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doc
《文化研究论文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论文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 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 洪治纲一 自从1960年代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崛起之后,一直在孜孜以求自身理论谱系的文艺学,开始逐渐打开学科自律的大门,向文化研究领域快速挺进。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是以鲜明的文化整合的姿态,向传统的文艺学发出了全面的挑战。他们不再坚守文艺学仅仅是针对文学审美活动的单一研究,亦不再满足于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形式主义研究,而是更加强调文学创作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突出文学批评的文化阐释功能。由是,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随着这些文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文学批评开始走向一种更为开放的
2、精神空间。 这种文化研究的思潮,固然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但是,它对人类在启蒙现代性的漫长追求中所形成的一种本质主义思维,明确地展示了某种变革的主观意愿。 受惠于启蒙现代性的发展,文学不断地走向了自律,形成了高度规范化的理论谱系,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本质主义的高度依赖,似乎离开了文学的本质属性来评价文学,不仅危险而且滑稽,而“何为文学的本质”又一直迷离不清。文化研究正是在打破这一本质主义观念的同时,将文学纳入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系统之中,试图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探讨文学的内在肌理,从而彰显了它的特殊优势。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大众化的不断加快,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日益频繁,而且人类的文化形态也在
3、飞速变化,文学在传达、参与和反思这些文化形态时,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人类文化自身的快速变化,又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西方学者曾以“文学终结了”或“作者死了”表示自己的看法,认为有关自律化的文艺理论谱系正在崩落,本质主义的研究思路即将破产。记得早在新世纪之初的2001年,文学评论曾发表了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的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弄得中国文艺理论界顿时风生水起,批驳者有之,赞同者有之,争议之声持续不断。承其精神,有关文艺理论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至今仍未消停。 在本质主义者看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文学已经形成了高度自律化的
4、理论谱系,拥有了较为固定和完备的评判标准。即使是不同的文学类别中,亦有各自的本质与规律可循,譬如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都有其特定的固态本质。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学的本质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认为,文艺学之所以具有科学性质,就是取决于它对文学本质的探寻和确认。也正是因为这些具有恒久意味的本质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教科书有了相对系统和稳定的理论标识与价值旨归,“文学本质是沉甸甸地深藏在每个文学教授内心最深层的一个问题,任何人回避不了”。 但建构主义者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种先验的、非历史的、永恒不变的、具有实体意味的文学本质,如果有,这种文学的本质就是建构性的,历时性的,开放性
5、的。因此,“取代本质主义的最好方法是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解释。典型的建构主义观点可以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总结如下:女人不是生为女人的,女人是变成女人的。”“在文学理论领域反本质主义、倡导建构主义,也是出于维护文学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考虑。”从其开放性的思维来看,建构主义者显然更愿意将文学理论放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语境中来考察,从“女人是变成女人的”这一过程来探讨文学的性质,从而极力回避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性”判断。 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此。为了表明新的文学理论拓展方向,建构主义的倡导者认为,直面并追踪“日常生活审美化”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因为传统理论所恪守的文学理论谱系是一种精英化的文学,而现在是大众化成
6、为主流的时代,并且这种文化走向具有不可逆转性,文学理论只有放弃以往精英化的本质主义逻辑,才能使文学理论适应当下的文学实践。我当然无意于评介这些争论,只是觉得,这些争论不仅反映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困境,而且也涉及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出路。事实上,近十年来,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差不多都是行走在文化批评的路途上,虽然其中也夹杂了一些单纯的文本批评,甚至还有不少庸俗社会学的批评,但主要的批评仍然依助于文化模式,因为这种批评非常契合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绕述这些现象,是因为本文所要讨论的青年批评家李凤亮,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却选取了一种颇有意味的学术思路,即一种“文化诗学”的构想。我认为,这种研究
7、思路既受到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也有作者自己的独特思考。作为一个出生于70年代的青年批评家,李凤亮不仅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积淀,而且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所以,他的文学批评似乎不过度迷恋单纯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不崇拜单一的形式主义分析,而是兼而统之,在一种现代视野的观照下,寻找某种文化和艺术彼此整合的路途。 纵观李凤亮的文学研究,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比较诗学与文化研究、批评理论这两个领域。前者是他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一直追踪的目标,成果有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批评的文化之路等专著、合著。后者是他近些年来倾力思考的领域,独立或合作出版了沉思
8、与怀想对话、想像与批评的现代性、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性进程等著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学术访谈,其海外华人诗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也将陆续面世。从这些成果看,李凤亮主要立足于文化研究的开放性理论,同时又紧扣诗学的文艺本质,力图通过一种整合的思维,使文学研究获得某种有效性。 二 李凤亮早期文学批评之特点,最为集体地体现在他对米兰昆德拉的系统研究成果之中。我虽也颇爱昆德拉的小说和理论,但只读不思,素无研究,当然也不清楚有关昆德拉的研究到了何种高度。但我常常听到或看到有关专家高度评价李凤亮对
9、昆德拉的研究。譬如,曾繁仁先生就认为,李凤亮“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同其创作实践一起综合研究,带有创新意义;所得出的昆德拉小说诗学所包含的审美存在论诗学与复调小说智慧以及预示未来小说更加自由交流开放多元等等,都具有相当深刻性”。朱立元先生认为,李凤亮“以现代性视野,吸收了当代西方哲学、美学、文论思潮中诸多有价值的观念、范畴、命题等,有创造性地探讨昆氏诗学的几个重要维度。论述较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对对象的思考和研究具有独创性”。王杰先生指出,李凤亮的研究“对昆德拉小说的文化精神、社会背景、美学价值以及在西方小说史上的地位都作了较为中肯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对昆德拉小
10、说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功能的分析,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深度,对国内小说理论的研究和文化诗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应该说,结合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将他的小说创作提升至诗学层面加以考察,提出“昆德拉学”的研究构想,倡导并实践对昆德拉小说创作、小说理论、小说批评、生平思想展开系统研究,同时整理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同境外昆德拉研究界展开学术对话,这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纵观李凤亮对昆德拉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对此项“诗学工程”做得十分扎实。出于对昆德拉的喜爱,李凤亮在细读了昆德拉的所有文本之后,并没有匆匆地进入研究领域,而是广泛搜罗有关昆德拉的各种资料,包括生平和研究成果,并于1999年出版了近五十万
11、字的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这些广涉国内外的资料整理,不仅给作者理解昆德拉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且让他迅速站到了昆德拉研究的前沿位置。随后,李凤亮又从研究作家的生平入手,结合昆德拉的具体创作,于2002年完成了数万字的评传文章米兰昆德拉:诗意存在的沉思者。既有史料在手,又对昆德拉的生平进行了潜心梳理,于是,李凤亮开始系统地建构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并最终形成了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这部颇具特色的专著。3 在这本专著中,李凤亮分别从“诗、思、史”三重维度,界定了昆德拉小说诗学“审美存在论”的综合特征。 从思路上看,他显然汲取了文化研究的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研究 论文 现代 视野 中的 整合 批评 关于 李凤亮 文学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