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早期小说文蕴解读毕业论文.doc
《赵树理早期小说文蕴解读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树理早期小说文蕴解读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江西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课题名称:赵树理早期小说文蕴解读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汉语文学班 级:指导老师:日 期:摘要:本文从文化层面对赵树理早期小说的内蕴进行解读,以矫正以往研究中单一的政治视角切入的倾向。论文从风俗习尚、国民尤其农民身上的奴性和人性之恶三个层面对赵树理早期小说的文化内蕴进行梳理和论述。关键词: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intrinsic Zhao Shulis early novels to read, to correct the previous studies in a sing
2、le political perspective cut into the trend. Papers from the customs and habits are still, the people, especially farmers and humanity of the evil of the servility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Zhao Shulis early fiction sort out and discussed.Keywords:赵树理早期小说文蕴解读(绪论你还没写)一(这后
3、面你应该还要再加标题) 赵树理在晚年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曾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化之前”、“入京以前”和“在京时期”。本文所论赵树理早期小说的“早期”,主要限定在专业化之后和入京之前即1943年至1949年这一时段。之所以这样限定,这是因为:专业化之前赵树理创作的主要是戏剧、曲艺、诗歌、杂感一类,很少写小说,偶而涉笔,也只能看作尝试之作,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创作的状态。在京时期受到外界干扰性因素影响太多太大,赵树理无所适从,创作处于徘徊、矛盾、甚至迷乱之中,作品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正如孙犁所言:.“从山西来到北京,对赵树理来说,就是离开了原来培养他的土壤,被移置
4、到了另一个地方,另一种气候、环境和土壤里。”“不管赵树理如何恬淡超脱,在这个经常遇到毁誉交于前,荣辱战于心的新的环境里,他有些不适应。就如同从山地和旷野移到城市来的一些花树,它们当年开放的花朵,颜色就有些暗淡下来。”“他的创作迟缓了,拘束了,严密了,慎重了。因此,就多少失去了当年青春泼辣的力量。”1943年至1949年这短短的几年的早期创作,则浓缩了他的小说创作精华,而且这些作品最本色地体现了赵树理之为赵树理的东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催粮差、邪不压正、刘二和与王继圣等优秀之作多创作于此时。当时他以“野小”作为笔名,并自述曰:“野小者,野老之子也”。意思是说他是乡村田野生长起
5、来的“小”字辈。这正好从一个侧面说明其人其文都充满不加雕饰、自自然然的山野之气。这里所说文化内蕴解读,是针对以往研究单纯从政治层面对赵树理小说阐释而言的,因而这并非在作玩弄概念的游戏,而是为全面理解和把握赵树理小说提供一个理论支点和全新框架。我们知道,以往论者,无论褒贬,对赵树理小说的言说都框定、滞留在政治层面:根据地权威评论家陈荒煤之所以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政治性是很强的。他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基本矛盾,复杂而尖锐的斗争”。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认为赵树理的作品“在内容上受政治操纵”,“远离文学的轨道。”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则这样评道:“赵树理的蠢笨及
6、小丑式的文笔根本不能用来叙述,只能嘻嘻哈哈地为共产党作宣传。”即使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样一个学术氛围已经宽容、多元的环境中,“重写文学史”的响应和参与者之一戴光中还这样评价赵树理:“他是为了搞好农村工作才去从事文学创作的,他的艺术见解常常等同于政治见解:他不认为文学是人学,不认为文学的崇高使命是研究人、表现人、从审美的角度通过艺术形象去陶冶读者的心灵,而是把文学当作一种为农村现实政治服务的特殊工具。”我们知道,赵树理是一个政治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小说自然也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正确认识赵树理及其小说。但同时我们又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政治性并不是赵树理小说的唯一要素和棱面
7、。赵树理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许多从政治层面理解和言说赵树理作品的论者也大都以此作为展开自己论述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和支点。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赵树理小说中的“问题”绝非只是政治问题,而“问题小说”也不是对政治更不是对政策的图解。关于“问题小说”,赵树理是这样说的:“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他又这样写道:“我的材料大部分是拾来的,而且往往是和材料走得碰了头,想不拾也躲不开。每天尽和我那几个小册子中的人物打交道。例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是我父亲的缩影,兴旺、金旺就是我工作地区的旧渣滓;李有才板话中老字和小字辈的人物就
8、是我的邻里,而且有好多是朋友;我的叔父,正是被李家庄的变迁中六老爷的“八当十”高利贷逼得破了产的人;同书中阎锡山的四十八师留守处,就是我当日在太原的寓所;同书中血染龙王庙之类的场合,染了我好多同事的血,连我自己也差一点染到里边去。”最后总结道:“在群众中工作和在群众中生活,是两个取得材料的简易办法。”这就充分说明,赵树理在小说中提出的问题,不是依据于政治概念或长官意志,而是来源于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亲历实感。对生活的忠实、对人民的挚爱使赵树理关注的目光和表现的对象都挣破政治宣传的框架而投向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因而对世事人生、人情人性、人际关系、历史变迁进行了全方位、多棱面的观照和把握
9、,从而使其小说融含了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蕴。而这些是无法以政治的一维而蔽之的,所以用文化这一多元、多维、多层的视镜来观照他的小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文化”这一概念,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第一次提出,至今一百多年来已有一百多种解释,今天的我们不必也无法将之一一厘清界定,也避免陷入概念的迷宫和陷阱中。新时期文学批评界对“文化”这一概念已在这三个层面的内涵上达成了大致的共识:即特定地域中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观:特定地域 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约定俗成的风俗习尚;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操守在内的人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和生命形态。我们这里对赵树理早期小说的文化内蕴的解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共识下来切入
10、展开的。 二 赵树理的早期小说中,作为文化内涵重要层面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观却没有作为独立的描写对象出现。这并非因为赵树理欠缺描写风景的意识和能力,后来的三里湾勾勒了旗杆院、船头起、老五园、上滩、下滩、黄沙沟口、三十亩、刀把上、龙脖上、青龙背、回龙湾等自然景观,还匠心独运地通过画家老梁的三幅画将不同季节、现在未来的三里湾交织呈现出来,显示了赵树理对自然、风景把握表现的深厚功力。而早期小说中自然风光的缺失,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赵树理为了照顾、适应战时农村读者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他后来这样总结道:“我过去所写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里面,不仅没有单独的心理描写.连单独的一般描
11、写也没有。这也是为了照顾农民读者。因为农民读者不习惯读单独的描写文字,你要是写几页风景,他们怕你在写什么地理书哩!”其二是赵树理关注的是“问题”,而风景与问题没有关系,起码关系是无足轻重的。赵树理早期小说中自然景观的空缺,与其以前和同时期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废名、萧红、孙犁等的小说将大自然当作重要的、独立的对象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使自身有了独特的个性。地理风貌、自然风景描写的淡化,并未减弱赵树理早期小说的文化内蕴:少了画意诗情,却多了粗拙厚朴;忽略了自然风景,却将更多的精力和目光投向了人文景观。换句话说,赵树理早期小说的文化内蕴在自然风景中的落空,转而在对人文风情、风俗习尚的关注、表
12、现中得到了补偿和凸现。 赵树理在风情习尚方面主要关注的是神灵崇拜、婚丧礼俗、诉讼等。不过赵树理与40年后寻根作家对风俗习尚的深情迷恋、深入开掘不同,他是将其纳入“问题”的框架之中,将之作为揭露对象而进行文化审视、解剖和批判的。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并不是作为小二黑和小芹的陪衬而出现的,他们不仅有独立的价值,而且还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他们共同实现了赵树理对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崇神信鬼现象的忧虑和针砭。一个知根知底的论者这样写道:“赵树理有比这强烈,又普遍的材料,也想把它凑进去,因此凑成了三仙姑和二诸葛这两个人物。”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物有着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二诸葛就是赵树理的父亲与他(
13、小二黑原型岳东至论者注)的父亲的合体。”而三仙姑的原型则是赵树理下乡时认识的一个“每日起来也装神弄鬼”的“神婆子”。在上个世纪初的赵树理的故乡,信神入教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祖辈父辈,就是赵树理也一度是虔诚的信徒。他很小就随祖父念三圣教道会经,每天吃斋,饭前打供,一日烧香四次,十七岁又与前妻一起加入太阳教。在长治读书时还“迷信,不吃肉,当时还怕犯咒语”11。虽然赵树理在写二诸葛和三仙姑时带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功利性和倾向性,但却不同于一般的反封建迷信的作品,从而有了超越时空的持久和普泛意义。无论是二诸葛的“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还是三仙姑的“装扮天神”,都是对超自然力的神秘现象的崇
14、信。而这对处于底层的民众似乎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即使解放以后一直到新世纪,都不绝如缕或明或暗地存在着。由此可见,赵树理对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的表现,经受着岁月的淘洗仍然有着现实意义,这也说明一个忠实于生活和真实的作家怎样使自己的作品越出狭隘的目标而拥有了文化内蕴和艺术生命力,作品客观效果偏离、溢出了作者的主观动机。却根据其地位而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县财政局长的弟弟“二先生”无视法律,还打了差人,警官崔九孩不仅不将其绳之以法,反而还向他赔礼讨好:而对农民孙甲午却施以绳锁但并非就真的执法,不过为敲榨几块现大洋而已。而这些丑恶现象的描写正因植根于乡村之一隅,却超越了一般党派的政治批判,从而在更具普遍意义
15、上揭示了人性和体制的罪恶。 三 赵树理早期小说的文化内蕴不仅体现在风俗习尚的描写层面,更主要表现在对作为风俗习尚在主体身上的积淀即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的透视、开掘上。而赵树理花费笔墨较多的是对农民身上特有的那种丧失自我和主体意识的奴性的审视和针砭。 这种奴性集中地体现在老一代农民身上,这是他们在长期的强权压制、奴化意识浸蚀下的必然结果,是旧的制度、风习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的伤痕。赵树理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准确地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了老一代农民奴性的多种形态,表现了奴性在不同环境中的变体。这里有的是对神灵的膜拜,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有的是对官府、权力的屈从,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李家庄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赵树理早期小说文蕴解读 毕业论文 赵树理 早期 小说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