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doc
《法律论文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论文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 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体质、研究人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创造物及其特征文化的学科,它对人最初始的生活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且期待在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
2、化创造两方面客观真切地了解人,实证地探讨人类的由来、现状及其演进的趋势,促进人类理解、交流和合作。民族法学研究者有必要认识和运用什么是人类学,因为民族法学与人类学二者的研究范围有重叠和交叉之处,尤其是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态度、观察视角、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皆可为民族法学提供参照和借鉴,从而促使民族法学准确地进行学术定位。关键词:人类学;文化;民族法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一、引人注目的人类学一个人类学家从事的是对“人”的研究,这里的人类学和人都是广义的概念。人类学家可能从事的是人的生物属性方面的研究,也可能从事的是人的文化属性方面的研究,我们把前者进行的研究称为体质人类学(现已归入自然科学范畴),把
3、后者的研究称为文化人类学(从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人体的进化,常与文化的进步互为因果,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人的科学”不单是科学本身,还表达着我们对人及其文化的看法,因而人的研究务必特别关注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和造物表达出来的文化。客观存在告诉我们,人的生物属性大体一致,而人的文化属性千差万别,因此既要平等地重视一切人,又要尊重不同文化的个性与差异。文化人类学通过对人类的所有创造物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社会关系的研究得出对“人”及其创造物的看法。所谓人类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再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这种智慧以物质的和非物质
4、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人类学家对人的研究实际上是对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和造物表达出来的文化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关注和研究的是人的文化和特定文化中的人,文化人类学属于狭义的人类学范畴。本文下面提及的人类学就仅指狭义的人类学。“一样的人,不同的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魅力之所在,这就是说,全人类的基因基本一致、心智大约相同,但由不一样的人种,或不一样的血缘一亲缘关系,或不一样的地缘关系形成的不同社会共同体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类学研究主体的人类学家所研究的客体,即研究对象,可能是“自我”文化自身所处的文化,也可能是“非我”的文化自身文化以外
5、的文化。当他研究的是“他者”,即非我族类的文化时,面对的是与自我文化截然不同的“别人的世界”的文化,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就会影响他对研究对象非我文化的看法。这会决定一个人类学家的研究态度:是从主位的观点被研究者(非我文化的局内人)对他们自身文化的看法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文化,还是从客位的观点研究者(非我文化的局外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来解释或肢解被研究者的文化。对“他们”和“我们”文化的地位的认识必然导致人类学家不同的研究态度。现代人类学摒弃了以文化等级主义和:艾明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学研究态度,追求的是一种“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注重奠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以及“和而不同”
6、地友好相处的知识基础。首先,现代人类学家崇尚在空间距离上的“离我远去”。现代的世界大文化体系是由林林种种的小文化组成的,这些各具特色的小文化又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离我远去”旨在关注自己在一个“非我”的人文世界中的自我形象,即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自己不熟悉、不习惯的地方,在自我文化之外去体验和审视自我文化和非我文化,以第三者的眼光从远方审视“他们”与“我们”文化的关系,感悟自我文化的局限性和在非我文化中寻找自我文化的渊源和联系。要达到“离我远去”的至高境界需要战胜的传统思想敌人是“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把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当成全人类的价值、把本民族的精神当成全人类的精神、将自己的文化视为
7、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的心态,是一种将自己的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而忘记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或忘记了我们都是人这个简单的道理”。近代以来,人类学研究面临的新式思想敌人是“现代中心主义”。现代中心主义源自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它对西方社会文化“现代性”是如此推崇以至被称为最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现代中心主义把西方现代化进程及其与之同步产生的西方文化作为除西方民族国家以外的国家的民族现代化的模式,以西方的现代性为中心,要求其他文化接近这种政治模式,从而具备“适者生存”的能力,否则,将被淹没于或者说消失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民族中心
8、主义和现代中心主义与人类学的精神实质是如此格格不入,以至这门学科要求做到的“离我远去”的发生过程也就是祛除民族中心主义和现代中心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其次,现代人类学家力图利用时间隧道“反观自身”。人类学不象其他社会科学那样热衷于怎样建设现代性,怎样实现现代性的历史转型,而喜好沉浸于“传统”之中,对于在“现代”这个历史时段中存在的那些“非主流”的“落后民族”、“落后文化”十分关注,并通过时空隧道,从“过去”反观“当今”,从“传统”反观“现代”,从“非主流”反观“主流”,从“落后民族”、“落后文化”反观“先进民族”、“先进文化”。他们的兴趣不是作为目的论的“现代”而是作为“现代”反面镜子的“过去”,
9、或者在“现在”的内部寻找它的历史反讽。因此,人类学追求的是一种反思,它企求获得一种特别的历史深度和一种相对的文化立场,来理解人类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企求在这种理解当中揭示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再次,人类学注重从人类的基本物质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着手研究。不同民族的基本物资生活是不一样的,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中的基本物资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基本物资生活方式所反映的文化必然就不一样。就“衣”而言,特定的服饰可以让我们区别出人的特定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和民族身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这与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就“食”言,为什么有的食品和饮料可以跨文化传播,就像茶
10、叶从中国、咖啡从中南美洲传人欧洲那样,有的却不能,就像中国藏族的酥油茶。就“住”而言,为什么欧洲有哥特式建筑,中国有不同风格的民居,佛教意义的建筑和伊斯兰教意义的建筑各有寓意。就“行”而言,在交通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的内蒙古草原上仍然滚动着轱轳车。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方式不但有其自己的生活逻辑、技术逻辑,而且有其自己的社会逻辑、文化逻辑。人类学的使命就是要在研究不同的基本物质生活方式中的生活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基础上挖掘出蕴涵其中的社会逻辑 和文化逻辑,让我们看出“非我”时代的特殊性和“非我”文化类型存在的可能性,再反观“自我”时代的特殊性和“自我”文化类型的局限性,最后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11、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观,以及世界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由此看来,人类学家在研究中领略的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美妙感受,实现的是“明日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对等价值。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要认识人文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类学家需要采用某种观察、透视生活的方法:其一,田野工作,参与观察。 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探索人类文化:从“非我”反观“自我”的论文版权归原
12、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人类学家认为,对于非西方文化的研究,不能采取进化论宏观历史观念的臆断,而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的细微情节里,把握它的内容实质,以一个移情式的理解,来求知文化的本质,或是在“非我”文化的冲击与震撼中,品味文化的真谛。“田野工作”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目的的“田野工作”,即实地考察某个地方在一定时间周期中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社会关系,参与其家庭和社会活动,了解其社会关系、交换活动、地方政治和宗教仪式,然后,将在实
13、地考察中所得的社会知识写成专著或报告;有以进行一种更宏观研究为目的的“文献里的田野工作”,即依据他人收集的资料、口头传说和历史文献去追踪个别事物、个别制度、个别象征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结构的关系,或对某个地点的历史命运进行探索,或集中在某一时刻,对那个特定时间段上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文化解释,在此方法中,研究者不能直接与人对话,不能直接观察人的活动。一般地说来,“民族(ethno)”人类学家采用前一方法,历史人类学家采用后一种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离我远去”和整体的观点都是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技巧(technique)。其二,反观比较,客观评述。人类学是服务于社会理论建设的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
14、,它当以“理论概括”为目的,其最终的前景,是基于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研究提出一般社会学理论。人类学家认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情况的描述,不足以代替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西方社会的研究与非西方社会的研究,不应该各执一端,彼此隔绝,其实神圣是与世俗生活相互对应、互为因果的。为了比较,他们研究了“没有国家的社会”是怎样建立的,其内部结构如何?而这样的对比有助于理解西方社会与民族国家的重合,有助于对非西方的文化类型进行“旧体新用”的“本土改良”。总之,无论是田野工作,还是比较研究,历史具体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看法是分不开的,凡是历史存在的,就有它的合理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相对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具体主义和文化
15、相对主义的理论。必然导致对西方文化的自我批评。整体的观点又称“整体论”,是人类学独特的研究视角。“整体论”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整体关照”。即从整体的观点展开对人的文化品质的总体把握,犹如从森林分析树木;二是“局部透析”,即从某一局部的透视中折射或反映出整体,犹如以树木判断森林。就“整体关照”而言,为了全面、贴切地理解人的文化品质,人类学家往往分别从人的社会性(亲属制度)、经济性(经济人类学)、政治性(政治人类学)和宗教性(宗教人类学)四个领域进行研究。对于人的这四个方面的把握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但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是上述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因此,研究人类生活就不能把人的社
16、会性、经济性、政治性和宗教性之间的关系截然分割开来,这四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非决定性的关系。换言之,对人的某一要素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可以简单地代替对另外其他要素的结论,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决定于或受制于对另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对人的社会性或经济性的研究就不能简单地代替对人的宗教性或政治性的研究。这就是研究人类生活文化关系的不可化约性。把人类生活的这些方面视为一个整体,对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同时注意不同方面产生的文化存在的生态因素,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模式,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整体论”脱离了进化论的研究方法不把重点放在某个要
17、素的起源上,而是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在某一点上各个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就“局部透析”而言,人类生活文化的各个要素之间有何联系,是怎样联系的又必须通过个别的局部来了解整体。这些局部分别为:l、亲属社会。亲属制度的研究,是人类学对人际关系的核心考察。亲属制度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人的社会首先是根据人和他人之间的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的远近构成的,根据地缘关系构成的区域性社会、根据行政等级构成的政治国家,都是后来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构成社会的基础,越来越丧失它与天然的血缘关系的联系。人类学家通过对亲属制度的研究了解人际关系和人的社会的构成。在国家出现之前,血亲一姻亲和地缘关系
18、起着组织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出现以后,这些关系被纳入到法权和礼仪的体系中,成为正式的社会规范和所有权关系的组成部分。研究亲属制度,对于了解社会的基本形态,对于洞察国家时代制度的历史性,有着重要的意义。2、经济生活。经济人类学通过对生产方式的类型(物质生活的再生产)、交换的类型(物质交换)、和不同文化对“经济”的不同看法(物质性的文化观念)的研究,理解一定社会形态中人的经济生活。比如中国传统上的交换模式属于比较复杂的互惠类型,所以至今不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人情”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中始终起着或轻或重的作用。3、民间权威。政治人类学研究政治制度,但并不研究政治制度如何运作,而是研究正式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论文 探索 人类 文化 非我 反观 自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27711.html