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doc
《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doc(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周万峰 子虚乌有出版社主 要 内 容本书都是关于齿轮方面的学术文章,共35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变位齿轮能减小机构尺寸问题,公法线长度计算的表述问题,跨齿数计算公式合理性问题,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问题,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判定以及齿轮传动的某些基本概念问题等等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变位齿轮能减小机构尺寸的问题,本书与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文章提出的不论是学术问题还是学风问题都值得琢磨,耐人寻味。七 律 困 惑2007年10月 龙蛇笔走二十年,撰写诤文多少篇! 本为教材除弊论,孰知编审讲悬言。 呕心沥血昼宵苦,废寝忘餐日月艰。 学术当今风不正,是非寄望众人
2、谈。五言古绝无 奈2005年5月满纸是非言,一肚窝憋气!不知原委者,孰解其中意?卜算子自 述 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韵 2012年4月岁月不饶人,眼看八旬到。 已是行将就木年,耳目心仍俏。 俏不为峥嵘,只把心得报。 欲与专家论短长,不恤他人笑。 我是怎样写起科技论文来的?(代序) 本来我没有写科技论文的念头,我认为科技论文可不是那么好写的。然而一件偶然的事情使我写起科技论文来了:1984年7月的一天,一位同事的桌子上放本北京出版的科技杂志;我随便翻了一下,看到有篇关于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文章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但读后觉得文章的有些说法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将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点(量
3、具卡脚与齿廓的切点)说成“应在分度圆上”;在高度变为齿轮中给出Z=19(=0.15)和Z=20(=0.3)这样的例子等等。因为基本概念不正确,所以文章的结论肯定是有问题的。于是我对文章中不妥的说法、做法一一进行评论,然后寄给了这家杂志。这就是我有生以来写的第一篇科技论文。然而文章寄出一年后杳无音信。写信问及此事也不回音。后来给杂志的领导写信这才回信称“稿件丢失了,表示歉意”。并说“觉得文章很重要,还复印了两份”云云。既然丢失了,就该及时告知作者,以便补救。既然还复印了两份,那么连同原稿就是三份了,难道三份都丢失了?其实“丢失”是借口,不登才是实情。因为文章登出来会使该杂志很尴尬的。于是我有生以
4、来写的第一篇科技论文就这样夭折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对教材上关于“变位齿轮机构尺寸的减小是由于所致”的说法就产生了怀疑。当年也曾研究了一番,但因工作忙没能继续下去。一晃十数年过去了。我想:今天研究、探讨一下,如果那种说法确实有问题的话,何不写成文章进行争鸣呢?于是我于1985年5月写出了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一文。由于文章与教材上的观点大相径庭,故该文从1985年5月投稿始,至2003年11月最后一次投稿止,历时18年,投稿整整十家杂志,(有些杂志还不止投过一次),哪家杂志也没推倒文章的论点,但哪家杂志也不承认文章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该文后面附录的实事求是说来易,真
5、要做时何其难谈一篇科技论文稿的遭遇等三篇文章。看了它们您就一切都清楚了。此外还写了关于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应如何正确计算,应如何正确表述,应如何判断其合理性和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正误、优劣以及齿轮传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应如何正确理解等文章。它们只有少数几篇发表了,绝大多数未能发表。其实,发表了的也不见得是好文章;未能发表的也不见得不是好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有好多好文章不能发表。特别是对传统观点提出异议的文章往往是难以发表的。为何会这样呢?请看“附录(5)”科技期刊编辑部及其审稿人的种种心态一文,看了它您就知其大略了。我认为我的这些文章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笔者年事已高,如不趁有生之年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
6、集之成册,公之于众的话,那么用不了多少年,笔者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写出的这些文章就会付之一炬的。这实在太可惜了。集之成册的目的有二:第一、这些文章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然有学术价值,就该叫它发挥效用,不然写它何用?再者就是文章有争议。但这争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争议。比如有的审稿人连齿轮的某些基本概念尚不清楚,能不有争议吗?有些审稿人也明知文章是有理有据的,但文章是对教材上的观点提出异议的,他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怕麻烦等等,因而就在“审稿意见”里,写上几句“言不由衷,语不尽意,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话退稿了事。这就是文章不能发表的两个真正的原因和争议的由来。所以我将文章公之于众,是非曲直由大家评判。
7、第二、通过这些文章和文章后面附录的杂文,让学术界的领导和知名学者以及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今天有些科技期刊和它们的审稿人在学术上是如何不负责任的;他们是如何不能面对事实、面对真理实事求是的;他们是如何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把棘手的学术问题当成足球,你踢过来,他踢过去的;他们是如何“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扼杀新观点的;有些审稿人的观点是如何令人咋舌和贻笑大方的等等,等等。我这样做的最高目标就是想“发聋振聩”,以期使学术有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别无他意。本书全都是关于齿轮方面的学术文章。除有几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外,其余都是论文,共35篇。不少论文后面都有“附录文章”。写“附录文章”干什么?因为有些事
8、无法写进文章里去,为了让读者了解“文章背后的文章”,“是非之外的是非”,因而写了它们。读者诸公:论文后面附录的文章是不能不读的,因为令人咋舌和贻笑大方等等之事都在这里面。有人说:“你这样做会得罪人的,他们看了你的文章能高兴吗?”是的,我知道。那这事怎么办呢?“明知不对,不说为佳”?如果都抱这种态度的话,那些假药、假酒、注水肉、伪科学、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等等都不该揭发、揭露、处罚和批评了。因为这样都会得罪他们的,他们都会不高兴的。请问:这是什么逻辑?我这样做对学术是“利”还是“弊”?只要他是抱着客观公正态度的话,正确的答案是不难做出的。诚然,书上有不成立的论点,错误的概念,不合理的说法等等,
9、书的编著者没有造假的故意。这跟假货制造者,搞学术腐败者和搞伪科学者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是故意造假,坑骗消费者,欺骗人们。而书上的错误是编著者认识上的问题。尽管如此,但在客观上误人子弟,给莘莘学子和人们错误的知识和概念,这对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是有害的。因此应该澄清和纠正:使人们知道这样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对作了澄清和纠正工作的人本应予以肯定才是,然而20多年来笔者到处碰壁:科技期刊以种种借口不登这样的文章,出版社以种种理由不出版这样的书。难道我写的这些科技论文成了21世纪不能刊登的科技禁文和不能出版的科技禁书了?!在无可奈何之下,笔者在年近八旬,不知电脑如何开、如何关的情况下,买了电
10、脑练习打字;目的是准备将文章上网,是非曲直让众人评说,不能由某些杂志的审稿人说了算。当然我这样做在客观上就具有了挑战的性质。可能伤及某个或某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等人。如结果真的是这样了,那也只好请他们谅解了。其实我不想这样做,这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如果当年有限的几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哪还会引出今天这样多的文章呢?因为今天我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否则读者不明白:一篇文章为什么投稿18年不能发表?文章的论点是否有理有据?审稿人到底是怎么说的?等等这些都应该让读者知道。这样一来就必须涉及一些杂志和它们的审稿人。这样做实在是出于无奈。这是一部科技论文集,每篇文字大都独立成篇;读者从头看下
11、去当然更好,但也可以任选一篇来读。由于笔者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且无人审稿,故文章中的谬误、错讹、不妥、疏漏等等肯定不少,敬希读者批评指正。作者 2012年10月。打油诗一首年近八旬一衰翁,学术是非要争鸣。不知冥路天天近,望乡台上打棱棱。目 录开篇词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 1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15 附录(1)就论证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一文作者对“评审意见” 的不同看法22 附录(2)实事求是说来易,真要做是何其难谈一篇科技论文稿的遭遇29 附录(3)从专业杂志的两次“退稿理由”看该杂志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 34高度变位齿轮传动不能减小机构
12、尺寸问题的研究 36硬齿面齿轮减少齿数就能减小机构尺寸吗?42对负传动齿轮也能减小机构尺寸问题的质疑47变位圆柱齿轮跨测测齿数的简便计算53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测量点在轮齿上的合理部位58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判定62 附录(4)文章背后的文章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判定 一文的作者评述 67斜齿轮公法线测量点所在圆直径的计算 69变位斜齿轮满足公法线长度测量的有效齿宽的正确计算 76 附录(5)斜齿轮齿廓任意圆上螺旋角计算公式的推导80 附录(6)科技期刊编辑部及其审稿人的种种心态82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85 附录(7)是作者“杞人忧天”,还是审稿人对文章讨论的问题不甚了了
13、? 就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一文作者对 “审稿意见”的评述90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95 附录(8)何必在毫无意义的问题上下大功夫呢?就变位齿轮跨齿数 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一文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 99 附录(9)圆柱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101从斜齿轮齿宽能否进行公法线长度的测量的验算结果看跨齿数选择合理的重要性 104对齿轮传动几个概念问题的质疑 108 对某部学术著作上关于齿轮传动几个概念问题的看法 113压力角的大小对齿轮传动质量的影响 116 附录(10)渐开线齿轮模数、分度圆和压力角的概念121对研究一文的不同观点 124 附录(11)轮齿上没有分度圆的
14、渐开线齿轮传动132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 138 附录(12)科技期刊审稿人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就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一文 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 142 附录(13)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都令人堪忧146斜齿圆柱轮跨齿数计算方法合理性的研究 150圆柱齿轮跨齿数的精确合理计算 154圆柱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合理性的研究 160 附录(14)字字句句都带血,卅年辛苦不寻常谈谈我的科技论文稿的遭遇 166开篇词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中煤北京煤机公司退休职工 周万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
15、求是的学术作风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都具有这种作风和品格,所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从而受到国人的尊敬和尊重。袁隆平教授,王选教授(已故)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然而有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等人的治学态度、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比如在他们的著作中还有错误的概念,不成立的论点,不合理的说法、作法等等。当然这些也是难免的,大家都能理解,谁能保证自己的认识都是正确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当有人对他们著作上的某个论点、概念、说法、作法等等提出异议时,有些杂志和它们的审稿人(审稿人本身就是学者、专家、权威、教授)不是“闻过则喜”,能面对事实
16、,面对真理的认真对待,看看人家的说法是否有道理;而是“闻过则怒”,想方设法否定人家的看法。甚至采取推托、搪塞,东拉西扯,“王顾左右而言他”,给作者出难题等等办法进行应付。实在应付、否定不了时就干脆来个“不承认主义”,其奈我何?还有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等人,他们对某些问题只是表面地、孤立地进行分析和理解,并没有弄清楚问题的实质就著书立说了,因而出现了原则性、概念性的错误。这从它们的编写的教材、手册和学术著作中都能反映出来。下面举几个例子,请读者看看是不是这样。例1. 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这样计算是不合理的大家知道,凡计算公法线长度,首先应该计算出跨齿数k ,然后才能计算跨k个齿的公法线长度,
17、否则公法线长度是无法计算出来的。然而在一本教学参考书(3所高校合编)上却是将公法线长度计算出来之后,再来确定跨齿数。由于计算方法本末倒置,结果跨齿数与公法线长度并不匹配。现将该书的这个例题全文抄录于下,看看它是怎样计算的。“例19 试计算例14一对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已知,、;、,。(1)计算非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根据表122(表122正是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表笔者)查得值计算 ,。(2)确定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附加量由表123查得当时, ,当时,。(3)计算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按式(1109)计算为 , 。(4)确定跨齿数由图181查得 。”从该例题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第一、该例题
18、的计算顺序是本末倒置的。它是算出公法线长度后再来由图查出跨齿数 k。然而事先没有跨齿数k,公法线长度和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题中的“4.6383”和“13.9008”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数是怎么来的?看来书的编者们是不甚了了的。其实这两个数就是根据跨齿数计算出来得公法线长度(“4.6383”是 时跨两个齿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13.9008”是 时跨5个齿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没有跨齿数,公法线长度是无法计算出来的。那么既然公法线长度已经算出来了,那就说明跨齿数已经有了;既然有跨齿数了,怎么最后一步还来个“由图确定跨齿数”呢?应该第一步就来确定跨齿数才是正确的嘛。第二、公法线长度与跨齿数并
19、不匹配。小轮的公法线长度,它是按跨两个齿测量计算的,然而确定的跨齿数却是。但是,按跨两个齿测量计算出的公法线长度怎么能跨得上去3个齿测量呢?小轮确定的跨齿数是合理的,但公法线也应按计算才是(跨3个齿的公法线长度应为)。这样,公法线长度与跨齿数才是匹配的,原来计算的是两张皮了。看来书的编者们还不清楚“跨齿数”与“公法线长度”是怎样的关系。第三、这样计算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还不止是本末倒置的问题,它也是计算方法不合理的问题。其实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方法不只该书是这样,不少教材、手册和科技书上也是这样计算的。有的教材、手册对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计算方法是这样表述的:“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等于标准齿轮的
20、公法线长度,加上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附加量(直齿)或(斜齿)。”给出的计算公式为: (直齿) (1) (斜齿) (1)并且指明公式中的和为“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有些教材、手册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计算方法却是这样的。该书的例题正是按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文章指出过,但有些人不以为然。为此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写了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一文,对这种表述的不合理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并给出公法线长度计算的合理表述。然而由于审稿人的学术水平令人咋舌,再加上有人怕承担责任(因为文章改变了传统的说法),怕得罪人等等原因,因而以
21、种种借口不予发表。欲知详情,请看拙作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和“附录7”是作者“杞人忧天”,还是审稿人对文章讨论的问题不甚了了?就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一文,作者对 “审稿意见”的评述两篇文章。例2、齿轮传动啮合角的大小与强度无关吗?1985年笔者写的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一文由于与教材上的观点大相径庭,故该文从1985年5月第一次投稿始,至2003年11月最后一次投稿止,历时18年,投稿10家杂志;哪家杂志也没推倒文章的论点,但哪家杂志也不承认这篇文章是正确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变位齿轮之所以能减小机构尺寸是由于它能制造的小齿轮所致。也就是说是由于齿数的减小所
22、致。而拙文的论点是:只有正传动齿轮才能减小机构尺寸。但机构尺寸的减小并非由于齿数的减小所致,而是啮合角增大使然,与齿数多少无关。两种观点大相径庭,针锋相对。该文还请某著名教授评审过。我感谢教授的评审,但我对教授的观点实在不能认同。下面对教授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拙文的论点前面说过了:正传动齿轮能减小机构尺寸,但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是由于啮合角增大使然,与齿数多少无关。教授却说:“正传动与提高啮合角是纯几何的啮合关系,与强度无关,即与机构尺寸减小无关。正传动与提高齿廓的综合曲率半径直接相关,这才是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和理论根据。因此文章不正确。正确的观点是:在等接触强度前提下,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渐开线 齿轮 传动 某些 传统 观点 不同 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