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毕业论文.doc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作者】陈 祥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悲剧根源 【指导老师】陶 春 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代文学家徐陵所编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题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今人往往取其首句,名为孔雀东南飞。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五十五个字,为我国古代第一长篇叙事诗。诗歌以兰芝的自诉请遣开始,集中反映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与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之间的矛盾。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悲怆的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学者对此诗给予过高
2、度评价,但综观古人评价,多从艺术角度肯定诗歌的艺术成就,对于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剧根源论及较少,本文就试着从社会、家庭、人物性格三个方面来探寻其悲剧根源。一、孔雀东南飞悲剧综述(一)孔雀东南飞反映了封建专制下的爱情婚恋悲剧孔雀东南飞是封建专制下的爱情婚恋悲剧。它在展示焦刘爱情悲剧时,客观上暴露了家长制的罪恶,从一个侧面使人看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1封建专制下的爱情婚姻,自由婚恋和家长制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当他们将婚恋合二为一仍无法逃避家长专制扼杀其爱情婚姻的厄运,因此焦刘二人的的悲剧是一场封建专制下的爱情婚恋悲剧。(二)孔雀东南飞反映了文化转型下的社会悲剧孔雀东南飞是文化转型下的婚姻悲剧,焦刘
3、二人所处的时代大致在汉末至魏晋。从汉末至魏晋,是人生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个体生命从汉代迷信统治和虚伪纲常名教之下被逐渐解放了出来,人生价值从群体被移置到个体生命的自由上。对美的追求,对自然欲望的肯定,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成为社会新潮。如刘兰芝的惊艳绝伦,个性凸出,敢于抗争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不乏残留封建残余的影响,刘兰芝身上彰显着时代精神也存在着就观念,使之始终既想“超我”又不能摆脱“本我”,导致最终的凄美的殉情,这不仅仅是她的悲剧也是一出文化转型下的社会悲剧。(三)孔雀东南飞反映了错综复杂家庭背景下的家庭悲剧焦仲卿生在一个无父的家庭,刘兰芝同样生在一个无父的家庭。焦刘二人不同的是焦家是
4、焦母持家,刘家则是刘兄。焦母成了家庭经济和精神的支柱,由于没有父亲,焦母对儿女的关怀与照顾甚于一般母亲,甚至许多事情为儿女包办代替,这使得焦仲卿对母亲养成了极强的依赖心理,凡事任随母亲作主,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极为低下,遇事不是毫无主张,就是无所适从。其次表现在他的性格与“恋母情结”症患者性格相似,生性优柔、懦弱。而刘家刘兄持家,刘母“夫死从子”,刘母退到次要地位,给予了女儿更多的爱,这表现为传统的“淑女教育”和对女儿的宽容,让刘兰芝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这也是导致二人焦仲卿唯唯诺诺,兰芝生性刚直坚毅的主要原因,从而也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四)孔雀东南飞是焦刘二人性格导致的人物性格悲剧
5、二人不同的成长环境,相似的家庭履历。导致了二人不同的性格,女强男弱。一方面焦仲卿唯唯诺诺、优柔寡断;一方面兰芝刚直不阿、不屈不挠。最终导致了二人不得不殉情的悲剧,从他们的性格上分析,孔雀东南飞也是焦刘二人的人物性格悲剧。二、焦刘悲剧之社会根源(一)文化转型下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中描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人由恩爱夫妻被强行拆散,最终双双殉情的悲剧。众多学者认为悲剧是由于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一手造成的,不可否认礼教是其悲剧产生的重要因素,但礼教只是封建家长所运用的武器。探究起来,焦刘双方的家长之所以采取从遣媳到逼嫁的行动,其实是与汉代社会风习紧密相关的,因而蕴含着时代因素,并非仅仅只是礼教的作用,而礼教不
6、过是一个显性方式,而真正导致悲剧的是社会文化。关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历来探讨最多的是封建礼教及家长制与爱情自由之矛盾,有的兼论焦母变态寡妇心理(本文后详)及刘兰芝无子嗣(本文后详)等问题。但这些只是一个导致悲剧的一个因素或是重要因素而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与“爱情自由”等原因在研究与论述中缺乏欠缺对时代、社会文化等的探讨。1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是文化转型下的爱情悲剧焦刘的爱情悲剧发生的时期便是从汉末开始的魏晋。诗中焦刘的爱情悲剧,正是这一多元化价值观念矛盾的产物,其人物也体现了文化转型时期的特点。从汉末至魏晋,是人生价值观念发生激剧变化的时代,个体生命从汉代迷信统
7、治和虚伪纲常名教之下被逐渐解放了出来,人生价值从群体被移置到个体生命的自由上。对美的追求,对自然欲望的肯定,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成为社会新潮。但是,旧时代之纲常名教依旧存在,甚至被统治者做为正统思想,与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激烈冲突。玄学的产生,正是这一多元化的体现。在孔雀东南飞中,新旧观念的矛盾首先体现在刘兰芝身上。刘兰芝是这一文化转型时期新女性的代表。她自小受的虽是封建家庭传统的淑女教育,但又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理想模式:才色俱佳,自尊自爱,以个性自由和爱情为人生最高形式。她出身于“承籍有宦官”2的家庭,纲常名教对她影响很大。她自小也遵循这一预定轨道生活,即所谓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8、,十六诵诗书”。2但符合传统理想模式的淑女教育并未给她带来美好的人生。当她“十七为君妇”时,2则开始“心中常悲苦”。2在另一名为“大家”,世宦台阁的家庭里,这一按封建传统理想模式培育出来的淑女遭到非人的逼迫。她也曾努力做一个符合封建伦常的好媳妇,“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2但她的努力失败了。诗人这么写,理性的传达出一个意思即是一个按传统理想模式塑造出来并按其模式生活的人,却为传统模式所不容并遭其摒弃。难怪刘兰芝的母亲,这位为培养刘兰芝成为标准淑女付出巨大辛劳的母亲,看到刘兰芝不请遣归之后,不禁“大悲摧”,这一“大悲摧”,这难道不是对传统纲常名教信仰的迷茫和绝望吗?焦刘二人的悲剧正式这一文
9、化转型下爱情悲剧。 2刘兰芝身上凸显着新的时代精神在诗中,刘兰芝并未以传统三从四德、温柔敦厚感动人,而是以精美绝色和个性魅力征服人。对女子才色的推崇代替传统道德乃文化转型时代新取向。如曹王之妻甄氏,以其才色从败将之妻成一国之后,又如才貌双全的晋州刺史徐邀之女,西晋大臣贾充之女贾午,才压诸兄弟、潇洒脱的谢道韫等,皆为此一新取向之典范。刘兰芝虽从小受传统礼教教育,但她的艺术才情和灵气,又给她以知识女性的自尊和个性,即提高了她个体生命的重视。因此,在焦家,她才难以忍受一个缺乏诗书教养的婆婆及其虐待。这一位恶俗的婆婆,对于富有艺术才情和生命灵气的知识女性来说,其存在本身就需要别人极大的忍耐,更何况她只
10、是凭封建名教所予她的名份和权利,对媳妇严厉无比,大暴兰芝的恶俗。我们可以想象,刘兰芝的忍耐力是如何地被推向了极限,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始终只有一条:“此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2这是一种主观的罪名,但又能利用传统名教力量置人于死地。因“举动自专由”2之罪只能由这位大人说了算,旁人无发言权,包括她那位经常不在家的儿子。焦仲卿申诉:“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2刘兰芝亦倾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愕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2虽然兰芝理直气不壮,但是焦母依然声色俱厉的遣走兰芝。通过兰芝绝色惊艳地离开焦家,刘兰芝维护个性自由和尊严一面才得以彰显出来。如果刘兰芝是一个温驯敦厚,
11、或者奴性十足的女子。悲剧便不会发生,她与焦母自无冲突或即冲突亦不致白热化。然而,新时代精神沐浴在这位受传统淑女教育者身上,强烈的自我意识,生命的自尊自爱,个性的自由与对爱情的生死执着,建构了刘兰芝极富魅力的一面。3刘兰芝身上仍存在着旧观念的痕迹除了传统淑女教育,以期出嫁后“谓言无誓违”2外,其婚姻亦合礼教“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虽是自请遣归,抗言:“儿实无罪过”,2但仍感到“惭阿母”、“进退无颜仪”。2我们亦由此可知,当时纲常名教势力之大,仍足以扼杀任何一个敢于与之抗衡的人。她还家十余日,便经不起环境压力,答应改嫁,违背了与焦仲卿临别时“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2的誓言。由此可知兰芝内心的封建
12、礼教的观念的内化,足以让一个离婚的女子陷入四面楚歌,想忠于爱情而得不得不放弃的地步!但也正因为这样险恶的环境,前有婆婆的遣归,后有母兄的压力,四面更有一层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纲常礼教的铜墙铁壁,刘兰芝仍然选择了爱情,最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爱情。由此可见,在孔雀东南飞中,新旧观念的斗争自始至终,最后不惜同归于尽。总之,刘兰芝身上体现了文化转型时期觉醒了的女性所具有的特点:礼教传统的淑女教育,惊艳绝世的才色,自由的个性和潇洒脱俗的风度,为真挚的爱情而不惜牺牲荣华富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生命。她是魏晋时代新知识女性的一个理想典范。4社会的风气重财色,略礼教男女主人公个性凸显文化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外,孔
13、雀东南飞中,也体现这一转型时期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婚姻通脱的态度。不仅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骇世之举,县令和太守的求亲更是骇人听闻。刘兰芝毕竟是一位弃妇。但做为礼教里表率的县令和太守,居然迫不及待地求之为自己的儿媳。这若在一个礼教纲常为主导的汉代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许多人认为这是增加刘兰芝对爱情之忠贞而设制的虚构情节。其实,从汉末开始的魏晋社会中,对女人的贞洁看得并不重要。如开一代风气的曹操的正妻卞后乃一倡家女,杜夫人、伊夫人亦先为他人之妻,后方为曹操所得。曹王的“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更是人所共知的史实,其妻甄后即魏明帝之母,乃袁绍之中子袁熙之妻,城破后为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王所得。二曹并
14、非殊例,而是社会风气使然。既然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中县令和太守之求亲及太守在答婚后会为儿子娶一再酪之女而竭尽所能,把婚礼仪式搞得极为隆重光彩的情景。在那一个转型时代里,对一个女子的取向已从汉代的重德行转为重才色、重个性。而刘兰芝恰是以其倾城之色和鲜明个性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理想佳人。所以,我们才能理解县令和太守会迫不及待地为其子向她求婚,而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焦仲卿,也为了她而不顾寡母死活。孔雀东南飞的其他人物,包括顽如焦母者,也对婚姻有比名教传统较为圆通的看法。如焦母企图以东家女的绝世佳色打动儿子,要他停妻再娶。刘兄虽然“性行暴如雷”,2但只是个性气质上的。他并未对焦刘的爱情施暴过,而是尊重刘兰芝
15、的选择,最后那番致使刘兰芝改嫁的话也说得很现实,不乏为其妹归宿着想的良苦用心,只是口气较焦躁而已。焦刘殉情后,两家求合葬并特地合葬华山傍,其中的悔意和对焦刘至情的默认,这也说明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变化对个人、家庭产生的重要影响。班固也曾经强调:“妻,齐也,与夫齐体。”3也正是基于汉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下,再去认识刘兰芝的“请谴”和“殉情”,就会发现刘兰芝选择的悲剧命运必然性。一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主要体现在妇女广泛涉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和再嫁自由方面,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动中起着和男性同等重要的作用。(二)封建礼教扼杀下无嗣的爱情悲剧焦刘爱情悲剧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乃是无子嗣。
16、这一点在汉乐府另一首民歌上山采靡芜中也有表现,一般认为该诗中弃妇的不幸是由于丈夫的喜新厌旧,但细分析这首民歌中丈夫对弃妇的夸奖(美丽、勤劳、能干),明显流露出对其的深情和眷恋,而且弃妇遇故夫的长跪举动,表现了她对故夫的礼节,并无怨恨之意,既然如此,又何以被弃呢?从两人的对话来看,同样也没有一处表现出对子女的关切。鉴于此,不难推断出,他们很可能也是婚后无子,而此正是女主人公被弃的真实原因。孔雀东南飞和上山采靡芜两诗,产生的年代接近,内容及艺术手法又有类似之处,这说明了无嗣导致男女婚姻悲剧是当时社会较为普遍的现实。既然没有子嗣是刘兰芝被遣归的最直接最潜在的原因,按照封建社会中妇女七去之条文,焦母何
17、不以其中“无子去”条,直遣之呢?因为在封建伦理纲常中是强调“妇尽节”、“子尽孝”的,无子为不孝。再说男尊女卑的人伦关系决定了丈夫是个体小家庭中的核心,执掌一切;妻子则是配偶,是依附者。倘以“无子”条遣刘,实际上也是在指责作为主体的焦仲卿无后不孝,焦母是绝不愿以此来责子的,而且也更怕暗遭人议,蒙上最忌讳的“断子绝孙”的阴影。再说在人们的认识中,生育是妇女单方的事,娶媳妇就是要媳妇为夫家生子续香火,这是她头等重要的事。封建社会中,尽管媳妇的处境很难,但只要她做了母亲,特别是生了儿子,那就会给她带来一定的荣耀和地位。否则就会遭歧视,甚至被遗弃,肉体和精神上要承受远比丈夫更多的痛苦。时至今日,陋习犹存
18、。所以焦母借故逐兰芝是符合其心态的。也许有人会说,仲卿可以纳妾,让妾来充任繁殖的工具,为何非遣兰芝不可呢?本人认为,无子虽为刘被遣的最直接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这是其一。其二,我国封建社会实施的还是一夫一妻婚姻制,只有剥削阶级及纨绔子弟施行不同形式的一夫多妻,焦仲卿显然不属此列。其三,汉代崇尚儒学,儒家的观念是君子不贪女色,如孔子妻死不续弦,孟子为效孔子,追求道德完善,亦恐败于休其妻。焦母当然不愿子有妻有妾,而失去了高尚的道德。所以,纳妾之举是不可取的,只有遣后再娶。既然男女婚姻根本目的就是生儿育女,并不是为彼此感情的需求和自身的幸福,无子嗣必定会给美好的家庭蒙上阴影,甚至导致婚姻的破碎。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雀东南飞 悲剧 根源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