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特殊语言环境中的学习挑战德国第二代华裔子女.doc
《转 特殊语言环境中的学习挑战德国第二代华裔子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 特殊语言环境中的学习挑战德国第二代华裔子女.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转 特殊语言环境中的学习挑战 德国第二代华裔子女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儿童,由于先天条件的影响,他们在中文习得方面有很多特殊之处。一般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基本掌握中文的语音,大量的日常用语,包括少量汉字。以语言环境和条件而论,中文对他们来说不是纯粹的外语,学者李芳把这种性质的华裔中文教学称作含有母语基因的非母语教学,Richards et al.(1985)、Helgesen(1987)和Walton(1996)更把华裔初学者称为假初学者(false beginner)。从父母处习得的语言优势,这种在语言、文化上的姻亲,某种程度上可使中文学习的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由于他
2、们所处的特定环境,有时也会变成中文学习的一些先天屏障。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华裔学生在汉语习得方面的特征做一些浅略分析,谈一下在一种特殊语言环境下可能遇到的语言学习及文化身份上的问题。一、华裔子女的语言环境及文化认同本文所提到的调研对象位于德国柏林的益智中文学校,研究群体主要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子女,他们年龄在4岁至15岁之间。相当一部分低龄的华裔学生,对汉语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来学校学习仅仅是应父母要求。在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妈妈/爸爸要我学,根据长期随堂观察,由于受环境语言德语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很少有使用汉语的欲望,欠缺主观能动性。他们会说汉语,但不爱说汉语,除了
3、跟老师和在课堂上被要求用汉语外,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会语言环境,甚至在华裔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也是用德语交流。这些学生的言语技能较难得到真正巩固和加强。对于华裔学生而言,中文学校的作用是培养中文语言技能,同时把文化背景相同的家庭和学生联络起来,另一个作用应该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学生有机会学习与自己有渊源关系的中国语言文化。在访问一位在德国长大的华裔同学时,他提到:虽然我在德国长大、受教育,没有任何语言障碍的问题,可是仍然会经常觉得fremd(陌生感),这个问题不光是我有,和我一起在这长大的表兄妹,有时也会说die Deutsche(这些德国人)这样的话。他们这样说,其实就是不把自己当做德国人
4、了而另一个例子来自于课堂上,在学完课文中秋节之后,老师要求学生们写一篇作文介绍德国的复活节,描述在家过节的经历。颇感意外的是,班里大部分学生家中是不过复活节及其他德国传统节日的。在这些没有完全同化到德国的社会文化中去的华裔家庭中,华人子女在平时和德国及其他非华裔族群相处中感受到的陌生感或许可以通过在中文学校的学习被一定程度地缓解。二、语言的缺失导致身份的模糊正像社会语言学家们常说的,我们使用的语言决定我们是谁,它是我们身份的重要因素(Edwards,1985)。对大部分华裔学生来说。即使父母双方都是中国人,他们平时在家里并没有一个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在外又无法通过和其他讲普通话同学的交往来获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殊语言环境中的学习挑战 德国第二代华裔子女 特殊 语言 环境 中的 学习 挑战 德国 第二代 华裔 子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