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修辞现象探析毕业论文.doc
《李清照词修辞现象探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词修辞现象探析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李清照词修辞现象探析 【作者】周林芳 【关键词】李清照词修辞 【指导老师】王盛婷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李清照作为整个词史中女词人的杰出代表,她的词作整个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婉约词中的精华。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对李词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如石杨的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她讲究音圆字润,和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使李词语浅意深、清新自然、易懂而不粗俗;再如罗伟的李清照词作的语言特色认为李词里使用了口语、引用、仿拟、典故等手法,令李词雅俗共赏。修辞是语言运用的科学。“修辞”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的周易“修辞立其诚”,以后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与修辞有关的修辞学著作。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修辞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2、,如黎运汉和盛永生在汉语修辞学中说:“修辞是努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接受效果的活动。”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中给修辞下了三种定义:“第一,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2修辞使用的目的都是要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提高读者的接受效果,这点上黄伯荣、廖序东与黎运汉、盛永生的观点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修辞的出现就是为了修饰润色,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即:修辞是努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接受效果的活动。常用的修辞格基本一致,有比喻、比拟、婉曲、对偶、排比、顶真、设问、反问、夸张等等。从修辞
3、的角度研究李词显得十分必要。20世纪80年代夏汉宁的试论李清照的用典成了从修辞探读李词的先锋,不足的是夏先生只从用典一个方面分析李清照的词作;本世纪又出现了周桂峰的李清照词的修辞特色,他从李词中的修辞现象分析李清照词中的创新性、目的性和适体性,达到了充分认识李词艺术魅力的目的;于素华的试领略李清照词的问句艺术,主要对李词中的疑问句类型及其功用进行了分析;李琳的论李清照词的用典则集中在李词用典形式特别是以典事喻花,这些文章为人们了解李词中的修辞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资料。本文将以李清照的词为对象,探析其中的修辞现象,对李词中的修辞现象做一个穷尽性的探究。一.李清照词修辞现象分析李清照的一生是幸与不幸的
4、结合体,她的词作有浓厚的闺怨情怀,作词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主要有用典、比喻、叠字、顶真、反问、设问、对比、拟人、排比。李词因这些修辞格显得雅俗共赏、形象逼真、韵律和谐。(一)用典用典,也称“用事”,是诗文中对过去历史事实的化用。3用典与李词口语化的特色一起使其达到雅俗适宜的效果;同时用典能够丰富诗词的历史感,增强诗词的画面感。李清照留世的词作共五十八首,运用典故的占了五分之一。李词中有一首运用典故最频繁的多达七处,如: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籍,不减
5、酴醾。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小楼寒)本词写于南宋末,统治者苟安一隅,陷害忠良,对敌屈膝求和。李清照在这儿借咏白菊寄托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以白菊自喻,反映自己高洁的心志。词中用典偏多,有“贵妃醉酒”、“孙寿愁眉”等等。(1)贵妃醉脸:形容杨贵妃醉酒后的姿态。杨玉环通音乐、善歌舞,被唐玄宗封为贵妃,二人常常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酒醉后,杨贵妃醉眼迷离,更加美丽动人。李清照借此与白菊的天然姿色进行比较,增加了词的内涵,一雅一俗,对比鲜明。(2)孙寿愁眉:
6、指孙寿故作愁眉魅惑人。孙寿,东汉时梁冀的妻子,善于借化装做一些魅惑人心的姿态。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李清照沿用了该典故最初的意思,用以衬托白菊的自然,不事雕琢。(3)韩令偷香:韩令指东晋韩寿,貌美体轻,贾充女贾午看中了他,韩寿逾墙与贾午私会,贾午将皇帝给父亲的西域奇香偷来赠与韩寿。后来,贾充会见诸吏时闻到韩寿身上有奇香,怀疑他与贾午暗自私通,在没有宣扬的情况下将女儿嫁给了他。李词借用典故是喻指白菊的香味自然清新,不需要借用其他东西来增加本身的香味。(4)徐娘傅粉:是说徐娘要擦脂抹粉才漂亮。南朝梁元帝妃徐昭佩与暨季江私通,季江用“徐娘虽老,犹
7、尚多情”对徐昭佩进行评价。徐北文认为这个典故是李清照对何晏傅粉的误用,相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何晏肤色极好,魏明帝怀疑他是涂了粉的。世说新语?容止:“何晏面白,魏明帝疑其傅粉。”这个典故的运用与白菊清透自然的容颜形成对比,暗自称赞了白菊与众不同的容颜。由此看来,以上四个典故都是借来反衬白菊的清丽脱俗,与白菊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气质形成对比,突出白菊的美不是矫揉造作的。(5)汉皋解佩:这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女神仙出游江滨遇到了一个叫作郑交甫的男子,他们相互之间非常钟情,于是二女就解下身上佩带的饰物赠予郑交甫,他接受礼物后便与这两个女子告别了。当郑交甫告别二女,走了十几步之后,忽然发现身上的明
8、珠不见了,再回头看那二女,这二女也不见了。韩诗外传:“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山下,遇二女,佩两珠。交甫目而挑之,两女解佩赠之。”这里指两女有成人之美的美德。(6)纨扇题诗:汉代的班昭在成帝时选入宫中,立为婕妤,后又有赵飞燕入宫,受宠妒娇,于是班昭就请求退居东宫侍养太后。曾作怨歌行一诗:“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本词是喻指白菊如班昭一样善解人意。这样看来,5、6两个典故是用来描写白菊的情态和精神的,通过两个典故的点化,白菊似乎在发愁流泪,又似甘于淡泊,有成人之美的品德。(7)泽畔东篱:“泽畔”代指
9、屈原,他被流放,楚辞?渔父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东篱”代指陶渊明,曾写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这则典故用来表现自己宁愿如屈原那样遭流放或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以保持洁净的心灵,也不在浑噩中度过余生。在李词中除了多丽?小楼寒,其他的都是每首词中一个或两个典故。如:(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锦书:前秦窦滔的妻子苏惠因为窦涛在外娶了妾,用锦作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丈夫,丈夫在看了苏惠写的诗后终于醒悟。李词借用该典故是书信的意思。本词是李清照正在盼望丈夫从外归来时写下的,希望收到挚爱的消息,以缓解其相思之情。(2)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10、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长门:指西汉宫殿名,本首词中代表冷宫的意思。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3)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秦楼:指凤台,列仙传拾遗:“箫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以女妻之。箫史遂教弄玉作凤鸣。居二数年,凤凰来此。公为作凤台,夫妇住其上。数年,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去。”李清照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充满悲凉意味的典故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无形之中透露了李清照与丈夫之间的深厚情感。(4)
11、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来扫。(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东山:是东晋谢安的隐居地,世说新语?排调:“谢公仔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高灵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后人以“东山”喻官员一时退居之处。“东山”在本词中代指李清照夫妇屏居青州时的住所,沿用了隐居地的意义。(5)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南朝陆凯与范晔的友谊深厚,陆凯曾经从江南寄一枝梅花给居住在长安的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寄一枝春。”以此表现对挚友的慰藉和深厚的情谊。本词中的挚友实际是赵明诚的化身,李清照在此是抒发对亡夫的悼念慰藉之情。(6)辟寒金小髻鬟松
12、,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辟寒金:任昉述异记:“三国时,昆明国贡魏嗽金鸟。鸟形如雀,色黄,常翱翔海上,吐金屑如粟。至冬此鸟畏寒霜,魏帝乃起温室以处之,名曰辟寒台。故谓吐此金为辟寒金。”诗词中常以辟寒金指代珍贵的金饰,李词采用的也是这个含义,“辟寒金小”则是说精金做的头饰十分小巧。(7)安石需起,要苏天下苍生。(新荷叶?薄露初零)这里与例四的典故是同一个,均是东晋谢安屡违朝旨,高卧东山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曾出任征西大将军府司马。词人在此是希望寿主东山再起,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使天下苍生复苏。(8)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吴
13、志?孙休传作注时引用了襄阳记里的故事,李衡活着的时候让人在外种植上千株甘橘,临死时告诉儿子:“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儿子不明白,就对母亲说,母亲告诉他:“此当是种甘橘也。”李清照用这个典故是戏问笔下歌咏的事物(银杏)。由此知道李词中的典故十分独特,每个典故都沾染了词人的实际境遇,真正遵循了“典重故实”的规则。(二)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根据本体、喻体、喻词的隐现划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运用比喻能够使深奥、抽象的东西浅显、形象具体,它具有柔婉、含蓄、藻丽、简约等表现风格。4为了情感表达,李清照时常在词作中
14、运用比喻,根据不同的需要还会有不同的调整。1.明喻:指在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都会出现,有明显的比喻词。在李词中使用明喻的例子不是特别常见,只有两个,如:(1)如今憔悴,但馀双泪,一似黄梅雨。(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这句词里的本体是“泪水”,喻体是“黄梅雨”。本体与喻体给人的感觉都是悲戚、冷清,二者在形态上也一致,绵长、细腻。此词以“黄梅雨”比喻泪水多而不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泪水涟涟,心境悲戚。(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有人认为“人比黄花瘦”中的“比”作“似”用。“人”是本体,“黄花”是喻体。在这里用“黄花”来喻人,黄花是细瘦的象征,说明此时的主人公因
15、思念过度显得形销骨立。这个比喻句的使用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显得含蓄、柔婉。本句词兼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人显得比黄花更为细小。2.暗喻:又叫“隐喻”,指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不出现或不明显的句子。具体的诗词创作有不同,即本体往往不在运用比喻的句子里出现,往往出现在上一句词或是蕴含在整首词中。如:(1)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2)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长寿乐?微寒候)(3)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同上)(4)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小楼寒)(5)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例(1)里的本体
16、是借“香脸”代替的,指的是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花朵,喻体是“玉人”,用此形容笔下的梅花十分漂亮,如刚刚出浴的美人;例(2)里则是用“一颗明珠”来比喻贵妇在家中曾受父母的宠爱,出自同一首词的例(3)即用“青云”来预祝贵妇的儿子不仅能够入朝为官,而且今后还要官位显赫;例(4)里的“雪清”是喻体,本体是指菊花的精神气质,以此比喻菊花有像白雪一样冰清玉洁的资质;例(5)中的“黄金”是指桂花的花蕊,“碧玉”是绿色的桂叶,传神地刻画出桂花的高贵,金花玉叶。3.借喻指本体不出现,也不用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5。查看所有李词,发现她使用到借喻的有如下句子:(1)碧玉笼碾玉成尘,留
17、晓梦,惊破一瓯春。(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2)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庆清朝慢?禁幄低张)(3)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新荷叶?薄露初零)(4)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5)袅袅娉娉何样似?一缕轻云。(浪淘沙?素约小腰身)例(1)中借“碧玉”来指代茶叶,两者在颜色上相似,均是碧绿色的;例(2)用“日边”来代皇帝身边,是古代帝王好似太阳一般,浑身散发出万丈光芒,给人敬畏感;例(3)里的“娉婷”原指美女之体态,李清照用来指代寿主之妾侍,形象具体地写出寿主小妾的美貌,可观可感;例(4)里的“檀郎”在唐宋时是美男子的化身,词中是对赵成明的称赞;例(5)中用“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清照词 修辞 现象 探析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