于神韵气象,大气磅礴,声势雄壮;抒情慷慨激昂,一泻千里;风格豪放恢
27、宏雄放。,1、表现对所爱之人的无穷思念之情。2、表现踌躇满志、自豪自得的思想感情。3、表现悠闲自在的思想情态。4、表现安然无恙、泰然自若的思想情态。,第三单元的导语漫步宋词指出:“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这就是对豪放词的特点的概括。苏轼的这两首词,都是“抒怀言志”之作,当中也间接地关涉到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二词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他贬官黄州时的所思所感,这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乌台诗案”是当时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产物。新旧两党的斗争,虽然后来含有很多政治宗派斗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关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斗争。由此可知
28、,这两首词的政治性是很强的。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来看,这些作品的格调都比较刚健儒雅,具有高旷清雄的审美特点,富于阳刚美。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多涉及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具有类似风格的宋词,如必修课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选修课教材中的第16课辛弃疾的作品、第17课“爱国词”,都属于此类作品。,豪放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表达了词人在怎样的胸襟?,“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但这里就是要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
29、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对我们有怎样的借鉴意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30、?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赤壁怀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31、,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本词托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
32、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3、词中作者说自己是“幽人”,应怎样理解?,“幽”有深沉,囚拘之意,“幽人”之说,感情沉郁忧愤,意指自己是个犹如囚禁的谪居之人。,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本词是苏轼
33、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个性?,以“鸿”喻人.借孤鸿不肯栖树而选择沙洲湿地,喻自己宁愿在贬谪中饮恨孤寂,也不愿屈附权势的刚直,倔强。,对水调歌头内容所作的某些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两句的大意是,正当夕阳西下,词人坐在快哉亭上,卷起绣帘,看到了亭台和江面形成了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的美景。B下阕先写静态之景,再写动态之景,最后抒写作者自己的浩然正气。C下阕最后两句,可以说是词作的警语,它体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气。D上阕“窗户湿青红”中的“湿”应该是被雨水浇湿之意,下阕的“刚道
34、有雌雄”句中的“刚道”应该是刚刚说的意思。,D,定风波,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词中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词人面对疾风劲雨泰然自若的心态?,莫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啸且徐行:更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
35、是忙人所用的。,心态:“无官一身轻”,词中用“轻”点明“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如何理解这一“轻”?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两者都从“行”字引出,用一个“轻”点明比较。其中道理,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超旷、达观,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 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 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 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呼应小序中的哪一句?如何理解?,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是词眼,如何理解?,风雨:逆境、挫折、穷、失、晴:顺境、达、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