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四渡赤水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doc
《浅论四渡赤水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四渡赤水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军事思想(陇东学院 历史系 韦铭)内容摘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赤水河上进行的一次著名的运动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毛泽东与敌在川黔滇边界周旋三个月,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尾追堵截,四渡赤水战役是对遵义会议的实践,也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避实就虚;伤其一指,不如断其一指;致人而不致于人;从内线到外线的转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等军事思想的实践和发展。这些军事思想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关键词: 四渡赤水 毛泽东军事思想 历史地位 作用 四渡赤水战役的研究现状:目前史学界关于四渡赤水的战
2、略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单目标说,”即“围绕建立川黔滇新根据地”目标采取积极的站略行动。另一种是多极目标学说,即度过长江,建立川西根据地;后三次是转化为立足“赤化黔北”和“赤化全贵州”,“创造云、贵、新苏区川 ”另外,针对过去史书上称三渡赤水为“我军一次全军的大佯动,目标的在于迷惑和调动敌人 特别是调动滇军,达到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奇返贵州的目的说法,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中央红军所以在三渡赤水之后很快又四渡赤水,其主要原因是在敌强我弱悬殊下采取的一种必然行动。我是比较赞成这种观点的。关于四渡赤水的失误及军事路线转折点的研究,认为其中存在的失误;战略实施方面。土城战役失利,丧失
3、主动权,鲁班场战斗以己之短击彼之长。毛泽东军事思想何时成为红军的指导思想,传统说法认为在遵义会议之后,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始于第二次赤水,还有学者认为始于第四次赤水;关于四渡赤水的历史地位及意义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四渡赤水是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变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有的学者认为要一分为二的评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确能挽救危急中的红军,其失利部分说明中央领导人是人不是神。 一 四渡赤水概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过湘江之后,减员过半红军的力量受到很大的损失,但红军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李聚奎曾说:红军以久困之师连续打破了粤军、湘军、桂军、和国民党中
4、央军三四十万部队的尾追堵截,冲出了重重封锁,度过了湘江虽然付出了沉重的损失和牺牲,但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消灭中央红军于粤湘桂边境的计划”1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之后,准备和红二、六方面军团会合,但敌情不利于红军会师。红军渡过乌江,1月7日凌晨取得了遵义的胜利。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23月11日左右经毛泽东提议,由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成立了军事领导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为实现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的任务,也为摆脱四面包围的敌军。1935年1月19日离开遵义,分三路向北疾进,准备渡过赤水河后,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1月27日,红军在土城
5、镇前进时,毛泽东提议利用有利地形歼灭敌川军一个师;但由于对对敌情判断有误,激战数小时未能解决战斗。看到战斗形成僵局,毛泽东与政治局其他领导人研究认为,再战不利,应撤出战斗,保存实力。决定放弃原定在泸州上游北渡长江的作战计划。 1月29日,中央红军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形式上是被动的,但甩开了敌人。一渡赤水后,中央红军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择机从那里渡江。此时四川军阀刘湘为防止红军入川,推翻其统治,集中了36个团于长江南岸。鉴于敌人已经加强了长江沿岸的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我逼近,红军乃于2月7日决定暂缓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取“以川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
6、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3的方针。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2月9日,中央红军集结完毕,这时,敌2路军各纵队分向扎西逼近。为了脱离川滇军的侧击,毛泽东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毛泽东认为,要利用敌人判断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出其不意,挥师东进,打击敌人战斗力最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以运动战消灭敌人。2月11日,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2月18日至21日,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等地渡过赤水河。1935年2月24日,红军攻占同心县城,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1935年2月25日中央红军采取正面进攻,两翼包抄的战术夺取了娄山关。2月2
7、6日夺取了遵义。红军五天内取同心夺取娄山关占遵义,尤其消灭中央军吴奇伟部九十四师大部,五十九师一部,击溃黔军8个团,毙伤敌2400多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取得的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次战斗,打击了敌军,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使我军得到短期的休整的机会。遵义会议后,蒋介石由汉口飞往重庆坐镇,重新调整部署,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以30万军队形成了新的包围圈企图南北夹击,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为摆脱敌人,红军于3月1日撤离遵义,西进,准备歼灭周浑元部后在遵义以西建立根据地,但在茅台附近的鲁班场进攻未能得手,便放
8、弃了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再次西渡赤水河。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个团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佯动。蒋介石判断红军有北渡长江迹象,下令各部向古蔺地区追击为了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进一步迷惑敌人,中革军委决定留下红九军团,继续在黔北一带活动,伪装主力,配合红军主力转移。在国民党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折兵向东,在赤水河寻机歼敌3月20 日为迷惑敌人,红一军团的一个团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转移,突然折向东北,3月22日中央红军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迅速向南度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坐镇指挥,城内只有一个团,急
9、忙调黔军前来保驾,红军从容从贵阳和龙里的40里的地带,迅速穿过湘黔公路南下。然后向西急进,相继攻克定番,紫云等地。23 日红军进入云南,乘敌方空虚,佯攻昆明,即转向西北方向前进,直到金沙江南岸.二 四渡赤水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纵观四渡赤水战役从年月日至月日为止,中央红军次往来赤水河,大小战斗余次,在这次战役中,毛泽东灵活地指挥万余红军与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屡用奇兵歼敌万人此次战役使红军从长征以来被动挨打局面转变为主动歼敌保存了中国红军的精华,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四渡赤水战役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运动战思想,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在远离根据地的白区,实行
10、人民战争的策略,实行高度机动的运动作战,附之以阵地战和歼灭战,实行声东击西的战术,打破敌人的尾追堵截,从而保存红军主力,实现了巧渡金沙江的战略转移,下面对四渡赤水战役中所体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略做分析(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我们十年内战时期对运动战的通俗解释。毛泽东曾说: “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斗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基础上”4。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我们发现,红军遇到以下几种不能打的情况必须走的。:“当面的敌人多了不好打,打而不能解决战斗时不好打,打而不能不能解决战斗时,不好再继续打,而必须走的。”5四渡赤水中最典型的战例是土城战役了。193
11、5年1月9日,中央决定从遵义南北地区开始北上,由川南度过长江。在川黔边境的土城与敌发生激战。红军最初了解到土城仅有四个团的敌军,约有六七千人。在战斗的过程当中,才发现敌军是六个团的兵力,约有一万余人,而且是战斗力比黔军更强的川军,加之敌人的援军陆续到达,红军与敌打成了相持战。双方的伤亡很大。对于这场战斗,聂荣臻后来回忆说:“一开始打的还打的不错的,三军团,五军团,干部团先后投入战斗。敌模范师被我击溃一部。干部团进攻很猛,硬是攻到了郭勋祺师部附近。敌人已经感觉到弹药匮乏了。突然,敌三个团增援了。由得到了子弹,手榴弹的补充,才把我干部团打下去,反而转守为攻。一军团二师被指定为预备队,到我们上去时,
12、敌人已占领了有利地形。我二师部队曾经陷入一个葫芦形的隘口中,来回冲杀,部队无法展开,伤亡较大,五团政委赵云龙牺牲,部队处境十分危险。我们与郭勋祺师激战一整天,虽然给他了重大杀伤,但未能消灭 敌人自己却受伤不小”。6在这种情况下,28日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召开紧急会议,鉴于赤水城,北渡长江的计划受阻,打掉尾追之敌的战斗亦未成功,而且敌人兵力不断增加,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立即撤出战斗,轻装西渡赤水河。红军大部遂在29日拂晓渡河,脱离了敌人。这样,避免了一场未必胜把握的消耗战,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二)“避实就虚”从红军建立以来,就是从弱小开始的,长征中红军虽然在力量上比红军建立初强大了些,但在武
13、器装备上,数量方面都比敌军弱小的多,四渡赤水中,红军处于无根据地几十万敌人前堵后截之中,红军首要任务是保存实力,争取主动,实现战略转移。要实现战略转移,必须打破敌人的“围剿”。在红军弱小的情况下,就不能与敌硬拼,当时采取的战略战术是“避实就虚”。毛泽东曾经指出:“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7中央红军一度赤水之后,叙永攻占不下,遂转兵于敌人兵力比较弱的扎西。红军在扎西整编了队伍,并扩大了红军。中央红军进扎西不久,国民党中央军会同川黔滇三省“杂牌军”,采取“分进合击”的方式,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扎西地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决
14、定在敌人重兵合围之前,再返川南,而渡赤水,兵锋直指黔北,以歼灭敌军中最弱的黔军王家烈部。结果在五天之内,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另一个战例是中央红军在黔北大捷之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南下,突破敌军在遵义,怀仁、一带的封锁线,向乌江疾进。红军主力度过乌江之后,得知贵阳守敌只有四个团,乘机佯攻贵阳坐镇指挥的蒋介石慌了手脚,急调滇军东进支援,这样造成云南境内兵力十分空虚,乘此良机毛泽东会师西进,直插云南,。以一支红军佯攻昆明。这样使云南其他地方兵力更形空虚,毛泽东乘次虚挥师西进挥师北上川滇边境,夺取金沙江渡口,顺利入川,从而把数十万敌军抛在千里之
15、外,彻底摆脱了敌人重兵为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权。(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红军长征从战略上来说,是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在战略上要实行积极的防御策略。其特点是实行高度的运动作战,不轻易和敌作战。作战时,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样红军可以得到包括弹药、被服等军用物资补充。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对于几乎一切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歼灭战因给敌以杀伤 而给我消耗,而且增加了我军的力量:”。8在四渡赤水战役中,遵义战役就是一次著名的歼灭战。1935年2月28日晨,红军重占领了遵义城。并控制了城西的红花岗,老鸦山高地。此时,正向遵义增援的敌军吴奇伟纵队第九十三
16、师已经进入忠庄铺,一部已到遵义城南公里2.5的枫落桥;敌第五十九师已进至新站,正向忠庄铺前进,企图向遵义反攻。2月28日14许吴奇伟以一个团攻击红军红花岗阵地受挫后,将主力转向老鸦山,经过激战攻占了该山的制高点,但黔军因为屡遭红军的打击畏缩不前,中央红军决定抓住战机,集中全力歼灭吴奇伟于忠庄铺地区,红一军团主力从水师坝攻入黔军阵地后,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这一出其不意打击,使王家烈狼狈不堪逃往新场吴奇伟仓促率残部一个团向懒板凳方向逃亡,红一军团当即派二师不顾疲劳奋力猛追,并一个团先占懒板凳,主力插之乌江切断敌人的退路。师长吴奇伟率残部渡过乌江后,即砍断浮桥,免于被红军全歼。尚未过桥的1000余部
17、和大批的军用物资军被红军俘获。黄昏时分,红军干部团投入战斗,配合三军团歼灭敌第五十九师大部。敌向鸭溪、八里水方向逃窜。这次战役不仅红军的消耗,而且“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9蒋介石承认:“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这次战役胜利集中体现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思想毛泽东指出 :“由于敌人战略上采取的包围和分进合击的方针,这就造成了红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在战略内线作战的情况下,只有寻求集中优势兵力寻求战机,才能取得胜利。”10(四)“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于人而不致于人”这是孙子兵法的一个核心,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孙子虚实篇论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论四渡 赤水 中的 毛泽东 军事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