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doc
《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语学习2002年12月第6期7-13页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王红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关键词语义特征;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法形式;语法意义摘要在同样句法位置上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些实词密切相关的语义因素,如义素、感情色彩、预设意义、情状意义、语用意义、推断意义等对这些实词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会产生影响,借助这些语义因素可以对有关的语法形式做出解释,这就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分析。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客观基础决定了这种方法是静态的、离散的
2、,只能解决句法结构内部的问题。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6-0007-07Semantic Feature and the Objective Base of Semantic Analysis WANG Hong-qi(College of the Humanit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Keywords: semantic feature; syntagmatic/paradigmatic relation; grammatical form/meaningAbstract:
3、 A group of content words in the same syntactic position have similar meaning, such as semantic features, figurative meaning, presupposition, situation, pragmatic and inference meanings. These meanings influence the grammatical form of the content words and the phrases involved in content words. Wit
4、h these semantic factors, we can explain some grammatical forms. That is the seman tic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This method relies on the dependency of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mmatical form and meaning. These two kinds of relationship make t
5、he method static and discrete. It can only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yntax.语义特征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汉语语法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作用:(1)解释相同的句法格式何以有不同的变换式,比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变换成“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演着戏”却不能变换成“戏演在台上”1参见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9号;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2)解释具有同样句法格式的句子何以在句义表达上有差异,比如在“动词+了+时量宾语+
6、了”的格式中,时量宾语的语义所指可以做不同的解释2参见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3)解释具有相同语法性质的实词何以在分布上有差异,比如在“送给他一本书”这种格式中,“递”、“交”、“还”等可以出现,而“买”、“要”、“领”等却不可以出现3参见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4)解释同样的词类按同样语序排列的句子何以有不同的层次和语法关系,如“V来了”这种格式的句子可以有“V/来了”和“V/来/了”两种可能的层次,也可以有述宾、述补和连动三种可能的语法关系4参见陆俭明“V来了”试析,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语义特征分析揭示出了语法形式背
7、后的语义基础及其在句法中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在句法描写时注意语义解释,这就突破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只研究语言形式而回避意义的研究范式,使更多的汉语语法事实和规律得以发现。因此,这种方法不仅过去为汉语语法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后还将会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作用。但是,“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目前尚缺乏理论总结”5参见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比如语义特征的性质、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语义特征分析的特点、语义特征分析的局限等问题还不清楚。一种研究方法不能从理论上做出说明,就不能自觉地、有效地、恰当地得到使用,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语义特征分析这种方法进行理论总结,以期回答
8、以上几个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中,语义特征的性质、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是最重要的,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其他几个问题都可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给出回答,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一、语义特征的性质1.1在汉语语法的文献中,“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用于聚合,针对在某个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而言,如本文引言中所列举的语义特征的几种作用都属于这种用法;第二种是用于组合,指某种句式的意义;第三种是用于某个词,指某个词的意义。“语义特征”的第一种用法最普遍,本文只在第一种用法上讨论这个概念。1.2目前,语法学界尚未给语义特征一个定义,根据我们的理解,语义特征应该这样定义:语义特征是
9、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且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素。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1)语义特征是特定句法位置上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密切相关的;(2)语义特征对特定句法位置上的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影响。语义特征分析就是从在同一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中提取出它们共同具有的语义因素,并且以此来解释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差异、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差异、这些实词所构成的句法结构的意义表达上的差异。1.3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涉及多个层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些语义特征的性质。1.3.1语义特征是词义的
10、义素义素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是在词义系统中通过对比提取出来的。词的每个理性意义,也就是义位,从理论上来说都可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即义素,那些可以对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语法形式产生影响的义素,都可以成为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文献中很多常见的语义特征都是词义的义素,我们也将重点分析这类语义特征的性质。下文先分析名词的语义特征,再分析动词的语义特征。 众所周知,名词最常见的义素有以下几对:具体、生命、动物、人。具有这几种义素的名词在分布上是有差异的,比如非具体名词不可以在表示感觉的动词如“看见、听见、摸到”之后作宾语,而具体名词都可以,无生名词不可以在动作动词如“走、跑、跳、吃、
11、睡、爬、游”等之前作主语,而有生名词都可以,动物名词不可以在“批判、表扬、鼓励、嫉妒、猜测”等具有智力意义的动词之前作主语,而指人名词都可以。再如,+顺序或+推移义素也是名词的语义特征,如“小姑娘-大姑娘”、“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都具有顺序义或推移义。在这些名词中,除去表示起点的名词外,其他名词都可以在“NP了”这种格式中出现,不具有顺序义或推移义的名词则不可以在这种格式的句子中出现6参见邢福义说“NP了”句式,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商务印书馆,1991年。动词的某些语义特征也是词义的义素,是可
12、以从词义中分析出来的。例如,可以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处所词+动词+着+名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如“挂”、“贴”、“坐”、“趴”、“蹲”等;可以在“动词+给+名词1+名词2”这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如“送、寄、让、扔、递”等;可以在表示具体的趋向义的趋向动词前出现的动词都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如“跑”、“爬”、“走”、“扔”、“搬”等;可以带小句宾语或动词宾语、在“V来了”中出现时与“来”或“来了”构成述宾关系的动词都具有+心理的特征,如“认为”、“怀疑”、“同意”、“希望”、“决定”等。上述语义特征是动词的义素,是可以通过义素分析法从动词的词义中提取
13、出来的。下面我们仅仅分析几个表示身体姿势的“坐”、“跪”、“趴”、“躺”、“站”、“蹲”几个词义的义素:身体姿势臀着地膝着地身体着地两脚着地胸朝下腿弯曲坐+-跪+-+-趴+-+-+躺+-+-站+-+-蹲+-+从这个义素矩阵中可以看出,“着地”,也就是“附着在地”,是这几个词义共同的义素,其他义素的差别,则是附着方式的差别。只有具备这个义素的动词才可以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处所词+动词+着+名词”格式中出现,可见,这个义素对动词的分布产生了影响,也对这个句法格式的变换产生了影响,因而可以成为语义特征。义素也是词义所蕴含的意义,具有某个义素也就是蕴含某个意义。义素的有无与语言的使用者的看法有关,有
14、的词义中并不蕴含某个意义,但说话人却认为其中有该意义。以“去除”义(也有人叫“致失”)为例,文献中所说的去除动词包含以下三类:(1)表示“使消失”义的动词,如“擦”、“吃”、“咽”、“杀”、“埋”、“扫”等;(2)表示“使位移”义的动词,如“搬”、“挪”、“牵”、“赶”、“撤”、“扔”、“卸”、“还”等;(3)表示“使变形”义的动词,如“切”、“剁”、“砸”、“撕“、“染“、“劈“等。“使消失“就是去除,而“使位移“是使动作的客体从说话人的视野中消失,“使变形“是使客体的一种形状变成另一种形状,原来的客体也从说话人的视野中消失,因此,(2)、(3)两类动词在说话人看来也有去除义,与(1)类动词
15、在“去除”的意义上是相同的。1.3.2语义特征是词的感情色彩词义由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部分构成,不仅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即义素对词的语法形式有影响,词义的感情色彩也对词的句法形式有影响。在“还(算)A”、“还比较A”、“蛮(满)A”、“不够A”、“非常/十分/特别不A”这几种格式中,褒义的和中性的形容词可以出现,而贬义形容词不可以;在“有点儿A”、“有点儿A了”这两种格式中,贬义的和中性的形容词可以出现,而褒义形容词则不可以;在“A了点儿(了)”这种格式中,褒义、贬义、中性的形容词都可以出现,但褒义形容词构成的这种格式表示状态的变化,贬义形容词构成的这种格式表示偏离标准,中性形容词构成的这
16、种格式有时表示状态的变化,有时表示偏离标准7参见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如:还(算)A:漂亮、大方、干净、舒服、谦虚、宽敞、结实、凉快、不错、好吃、安静 *笨、*臭、*丑、*脏、*刁、*懒、*聋、*刺耳、*罗嗦、*落后、*娇气、*固执有点儿A:*漂亮、*大方、*干净、*舒服、*谦虚、*宽敞、*结实、*凉快、*安静笨、臭、丑、脏、刁、懒、聋、刺耳、罗嗦、落后、娇气、固执A了点儿(了):明白、轻松、舒服、大方;罗嗦、固执、落后;旧、小、胖、大、长再如,只有褒义形容词才可以加上“一点儿”后构成祈使句,而贬义形容词则不可以;只有贬义形容词才可
17、以与“别”一起构成否定的祈使句,而褒义形容词则不可以。8参见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3.3语义特征是动词的情状意义如果把动词所刻画的真实世界的情景看做一个随着时间展开的、具有起点-续段-终点的过程的话,不同的动词刻画的情景是有差别的,根据这种差别分出来的动词的类型是动词的情状类型,动词的这方面的意义可叫做情状意义,如完成和持续这两对语义特征就是动词的情状意义。众所周知,动词的情状意义对动词的语法形式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只有+完成特征的动词不能前加“在/正在”,不能后加“着”,所带的时量宾语表示变化完成后经历的时间;只有+持续特征的动词可以前加“在/正在”,后加“
18、着”,所带的时量宾语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既有+完成特征,又有+持续特征的动词,可以前加“在/正在”,后加“着”,所带的时量宾语既可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又可表示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1.3.4语义特征是词的预设意义自主和述人是动词最常见的两对语义特征9参见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商务印书馆,1989年;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但它们都不是这些动词词义的义素,而是这些动词的预设意义。通俗地说,预设是说话人信以为真的知识。对动词来说,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变化、状态出现的必要条件。例如,“说”、“买”、“痒”、“扭”、“跌”等这类动词都预设了动作
19、者人的存在,“飞”、“啄”、“飘”、“渗”、“化”、“流”这类动词则不能预设动作者人的存在;“唱”、“端”、“拆”、“寄”、“洗”、“批评”等这类动词都预设了动作者是人,而且预设了人是有意识的,而“跌”、“扭”、“崴”这类动词都预设了人,但预设人是无意识的;“飞”、“啄”、“孵”这类动词预设了动作者是动物,“死”、“病”、“灭”、“忘”、“属于”、“显得”、“等于”这些动词或者预设了变化、状态的主体是人,但是无意识的,或者预设变化、状态的主体是动物、无生物。1.3.5语义特征是词的语用意义词本身具有的意义属于语言系统内部的意义,而有些意义却是涉及语言符号与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意义是语用
20、意义。在下面的三组例子中,A组句子中的形容词是贬义的,句子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偏离;B组句子中的形容词是褒义的,句子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C组句子的形容词是中性的,句子既可以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偏离,又可以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10参见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有歧义:A组:脏了一点儿B组:干净了一点儿C组:高了一点儿乱了一点儿 整齐了一点儿 低了一点儿臭了一点儿 香了一点儿 深了一点儿值得注意的是C组句子,中性形容词构成的这种句子却可以像贬义形容词构成的句子一样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偏离。这是因为,中性形容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不如意的意义,
21、这是临时产生的贬义,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这些形容词的,显然是语用意义。“把+NP+V+了”这种格式的“把”字句有一种表失义的倾向11参见吴葆棠一种有表失义倾向的“把”字句,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表示去除义的动词都可在这种格式中出现,但有些不含去除义的动词也可在这种格式中出现,例如:破、裂、断、塌、崩、淹、涝、伤、败、糊、烂、锈、蛀、霉、病、疯、瘫、瘟、瘸、哑、聋、瞎、秃、肿、害、坑。这些动词都有违愿义,动词表示的变化或状态都是违背说话人的意愿的,在说话人看来这些变化或状态的出现就意味着原来存在的客体已经失去。因此,这些动词也可以构成“把+NP+V+了”这种格式的“把”字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义 特征 及其 分析 客观 基础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