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doc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杨乃乔【论文摘要】本文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 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其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
2、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关 键 词】本体论、基点、比较视域、汇通性、体系化【作者简介】杨乃乔,男,生于北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系主任。地址: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邮编:100037。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the Commi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Naiqiao Yang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wo terms-being and ontology of western philosop
3、hy-to construc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kind of discipline. “What is the ontolog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question and its answer will systematically form the commi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ontolog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s surely the being
4、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th hi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encyclopedical knowledge the outstanding comparatists finally determine the relations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s, aesthetic values and interdiscipline between two kinds of nation literature or between literature and other disciplines.
5、That is the reason and profess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Key words: ontology, basic point,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fusion, systematizationAuthor: Yangnaiqiao Ph.D, male, professor, tutor of doctor, the director of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dd: Department
6、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P.R.China. P.C.:100037.一不同于台湾高校的学科建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在大陆高校展开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在建制上是被设置于中国语言文学方向下的。由于比较文学是从西方学界泊来的一门学科,再加上比较文学往往从学科字面所给出的意义极为容易引起初入比较文学领域者和其它专业学者的误读,比较文学及其研究在大陆学界总是在诸种争议与误解中艰难地拓展。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或世界文学研究都可以从自身研究所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来为自己划定一个学科的边界,从
7、而免去学科研究边界的争议性,而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边界划定一直成为比较文学在学科身份上如何证明自己的难题。回答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回答比较文学学科本质的定位问题,及回答比较文学的主体定位不同于国别文学客体定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走进这个研究空间时所必须设问与回答的问题。比较文学是对中外文学、中外诗学与中外文化的汇通性研究,并且这种汇通性研究主要取决于研究主体的研究眼光视域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者,所以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应该从研究客体来完成,而应该从研究主体来展开我们的思考。钱锺书在评价吴宓时曾给出过对后来比较文学学科意识定位有着深刻启示的表述:“我这一代的中国青年学生从他那里受益良多。他最先强调文
8、学的延续,倡导欲包括我国旧文学于其视野之内的比较文学研究。15年前,中国的实际批评家中只有他一人具备对欧洲文学史的对照(synoptical)的常识。”钱锺书美胡志德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吴宓1917年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名声显赫的白壁德(Babbit Trving)教授,他有着很好的国学与西学的双重功底,所以钱锺书认为“我国旧文学”不仅在他的研究视野之中,并且又具备“对欧洲文学史的对照的常识”,言下之意,吴宓秉有一种“我国旧文学”与欧洲文学史汇通一体的研究视野,并且这种国学与西学汇通一体的比较视野恰恰就是吴宓展开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在汉语语境下得
9、以安身立命的基点。我们曾在北京大学出版的比较文学概论中提出“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研究主体汇通东西的比较视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视野”的英文为“perspective”,在比较文学研究的空间中,我们也把其翻译为“视域”,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主张使用“视域”这个概念替代它的同义词“视野”。 集结于学衡派周围的学者绝大多数是留洋学成回来在国内名校任教的大学教授,他们学贯中西、学贯古今。较之于新文化运动及其倡导者胡适所不
10、同的是,学衡派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守护与阐释是以白壁德和穆尔(Paul E.More)的美国新人文主义为透镜的,一如吴宓所言:“(我的)本体思想及讲学宗旨,遵依美国白壁德教授及穆尔先生之新人文主义”,回忆吴宓先生黄世坦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本体思想与讲学宗旨”是指吴宓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也是他本人的一种研究视域,这种研究视域即钱锺书对吴宓的评价“其视野之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在这里,钱锺书的评价与吴宓的自述涉及了比较文学学科意识定位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比较视域与学科本体论的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
11、的本体。 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又怎样理解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对这两个设问的回答,我们必须首先设问什么是“本体论”和“本体”,以此展开我们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汉语学术界把英文术语“ontology”翻译为本体论,这汇通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宇宙创生的本体论思考。在说文解字注中,许慎对“本”的解释是“木下曰本”,说文解字注汉许慎着,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藏版,第248页。“本”的原初意义是“根”。广雅疏证释诂言:“本,始也”,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本”已经被释义为一个抽象名词了。“根”与“始”在本体论的思考
12、上与万物开始的“基点”、“本源”、“终极”与“本体”有着共同的意义。张岱年在讨论“中国本根论的基本倾向时”对“体”有一个释义:“所谓体,即永存常在者。体亦称本体,本体谓本来而恒常者。”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按:关于“体”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有几种不同的释义,我们仅取其准确解释本体论思想的意义为说明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所用。王阳明在传习录下一文中言:“至善者,心之本体”,王阳明全集明王阳明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97页。把“至善”解释为“心”的本源。在西方哲学那里,“ontology”这个术语最早源出于希腊文“logos”和“ont”,
13、“logos”相当于“theory”(理论),“ont”相当于“being”(存在)。在古希腊巴门尼德时代,智者们就开始提出有关本体论的问题;到了17世纪,“本体论”这个术语开始在西方哲学界使用,其拉丁文是“ontologia”,德文是“ontologie”。这个术语在汉语学术界的历史上曾被翻译为万有论、是论、存在论与本体论。在汉语学术界,“本体”有两个英译术语“substance”与“noumenon”, “substance”作为“最终基质”曾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一书中明确使用,在词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文“ousia”,“ousia”是“einai”的名词形式,其意义相当于英文的“bein
14、g”(存在),“being”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设问的原初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那里“ousia”的用法比较模糊,其既可以指称“具体的存在”,也可以指称“一般的存在”。“ousia”最早的拉丁译文是“essentia”,有“本性”、“本质”与“本体”的内涵,相当于“一般的存在”,而后世有些学者把“ousia”理解为拉丁文的“substantia”,有“实体”与“具体的存在”的内涵,相当于英文的“substance”。直到公元4世纪,“essentia”与“substantia”一直被作为同义词来使用,随着后来哲人对万物存在的终极猜想的精致化,他们开始注意到对这两个词的界分,中世纪第一哲人教父圣奥
15、古斯丁认为只有“essentia”在词义上才可以指称处于永恒不变状态的神。在中世纪经院哲学这里,神是指称创生万物的基点本源终极存在,也就是本体,相当于东方中国老庄哲学的“道”。 按:圣奥古斯丁的“神”(God)与老庄哲学的“道”(Tao)同属本体论层面上的终极范畴,但“神”有位格“person”,而“道”没有位格。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把东西方本体范畴、本体论做一次简明的汇通性参照,主要是为讨论比较文学的本体论问题做背景铺垫。因此我们只把本体论基本问题介绍清楚,而不对其进行展开、深入的论述。我们所使用另外一个英文本体术语“noumenon”,其基本内涵源自于“essentia”,在词源上可以
16、追溯到希腊文“noein”,“noein”的内涵指涉“被思想的事物”(the thing thought),在康德看来是纯粹理性所指涉的终极;“noumenon”这个术语的使用在康德及其以后的哲学那里固定下来,意指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即探究终极“Being”(“存在”或“是”)的问题。贾诗勒(Morman L. Geisler)在宗教哲学一书认为,关于本体论论证最早缘起于安瑟伦:“奥古斯丁修道会的僧侣坎特伯雷主教安瑟伦,就是这论证的始创者,虽然本体论一名并非由他所起,而是由发现它里面有本体论谬误的康德所起。”宗教哲学贾诗勒着、吴宗文译,香港种子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ontol
17、ogy”是指关于研究“being”的一门学问,确切地说,本体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万物创生的基点本源原初存在(primary being)的学问。 按:在本体论的特定语境下,“primary being”即被翻译为“本体”。我们在这里简述本体论与本体的学理性,主要是为讨论比较文学研究所安身立命的基点而做背景介绍,无意于展开关于本体论哲学的讨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对“本体”的追问有着一个真切而简单的表述:“简言之,对于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设问的难题什么是存在(What is being),即什么是本体(What is primary being),一些人认为本体是一,另一些人认为不只是一,
18、一些人认为是数的极限,而其它人认为不是数的极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ristotle,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Richard Hop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2,p.131.)。也就是说,本体就是万物都从它而来且最终回到它的那个基点,这个基点也可以被指称为本源、终极,它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数的逻辑上是倒溯已尽的“一”。礼记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正义,见于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世界书局阮元校刻版,下册,第1673页。当我们把东西方哲学本体论思想汇通起来进行双向透视时,我们发现东西方哲人对万
19、物创生的原始底层本体的追问是共同的,这是人类在理性中所呈现出来的共性。 在康德看来,本体论的设定为人类理性获得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简而言之,东西方每一位智者都可以在本体论的思考上设定一个具有最高、最普遍逻辑规定性的本体范畴,并且把这个范畴规定为自己的思想所安身立命的基点,并在这个基点上建构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理论体系。这就是奎因所言的本体论的相对性。西方哲人在本体论上为万物所设定的本体范畴可以有不同的命名,如巴门尼德的“Being”(存在)、柏拉图的“Idea”(理念)、普罗提诺的“太一”(The One)、圣奥古期丁的“上帝”(God)、康德的“物自体”(The Thing In
20、Itself)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Absolute Idea),在东方哲人这里也是如此,如唐君毅所言:“在中国哲学上与本体相当之字,如道,如太极,如玄,如理”, 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唐君毅着,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48页。并且东西方哲人所建构的本体论体系也可以是不同的或是庞杂晦涩的,然而关于本体与本体论成立的原因则是简单的、惟一的:即设问万物是在怎样的基点本体上产生出来的?或万物产生的本源本体是什么?本体论的设问与回答都是为万物、为哲人的精神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基点。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把“ontology”翻译为本体论,在东西方语言的互释中的确是汇通了东西方哲学的共同终极关怀意识,如
21、熊十力所言:“哲学思想,本不可以有限界言,然而本体论究是阐明万化根源,是一切智智(一切智中最上之智,复为一切智之所从出,故云一切智智),与科学但为各部门的知识者,自不可同日语。则谓哲学建本立极,只是本体论,要不为过。夫哲学所穷究的,即是本体。”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熊十力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8页。 在20世纪的东西方文学批评中,许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论与本体这两个概念从对万物本源的设问与回答那里借用过来,从哲学转型到文学批评话语的层面上来使用,从而对一种理论或一个学科进行相对完整体系意义上的终极设问与回答,如艺术的本体是什么?这样就构成了艺术本体论。同样,我们借用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
22、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以此成立比较文学本体论。奎因在讨论本体论的相对性(ontological relativity)时认为,在反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拒斥中,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终极存在,但是根据本体论的终极存在理论,人们可以设定一个相对的理论空间,以一种相对的理论对本体论进行承诺,这就是本体论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比较文学研究在相对的理论空间中建构比较文学本体论,这也必然构成了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多年来,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与定义为什么总是处在模糊的设问与无边的
23、回答中,关键问题就是没有统一于一个恰切的视点,没有在根本的意义上来界定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概念。我们无法忽视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上个世纪一百年来比较文学研究的成果是相当丰富的,而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理论的建设是非常贫困的。我们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进行本体论的承诺,设问“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或者设问“比较文学是什么?”就是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展开研究时寻找其所安身立命的基点。一言以蔽之,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比较视域。二比较文学研究在学术视域上具有多元的开放性,但我们不认为开放性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惟一特征,其实开放性也逐渐成为当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其它学科所拥有的一般特征
24、了,只是研究主体是否情愿承认自己从事的是比较文学研究而已。比较文学秉有的多元研究视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渗透已经成为势不可阻的学术现象,所以也不在于研究主体自己的承认与否。不要说当下如此,上个世纪20年代吴宓摇着学衡派大旗护守国粹时,还是写出了红楼梦新谈这类多元视域的比较文学研究佳作,王国维更是如此。但是超越一定的学理限度偏执地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这势必导致比较文学的研究以及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会成为没有边际的、涣散的学科。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研究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四个跨越)构成了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研究主体的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 视域 比较文学 本体论 承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