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中的“明知”应如何认定.doc
《doc 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中的“明知”应如何认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 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中的“明知”应如何认定.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中的“明知”应如何认定永株安.案例分析案例:在豫西某林区,村民侯某未办理采伐许可证,便擅自采伐自家责任山上的9株沙兰杨树,而后卖给当地一木材私营企业老板刘某在出售林术时,刘某曾闸侯某:”这批林木有手续没有?”侯某谎称:”有手续,是白留地里的树木”,刘某信以为真.在未查验任何有关证明的情况下.遂按当地木材市场价格将林木全部收购.经鉴定.9株沙兰杨折台立术材积23立方米.截至当地森林公安机关查获为止,刘某已将大部分树款付给了侯某.此案中,侯某的行为构成滥伐林术罪无异议,而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术罪,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2、理由是:晟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6号)第十条明确规定:”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术”中的”明知”,是指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应当知道.但是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一)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场所或者销售单位收购木材的;(二)收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的术材的;(三】收购违反规定出售的术材的本案中,刘某收购的术材虽经森林公安机关查汪.确系滥伐的林木.但刘某谎称”是自留地里的树木”,刘某收购这批林术时也是按当地的市场价格议价.其行为不具有上述解释中所到”应当知道”的3神情形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三24袁
3、志霄十二条的规定.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是不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的,作为术材私营企业老板的刘菜在收购木材时.无必要,无义务也没有时间对自己收购的每一宗术材都去寻根溯源.所以.尽管该案中侯某收购滥代林术的数量高迭23立方米,已超过了法释2ooo36号第六条规定的定罪标准.但因刘某事实上受了侯某的欺骗.主观上并无过错.属上述解释中”被蒙骗”的情形.故不构成犯罪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首先,从刑法理论和法律解释的基本精神看,刘某的行为符合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此案中.耍正
4、确认定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该罪.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中的”明知”的法律概念和法释200036号第十条中的”确属被蒙骗”的同题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司法解释按其是否缩小,扩大或超越刑法条文原来的昔通语青意思界限,可分为限制解释,扩张解释,类推解释利正常解释4种,这4种解释都属有权解释.与刑法有着同等的司法效力非法收响盗伐,滥伐的林术罪中的”明知”.从汉语文字的内涵上辨,是”踢明知道”的意思.但法释f200036号将其解释为”知道或应当知道”,属于扩张解释,这种解释是对刑法某一条文立法本意的阐明和确认.是对“明知”这一法律规范术语应有之义的诠释.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从该解释中可
5、以看出.构成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要求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具有非法收购伐,滥伐林术的行为.主观上必须出自故意或过失换言之,成立本罪,主观要件既包括故意.亦包括过失因确属被蒙骗.则不构成犯罪.按照我国刑事犯罪学说.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白勺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心理要素组成;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本案中.尽管行为人刘某在收购术材时曾问侯某”这批术材有手续没有?”侯某欺骗说”有手续,是自留地里的树木”.此时,作为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业主,刘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中的“明知”应如何认定 非法 收购 盗伐 滥伐 林木 中的 明知 如何 认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