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doc
《社会学论文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 丁健(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摘要:语言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台州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理环境是台州方言动物俗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些动物俗语也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因此,对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研究,不应该避开其文化背景,而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更好、更充分地解释一些特殊的动物俗语。 关键词:台州方言;动物俗语;民俗文化;地理环境 “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 俗语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也保留了历史人文的痕迹。俗语中有大量包含动物词语的成
2、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这些动物俗语不仅具有动物世界的指称意义,还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意义,体现出人类对动物形象的主体认识和情感评价。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方言地理分区属吴语台州片。台州方言中的动物俗语数量众多,形态各异,风格通俗,寓意深刻,是富有沿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者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台州方言的动物俗语进行阐释,来展示其背后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动物俗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民俗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正如索绪尔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4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风俗,动物俗语反映了人类与动物之间
3、的复杂关系。人类在狩猎、驯养等活动中逐渐熟悉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人们往往还把自身的主观意识投射到动物身上,使动物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品质。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将动物的习性和人类的品性之间的某些相似性和相关性对应起来,借助动物形象来反观人类社会,动物俗语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动物俗语一般只出现在口语中,也没有加以规范化、定型化,因此带有一定的原始性,能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特定地域中的民俗事象、思维模式和情感色彩,揭示出当地的民俗文化底蕴。 (一)审美心理 人们在建构动物俗语时,不仅着眼于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客观关系,更多地还根据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又总是与文化心理相契合
4、。比如汉民族提到龙凤,自然会联想到高贵与吉祥,而谈及狐狸,就会想到狡猾和奸诈。所以,动物俗语中的动物形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人格化”的形象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充当民俗文化的意象符号。动物俗语的这一功能正是由人们的审美心理所决定的。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5在建构动物俗语时,人们喜欢以自我的主观意志来观照动物,把人类的审美情感强加给动物形象。人们往往因动物某些方面的特征而产生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并将这种主观情感反过来投射到动物形象中,赋予其人类的性格以及与人事相
5、关的特定含义,这就使动物俗语有了人格化的情感特征。审美活动本身是一种价值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们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的对象,主体就会对其作出肯定的审美评价,反之,就会作出否定的审美评价。因此,俗语中的动物同人一样有美丑善恶,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外在形象、生活习性、品质特征等都是被人格化了的。台州方言中的动物俗语就体现了台州人民对具体动物形象的固定的审美心理评价。 老虎(台州方言中称“大虫”)具有力大、凶猛等物象特征,被定型为危险或强权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强者的畏惧心理:(1)大虫头搔痒寻死(比喻做非常冒险的事情,自寻死路。)(2)大虫口里剜碎肉(比喻与强者争夺利益,不可能得到好处。)(3)大虫追到
6、脚后跟,还要旋转望雌雄。(比喻在危难关头还认不清形势的人。)螃蟹除了食用之外,在其它方面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在古代,江南地区的稻田还时常会受到螃蟹的破坏,这就使人其产生了消极的审美心理。于是螃蟹就成了一无是处的意象符号:(4)死白蟹(比喻一无是处的人或行将必败的事。)(5)死蟹一只(比喻无法挽回的僵局。)(6)大水蟹(比喻随波逐流的人。)鸭子的外形被认为是丑陋的(尤其是它的嘴和脚),另外鸭子的叫声也不为人们所喜欢,因此鸭子就成了招人讨厌的文化形象。这反映了人们对于丑陋者的厌恶心理:(7)钉头鸭脚(比喻人的长相矮小而丑陋。)(8)鸭脚老爷嘴(比喻生活条件较差却又贪图享受的人。)(9)鸭头碰着鸭犁锹
7、。(比喻再蛮横的人也会碰到比他更蛮横的人。)然而,人们对动物形象的审美评价又是不公平的。狗是人类驯养最早的家畜之一,是看家狩猎的得力助手,并且狗对主人极为忠诚,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汉民族以狗的形象构建的俗语却多含贬义,台州方言中的动物俗语也不例外:(10)一岁肖狗,千岁肖狗。(台州方言中“生肖”的“肖”字可以用作动词,表示一个人的属相是什么。 这句话比喻一旦有了坏的品行和习惯,就不容易改变。)(11)狗面生毛(比喻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人。)(12)花眼狗朝天嚎。(花眼即瞎眼。这句话比喻毫无目的地大喊乱叫的人,多用于讥讽。)无论对俗语中的动物形象加以赞誉还是嘲讽,实际上都是人类对自身的的一
8、种认知反映,都强烈地渗透着人们的主体意识与审美情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俗文化的内涵。由审美心理建构的人格化的动物俗语不仅是人类观察和研究动物的产物,也是人类借助动物形象来思考和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 (二)传统观念与价值取向 许多动物俗语还表达了台州人民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处于文化结构深层的价值观念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对各种物质或精神现象作出的评价,是地方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动形象的动物俗语大都通过各种动物的生理特点和活动习性折射出某些积极或消极的思想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台州人民为适应社会基本存在而在意识中形成的价值取向。 1、男女价值 男尊女卑是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父系社会替代母系社
9、会,男子的社会经济地位超越女子而确定的一种社会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经儒家文化强化以后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影响着方言俗语的表达内容。 台州方言中的一些动物俗语间接地反映了旧时女性地位低微的社会现实。例如:(13)三个囡好比一群鸭。(比喻女人多的地方往往吵吵嚷嚷,用来批评妇女多嘴多舌。)(14)回娘家两脚撩虾,回夫家眼泪抹呵。(比喻妇女回娘家时心情愉快,走得很快,就像在海里捞虾一样,而一回到夫家就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只能自我哀伤。)(15)自古红颜多薄命,赖孵鸡姆有福气。(比喻长相漂亮的女子往往受到地方豪强的欺凌,命运艰苦,而那些有权有势人的妻子反而是长像丑陋的
10、女人。)但是台州方言中却基本上没有专门用来针对男性的动物俗语。又如,同样以鸭子作为喻体,(13)中的“一群鸭”是批评妇女的多嘴多舌,而在“一潮鸭路过,鸭爸没几个”中,雄性的鸭子(鸭爸)却用来比喻精英人才。此外,像“爷爷贪孙,猫贪荤”等俗语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旧时台州地区重男轻女的社会心理。这些动物俗语在文化心理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反映出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人格遭受歧视的史实。 2、婚姻观念 男婚女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人们会有不同的婚姻观。在动物俗语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传统婚姻观的形象表现。例如:(16)要想富,嫁毛兔。(三门等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论文 台州 方言 动物 俗语 文化 阐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8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